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用户不存在 设置用户不存在
关注数: 1 粉丝数: 18 发帖数: 3,036 关注贴吧数: 3
白酒一季度进入严冬 连茅台也扛不住了   全景网4月24日讯白酒行业的寒冬仍未过去,一季度多家白酒企业都交出了上市以来最差的成绩单,就连行业标杆贵州茅台(165.25,-10.51,-5.98%)也扛不住了。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一季度茅台净利润出现下降,是2003年以来最差的一季报。 贵州茅台周四公布的财报显示,公司一季度收入为74.5亿元,同比仅增长3.96%,净利润37亿,增长不到3%。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同比下降1.8%。 一个月前,茅台公布了盈利增长14%的年报,但同时指出,预计2014年收入增长3%左右。市场几乎不愿意相信这一数字。中信证券(11.39, -0.05, -0.44%)认为,3%增长目标与公司的基本面相背离,反映了公司的审慎态度和长远打算。而兴业证券(8.99, -0.05, -0.55%)则直接指出,茅台增长无忧,一季度可以实现15%左右的增长。 在这种乐观的预期中,茅台的股价在一季度也反弹了21%,但身处其中的机构却用脚投了票。在茅台的十大股东中,去年末的第六大股东中粮集团和第九大股东"生命人寿-分红"都消失在一季报里。按照其持股数量计算,中粮集团至少减持了200万股,以一季度均价144元计算,对应2.9亿市值,而生命人寿也减持了至少74万股。 同一天公布一季报的沱牌舍得(11.05, -0.16, -1.43%)业绩则更为惨淡。公司一季度收入下降了24%,净利润下降了86%。去年末的十大股东有六位选择了离场,其中第三大股东华泰证券(7.99, -0.03, -0.37%)至少减持了765万股,上投摩根阿尔法股票基金至少减持了213万股。 在这之前,主流白酒品牌洋河股份(55.42, -1.36, -2.40%)指出,公司一季度的盈利下降了15.07%。泸州老窖(17.09, -0.23, -1.33%)的业绩预告则显示,一季度公司净利润将下降50%-60%。 安信证券近日表示,随着白酒一季报的披露带来压力,以及进入二季度的传统销售淡季,预计白酒股的估值修复行业可能暂歇。
白酒塑化剂有没有国标 塑化剂损害男性性能力 著名白酒评委张志刚日前向记者透露,截至目前年份在两年以上的白酒,无论品牌,凡是送检的几乎都存在塑化剂问题。作为一种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塑化剂对动物雌激素具有显著的干扰效应。长期摄入过量塑化剂,会损害男性生殖能力,促使女性性早熟以及对免疫系统和消化系统造成伤害。 只要存放两年以上,无论什么品牌白酒,均存在塑化剂问题;特别是,长期摄入过量塑化剂,会损害男性生殖能力,促使女性性早熟以及对免疫系统和消化系统造成伤害。专家的上述告白,足以让人们心惊肉跳。然而,专家的“真相告白”,显然已经慢了半拍。同样慢了半拍的,还有白酒塑化剂“国标”。 对于白酒中的塑化剂含量,过去是根本没有检测标准。“酒鬼事件”之后,有关部门“抱佛脚”,炮制出了一个“临时标准”。2013年4月,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白酒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马勇透露,由国内外近十家食品检验权威机构、科研机构、研究中心共同研究制定的白酒塑化剂标准将在两个月内出台。相比“临时标准”,新标准的含量指标将有较大幅度放宽。标准放宽,表明一些塑化剂超标的白酒,将成为“合格产品”,有人质疑此举重蹈乳业标准的覆辙。 然而,即便是这样一个饱受公众诟病的白酒塑化剂检测标准,时至今日仍然未能出台。人们不禁要问:白酒塑化剂到底有没有“国标”?若一个行业无标准可循,那么企业产品的合格性无法确定,消费者的信心也就无从谈起。虽然目前世界上尚无塑化剂限量标准,但一些国家和地区的规定是可供参考的。比如,我国台湾省《食品器具容器包装卫生标准》塑胶类中规定,“塑化剂”溶出限量标准为1.5ppm以下,而食品中则不得添加。按照惯例,目前各国可容忍的是60公斤成人每日摄取量范围为1.2-8.4毫克,这样的含量标准内,人体会将其以尿液、粪便形式代谢出体外。 不管是为维护白酒企业利益,还是为了国内白酒产业的振兴,终究都抵不上保护一代人的健康更为重要。“三聚氰胺”事件的教训告诫我们,靠低标准、软监管建立起的表面繁荣,非但不能充当食品安全的“救世主”,反而可能会被理解为放纵的产物。因此,如何吸取乳业低标准的教训,对白酒塑化剂“国标”进行修改和严格化,进一步完善对白酒产业制度化的保障和监管,显得十分迫切。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