vico2009 vico2009
关注数: 0 粉丝数: 174 发帖数: 2,622 关注贴吧数: 6
自问自答:我眼中的郭德纲 问:在你心中是如何定义郭德纲的? 答:一个幽默大师、相声演员、兼娱乐节目主持人。 问:你为什么喜欢郭德纲? 答:他给我带来了欢乐,让我能真正发自内心的开怀大笑。 问:你如何看待郭德纲对相声同行的讽刺,是不是太刻薄了,也不利于相声界团结? 答:侯耀文曾评价郭德纲:“他一路坎坷,势必嫉恶如仇”,这话绝不是随口说说,而是对郭德纲成名前所经历的挫折和苦难的总结。当年(1991年左右)郭德纲跟老师决裂后,在天津曲艺界根本没有立足之地,所有的天津相声团体都拒绝接纳他,郭德纲被逼无奈,只好去北京寻求发展。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郭德纲依然是步履维艰,一直遭受着体制内相声圈的联合打压,在他最穷困潦倒的时候,贫病交加,差点一命呜呼。他知道成功的不易,因此对于真正帮助过他的人,他发自内心的感激,比如广大钢丝、张文顺、侯耀文、大鹏等等,对于打压过他的人,他也发自内心的厌恶,自然而然要在他的言谈中体现出来,这也是他的性格使然。至于相声界团结,相声界什么时候团结过呢?1949年以前? 问:郭德纲近几年的相声好像不太经典了,碎包袱和垫话太多,你怎么看? 答:这是个客观事实,这也算是迎合市场需求吧。郭德纲近几年新创作的相声段子属于为商演量身定做的产品,跟小剧场的相声风格不一样。因为商演去看郭德纲相声的观众,大都是冲着郭的名气去的,真正的“钢丝”并不多,他们对相声的理解并不深刻,看完笑完就算拉倒,能让他们笑出来对得起票钱就算是成功。在这种情况下,密集的笑料包袱就是必不可少的,相声主线反而被淡化了。另外一个原因是郭德纲身兼多职,既要说相声,还要做演员、主持人,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相声创作的时间精力,这个问题在短时间内恐怕无解,名人也不容易,“身不由己”这句话可不是瞎说的。 未完待续……
青岛晚报:郭德纲将主演新版《济公传》,邀孟非出演伏虎 “我也觉得2013这个票价贵,所以你们随意拍随意录,录完传网上,免费了”,前日晚,郭德纲率德云社抵达山东青岛,进行2013德云社“笑傲神州”的全国巡演。在演出前,一身休闲装、铆钉潮鞋打扮的郭德纲接受了媒体采访。从4月20起至6月,德云社将在全国30个城市进行总计30场演出,并将赴墨尔本等国外城市进行巡演,作为国内最火的相声演员,郭德纲下一步的打算却相当跨界,9月份将主要精力放到“济公”上。 票价贵,盗版不要钱 本次巡演最高票价为2013元一张,对于票价过高的质疑,郭德纲并没有“打太极”,而是很“敞亮”地表示,“我也觉得贵,所以现场不限制观众,随便拍,你看哪个演出商敢这样”,但不限制拍摄会导致大量盗版,面对盗版外流,郭德纲表示自己也没有办法,据郭德纲总结从出道至今,通过德云社授权出品的正版光盘不超过5张,如今随处可见的大多数是盗版,“盗版这事咱管不了,咱能保证的是现场让观众乐”。当晚的节目单上,郭德纲将表演被春晚毙掉的《追着幸福跑》,对于是否会再考虑上春晚,郭德纲的表情与回答有些“不符”,先是摇了一下头,然后回应记者说“春晚如果邀请那么会再考虑”。 不排除青岛开分社 此前在澳洲墨尔本德云社开设了首个国外分社,据悉分社将提供相声、戏剧表演课、小剧场演出等项服务。据郭德纲介绍,澳洲的分社自从前年就开始筹备,直到如今才完成,如今已有在悉尼再开分社的打算。而国内德云社扩张的脚步亦未停止,南京分社刚开即取得了不俗的市场反馈。而青岛一直有着丰富的曲艺资源,并且多次举行过郭德纲跨年演出,能否成为继南京之后的分社呢,针对这一问题,郭德纲回答得较为模棱,“青岛观众一次比一次热情,爱相声、懂相声,能来这边当然好,但开分社需要的不仅仅是好票房,可以筹划筹划看”。 “胖济公”才是传统 客串主持、全国巡演、演电影,上了春晚之后的郭德纲,日程安排得满满的。最近“跳水节目”相当火爆,当记者问及郭德纲是否会尝试去“跳水”时,郭德纲戏说道“我准备策划一跳楼节目,目前正处于盖楼阶段”。而在忙完今年的商演后,郭德纲将主演新版“济公传”中的济公,对于自己的形象,郭德纲表示“原本我也觉得跟游本昌老师差别太大,但他跟我讲,当年他接演济公时,此前的济公都是胖子,他那么瘦属于颠覆,而我这形象正好回归传统”。这部《济公传》将会有郭德纲方面的投资,原本在江苏卫视《非常了得》节目中,郭德纲数次提及,并诚邀过孟非参演伏虎,“下凡后光做好事,一句台词都没有”。原本孟非欣然应允,但听说有“被吊着打”的环节,孟非保留了随时反悔的权利。
生活周刊专访郭德纲:憋屈了就吵个一两句   2013年,过得最龇牙咧嘴、风生水起的曲艺界人物,恐怕非郭德纲莫属了。先是一笑和春晚泯了恩仇,最近,又大刀阔斧地要把德云社的分社开遍大江南北,趁着老郭一如往常地来上海说相声,也问问他这么红火是想闹哪样?  文 毛予倩 图 资料  我们不客气地说,这个市场是我们抢回来的。我们的演出市场被破坏了,人们都习惯了别人送票,觉得买票丢人,有人送才有面子。我们费了很大的劲才让大家明白,买票才是对的。 必须走进剧院看“笑果”   生活周刊:算上4月28日的“笑傲神州”,8年了,你们年年上海都有演出,觉得上海的观众和别的地方有什么不一样吗?   郭德纲:上海的观众都是很专业的也是很铁杆的,很多时候我一句话才说到一半他们就知道我要抖什么包袱了。我相信听老郭的,很多观众都是老朋友,一直用以前的东西去糊弄就不合适了。叫“笑傲神州”其实是因为上了央视春晚之后,给我们邀约的城市也越来越多了,要不是我本身还有一些主持之类的工作的话估计就都要全世界跑了。这样的商演肯定是好事,因为至少能让很多地方的相声迷真正的走进剧院,相声这东西电视上面最多表现出一半的“笑果”,真的要过瘾的话还必须得走进剧院里面来。   生活周刊:这一次“笑傲神州”的巡演,大家都很期待,因为对上海观众来说,这是春晚之后的第一次。   郭德纲:之前我就说了,我们上春晚就只当是为了推广相声、推广德云社、推广我们自己。当然,相声本来就是一种属于剧场的艺术,面对面才能更好地体会到演员的表演和相声的真谛。不能说是好演员上了电视就变味,只不过在春晚的舞台上我们必须交出让所有人都满意的作品来,要把握这个度的确是不容易。以后再有邀请我们也不会拒绝。   生活周刊:听说马上会在各个地方开德云社的分社,西安、长春、南京、沈阳,连墨尔本都有,这样极速扩张是早就计划了,还是突然有了一个契机?为什么没有上海呢?   郭德纲:当然是早早就有的计划了,酝酿了很多年了。墨尔本可能是一个比较突然的机会,去年巡演后觉得真的不错特别适合。上海是风水宝地,但是也有个问题就是百姓可选择的休闲娱乐方式实在太多,来来去去的大腕也多。毕竟德云社的分社不可能我和于老师都成天盯着,所以我们觉得现在开分社的时机还不是那么的成熟,以后有的是机会。   耐得住寂寞才会花团锦簇   生活周刊:现在上海的“相声地头蛇”也挺多的,你对他们有了解吗?   郭德纲:我个人希望这样的地头蛇多一点再多一点,中国相声决不能只有一个德云社。德云社让观众重新买票走进剧场这一步已经走出去了,在我们之前,我承认有很多名家、艺术家,但是在那个年代,观众已经不想买票看相声了。我们不客气地说,这个市场是我们抢回来的。其次你的艺术要过关,在舞台上演和在电视台录像那是两回事。接下去需要很多人的努力,我想只要大家都能在喜爱相声这么艺术的基础上扎扎实实地做下去,我们的未来还是很乐观的。当然我也觉得,做相声首先还是要耐得住寂寞先别想着怎么出名,怎么复制郭德纲和德云社。先要静下心来钻研相声。