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陶儒墨 宛陶儒墨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关注数: 34 粉丝数: 79 发帖数: 10,186 关注贴吧数: 55
【皇太极】关于小吧【吧务】 猴叔一直以来为咱吧尽心尽力,大家有目共睹。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於历史有一定的认知,对皇太极的种种历史成就亦高度景仰,愿意就所知史料,为本吧贡献心力,提供正确资讯,供吧友讨论时比对,并增进吧友间对正史的、野史的、乃至於小说间比对及订正的能力,丰富大家的资讯来源。” 于是,在我的“蛊惑”下,猴叔去竞选大吧了。 可是问题来了,不久之后,咱吧就会缺少一枚小吧主。 所以,我思索良久,决定广纳贤才。 根据排行榜及出勤率及xxxxxx,看好几位宸子: @祭奠盛夏流年 @微兰暮迟睡 @01beautygirl @lanshui884 @已诉阑人无归期 @853994350 @我是小曦吖 @凉风知恋 @xin怡i 我知道以上被我at的宸子里面有几位已经是别的吧的大吧主,但是都是人才啊,我诚邀! 被我at到的或者没被at到的,只要有意做我们皇太极吧的小吧的,尽管在下方留名,要求不高,只要经常出现,有一定历史知识,思想与吧规相符,即可。 最终人选将由我和 @Tangriqute 一起决定,名额目前没定,自然多多益善哦~~ 还有@依旧winny 大神,我们吧诚邀您经常来普及普及知识,要是能当我们的历史顾问就更好了!!!! 同志们,我是诚邀啊~~看在我打字大半天的份上,千万不要一个人也不愿意啊。。。最喜欢大家积极活跃了!!! 此贴在一定时间内有效,过期将不做保留贴,大家一定要踊跃!!!!踊跃!!!!!!!踊跃!!!!!!!!!!!!!!!! 宛陶儒墨
【皇太极】乾清宫家宴 时代:清代 礼仪地点:乾清宫   皇帝一家难得合聚一堂吃顿饭,不是因为分离,而是因为礼制,即使是大年初一的团圆饭也要在礼乐制序中有板有眼地进行。 除夕是中国人传统的团圆日,普通百姓都要在这天吃顿团圆饭。对于身居皇宫大内的清代皇帝来说,也不能脱离人之常情,他们也要在除夕和皇后及众妃嫔们一起在乾清宫举行家宴。因为皇帝与他的后妃们平时都不同吃,所以相对于民间百姓,乾清宫家宴更有特殊的团聚意义。   需要注意的是,皇帝与皇子及宗室诸王的宗室宴(亲藩宴)是在元旦次日举行的,它并不是典制上的乾清宫家宴。宫中无论是典礼还是宴会,从未出现过男女欢聚一堂的场面,只有皇帝一个男性能与宫中女性一同饮宴,皇子作为他们的儿子(除了幼龄以外)也不得参与。其实,相对于民间的团圆饭,没有能真正称得上家宴的宫廷宴会。   从十二月二十四日开始,乾清宫就开始营造过年的气氛了。乾清宫丹陛左右就开始安设万寿天灯,每天晚上天灯都要点亮。在万寿灯后面,左右都悬挂万寿宝联,每幅宝联两面都用金丝绣上联句。万寿灯光映照在宝联及其金字上,使得黑暗的夜晚特别透亮,营造出浓烈的新年来临的喜悦气氛。   乾清宫家宴前夕,相关人员忙忙碌碌,按照礼制布置宴会现场。乾清宫檐下陈设了中和韶乐,乾清门内陈设了丹陛大乐,交泰殿檐下陈设了中和韶乐。在乾清宫内,每人一张的宴桌按照严格的等级秩序排列:皇帝宝座前设金龙大宴桌,左侧地平上,面西座东摆着皇后的宴桌,其余嫔妃的宴桌排在左右。他们所用的餐具也不一样。   酉时(下午6点),皇帝入宴,皇后等人在座位处向皇帝行礼,礼毕,皇后等人各入座进馔。过了一会,皇帝与后妃们开始欣赏承应宴戏。他们一边欣赏演出,一边进果,进酒,皇帝进酒时,后妃们各出座,跪拜。承应宴戏演出结束后,后妃们出座谢宴,行跪拜礼,皇帝起座离开,皇后以下各还本宫。在以上的宴会过程中,各种音乐依次演奏。   乾清宫家宴极尽奢华,据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乾清宫家宴档案,皇帝的大宴桌所摆膳食一开始就有109碗(盘),加上宴礼中所进汤膳、酒宴,合计可达153品。这些美味佳肴,虽然有的在宴会后作为赏赐,但仍会产生极大的浪费。   除夕之外,凡遇皇帝万寿等节日,乾清宫也要举行家宴。 看到了吧,所以说,即便是步步惊心、甄嬛传里面关于家宴的场景也是不对的,或者说与历史不符的。只有皇帝和后宫女性一同参加。楼上是乾清宫外景