只有今天耐得住寂寞,才有未来的花团锦簇。   生活周刊:到各地开分社,很多人觉得这形式有点眼熟,刘老根大舞台好像也是这样的运作模式。   郭德纲:应该说这是一个成熟的艺术团体发展的一个必经之路,当你在一个城市做到了市场的饱和后你就必须去尝试一下其他的城市和市场。无论成功与失败,这次德云社开分社都是一次全新的尝试是一次有益的挑战,我觉得也根本不存在失败。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走了穿红的来了挂绿的,我特别不愿意跟赵老师在一个位置上比。人家是小品,我们是相声。这个东西不能比,更不必去比,人家已经很辉煌了,虽然我也从业三十几年,但在这个方面,我是一个新人。   电视节目一定要积极向上   生活周刊:你忙着演出的时候,这世界上出现了很多比较离奇的电视节目,比如说各种“跳水”,私下里,对这类节目是什么样的看法?   郭德纲:经过这十余年的积累,那么多的节目和事情,我对电视这个东西肯定是算有点经验的。电视台的增多和竞争,当然也就使行业变得更加残酷,其实这也没有什么不好的,至少你看电视的人能够看到更多花了心思做出来的节目,对于不花钱看节目的观众来说这肯定都是好事情。至于具体节目的做法我觉得只要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健康积极向上的那都没什么不可以。跳水这种我们国家的传统体育优势项目能用这种方式推广也不是坏事,当然跳10米台这种我估计给我再多钱我也不上的。   生活周刊:相声和电视的经验都挺丰富的,是相辅相成的东西吗?   郭德纲:首先声明我是一个相声演员。即便是现在,我仍把三分之二的时间投入到相声身上,剩下的时间再干别的,我不抽烟不喝酒没什么其他事情要干,所以精力还是很充沛的。主持人也好,相声演员也罢都是用嘴用脑,我觉得相声演员要成为一个合格的主持人其实只要做一些很小相应的调整就好了,当然要优秀就会比较难。同理,舞台上现场和观众面对面都能搞好了不怯场,那能NG能重来的电视电影还有什么好怕的呢。   生活周刊:很多人特别关心您的生活,比如穿了什么衣服、挣了多少钱、买了什么东西,你觉得困扰吗?   郭德纲:没办法,现在我也算是个名人了。对你关注无论是关注你的哪一个方面,那首先是对你的一个肯定。再说演艺圈儿的么,被关注是更正常不过的了,我有那个心理准备。我觉得我不是非常在乎别人对我的看法,实在觉得憋屈了和人吵两句争辩一下也就好了,大家都图个解气。
(转载)2004年德云社台下5个观众演出纪实 来源:中华相声网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xiangsheng.org%2Farticle-1771-1.html&urlrefer=93240365cadc2d96f70a20f5248a5b2d 作者:lee560 发布时间:2004-6-13 11:24 今天下午有点儿时间,终于有机会到华声天桥。地方其实很好找,华威桥向西没多远路南,有个写着“天桥”的牌楼,进去就到了。 我去的稍微早了点儿,当时没有观众来还,演员都在剧场后排聊天儿,和郭先生打了个招呼就坐外边儿等着。可是等到开场了,一共也就4、5个观众,据卖票的说周末很火,最近天热所以不上座儿。我对这个说法持谨慎的怀疑态度。 开场是一位邢老先生的单口《庸医》,垫话很长,超过正活一倍吧,比较一般可以说。后边是两个年轻人的《八扇屏》,完全走二赵的路子,相当好,尤其是捧哏的那位岁数稍大的,记得叫李菁。我觉得这个段子除了贯口外,关键是看两个演员之间情绪发展和互动,越逼真越好。想当年二赵表演的《论捧逗》,能让不知内情的观众以为是两个演员在台上吵起来了,那才叫功夫。 再后边是一段太平歌词,表演的小演员看着也就10岁的样子,如果他天天这儿表演,不知道是否违反义务教育方面的法律。后边是一个比较瘦的演员和邢老先生表演的《夸住宅》,很有马派的特色。年轻那位在“度”上把握得不错。如果不够“坏”,就不哏了,如果过于“坏”,又显得过份。他们还返场了一段儿《你开过大奔(奔驰)么》,这是网上耳熟能详的段子了,但是演绎得非常好。唯一的疏忽之处,是演员表演大奔司机放下车门玻璃的动作时候,用的是摇的动作。我印象中比较高档的车辆,玻璃都是电动控制,而非手摇的,应该用按按钮的动作就对了。 再下来,一个平头的年轻演员和李菁表演《洋药方》,中规中矩。但是我觉得这个段子的语言和现代语言完全脱节了,可以做为贯口的练习来进行学习和表演,效果上就不能希望太多了。最后是郭先生和张先生的《梦中婚》。郭先生的表演确实名不虚传,非常火爆,根本看不出他是给5个人表演。我建议郭先生以后再使这个段子时候,有的细节地方也调整一下。比如现在上海比较好的名气比较大的饭店,就不要用“锦江饭店”了,用什么“波特曼”啊,金贸大厦兀的更好些。细节上越真实,才能对比出情节的荒谬可笑来。两位先生还返场了两段儿。 一共将近三个小时的表演,平均水平相对高,再加上郭张二位绝对精彩的演出,一共才10块钱,可是只有5个观众,想想也真让人叹气。结束后,张先生说:因为天气比较热,演出会坚持到本周六,此后怎么办到时候再说了。我个人猜测,这不过是委婉之词,如果平时上座情况总这样的话,恐怕明后天就是华声天桥相声大会的最后两场了。希望这个猜测是错误的吧。 出来后,又到天桥市场里边看了看,基本印象是“萧条破烂”,没怎么看到有人光顾。听说这个市场是北京的画家王树声先生费劲拔力张罗起来的。我担心今后别说相声大会了,就是这个市场也未必维持得住。从天桥出来上三环,10分钟的路,就到了所谓中心商务区CBD的中心,国贸立交桥,看着四周林立的高楼,高楼上国际公司的标志和广告,多少有点儿恍如隔世的感觉。 (lee560发表于2004-6-10 21:58:23)
《郭的秀》现场:赵本山舌战郭德纲 插科打诨笑爆全场 来源:新华报业网-南京晨报 记者前晚在北京探班了江苏卫视新节目《郭的秀》的整个录制情况,看老赵郭德纲插科打诨舌战过瘾。   郭:现在身体怎么样?   赵:还能上六楼。   郭:比我还好?我现在上16楼还要坐电梯。我认识本山很多年,他一直挺我,我们还一起拍过《落叶归根》,现在他头发都白了。   赵:那个时候就白了,是染的。   郭:现在怎么不染了?   赵:你都没头发了我还染啥。   郭:过去我被人骂的时候,本山老师还托人捎过话给我,我特别感激。   赵:人都渴望自己火爆,但是火了以后需要观众的提醒,突然从穷到富会不适应,自我不冷静可以理解。你比我第一次第二次见到你时成熟了,那时候遇到矛盾你惧怕,现在成熟多了。这是一个低头的年代,要真心地弯下腰来把自己交给观众。谦虚不是一件坏事,低调不是一件坏事,我认为低头更不是一件坏事。   郭:有一次,我碰到一件事脾气有点急,本山老师拦住了我,他对我说:如果是我30岁,我就打他了。   赵:(笑)其实他(指郭德纲)没我暴躁。   郭:今年不上央视春晚了?   赵:你都上了,我就很难上去了。   郭:我俩不是一个行当,你小品,我相声。   赵:不都是制造快乐嘛。   郭:你收了多少徒弟?   赵:60来个。   郭:我的徒弟凡是我溺爱着的都走了。   赵:我至今没走过一个徒弟,不着急有的是机会,你可以去我那挖点人。我跟徒弟在一起的时间比家人多,我告诉他们别忘记我们是农村很苦很苦的出身,有今天大多是师父带来的。一是讲规矩,二讲规定,三讲感情,生你的是父母,而师父教你怎么活,怎么活得更好。当然这也是双方面的,作为师父我对徒弟比自己的孩子亲。(突然反问)我没批评你吧? 特派记者陈洁北京专电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