【皇太极】沈阳曾经也有个天坛(图) 我们都知道北京有个天坛,可是你知道吗,沈阳曾经也有个天坛。昔日的沈阳天坛究竟是什么样子? 皇太极、顺治两位皇帝曾经在这里举行过祭天仪式,那么皇帝祭天和祭地有什么不同呢? 如今,在沈阳市南塔鞋城附近,有两条街道如兄弟般卧于车来车往的地方,一条喧嚣,一条沉静。如果不是它们的名字泄露了它们的历史,还有谁会在熙熙攘攘中寻找到那些早已湮没的古迹?这两条街就是天坛一街和天坛二街。顾名思义,这里曾经是天坛的所在,而这两条街也是当年清代皇帝、大臣走过的路。 天坛几百年风霜变迁 我们都知道,北京有个天坛,天坛有个祈年殿,殿顶映着蓝天。可沈阳曾经也有个天坛!和北京的天坛相比,它们相同者有三:都能产生回音、都有个殿、都是皇帝祭天的地方。所不同者有二:北京用的是汉白玉、沈阳用的是条石;北京的宏伟磅礴,沈阳的要小几倍。 作为君主祭天的地方,天坛在整个盛京建筑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所以,天坛成为清初在盛京城郊修建的最早建筑。在沈阳天坛举行过祭天仪式的有皇太极、顺治两位皇帝。 天聪五年,皇太极再次续修沈阳城垣,同时营建宫阙,增建天坛、地坛等礼制建筑。依照传统规制,天坛设在位于大南门外五里的地方,坛状如圆丘,分三层,均为同心直圆型,每层圆面递加环砌。上层九重,因为自古以来以“九”为最大数目,即九重天的意思。周围一丈八尺;二层七重,周围三丈六尺;三层五层,周围五丈四尺;每层俱高三尺。四面设有相同的砖砌台阶。天坛四周围以缭墙,周长一百三十丈,东西南北台设一门,以南为正。 到顺治入关后,沈阳的天坛已经失去了它原有的作用,不过一直有清兵把守。乾隆时期,为保持陪都城制,曾下诏令修葺天坛、地坛,但一两次的维修赶不上它荒芜的速度。到上世纪初,天坛彻底没有了使用价值,还被周围的老百姓开发成了菜地。到新中国成立时,天坛旧址就只剩了一个土堆,砖石散落,不复当年旧貌。 现在人们要找寻天坛遗迹已经没有办法了,因为原来的天坛旧址处渐渐建起了小平房,上世纪80年代天坛小区选址在这里,从此,市民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代替了这个曾经神圣的地方。 记者走访了位于天坛二街的天坛小区,发现知道这里曾是天坛的人已经很少了,只有几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指着楼后那一个锅炉房,说那里就是昔日天坛所在。一位热心的老人指点记者说曾经的天坛就在6号楼附近,也就是现今锅炉房厂的里面。厂子的院子里堆着很高的煤炭,附近的小孩儿在这里嬉闹玩耍,哪里还有天坛的影子?附近的居民介绍说前些年这里试图恢复天坛,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还是没有一点儿动静,至于原因,就不得而知了。 两位皇帝曾亲祭于此 古代,君王为了保全自己的统治阶级地位,把祭祀和战争看成是最重要的活动。另外,祭祀具有心理暗示和凝聚人心的作用。尤其是皇帝亲祭,更是一件大事。沈阳的天坛曾经迎来了两位皇帝的亲祭——皇太极、顺治。 崇德元年,皇太极的祭天活动是清朝正式使用天坛的开始。那么皇太极祭祀的程序是什么呢? 天刚刚放亮,皇帝的亲兵、亲王及各位大臣和八旗各军已经在天坛内外列队完毕。吉时一到,皇太极穿着龙袍,头戴帝冠,在礼乐声中行祭天跪拜礼。并由礼官宣读即位诏书。不过这祭天仪式并没有老百姓什么事,从大清门到大南门,再从大南门到天坛墙外,近十里长街的百姓都不能外出,所有的店铺也必须歇业。后来皇太极决定派兵东征,出发前曾率领诸王贝勒、文武群臣,斋戒三日、祀天于此。 崇德八年,福临在大政殿即位后也曾派人到天坛举行祭天活动。顺治是第二位在沈阳天坛祭天的皇帝。 繁琐而神秘 揭开皇帝亲祭面纱 那么皇帝祭天和祭地有什么不同呢?
【皇太极】平民思维与帝王智慧的分野(转) 我们用来证明皇太极大奸大伪的资料,和史家用来证明皇太极至诚至善的资料,是一份。   国内史家阎崇年先生登上电视讲清史,讲到这样一件事:正当皇太极发起锦州战役、将锦州围困得水泄不通之时,这时候后方传来消息,皇太极最宠爱的妃子关雎宫宸妃海兰珠病重,“是夜一鼓,盛京使至,奏宸妃疾笃,上即起营”……听到这个消息,皇太极立即撇开前线的军务,赶紧回家照顾……皇太极悲哀了七天,“上居御幄,饮食顿减,圣躬违和……”连圣躬都违和了,可见事情很严重。当时朝鲜的《沈馆录》对此也有记载:“……汗大悲痛,归路哭泣不止矣。”哭到这分上,连皇太极都知道哭得太过火了,于是他严肃地发表讲话:“天生朕为抚世安民,岂为一妇人哉?朕不能自持,天地祖宗特示谴也。”   这句话见之于《清史稿*后妃传》,可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对这句话的白话文翻译和心理解读,标志着平民思维与帝王智慧的分野。   平民思维,就是将这句话直译过来,这是皇太极在检讨自己。他说:哎呀妈呀,我咋就伤心成这个样子呢?我怎么可以这样不负责呢?要知道我可是担负着重大国家使命的重要人物啊,为了我心爱的一个女子,我把自己的身体伤害成这样子,这是极端不负责任,是错误的,是应该作深刻而认真的检讨的……   据此平民思维,我们就会认为皇太极是一位至情至性、富有责任心而且勇于担当的好男人。但如果细琢磨一下皇太极的后半句话,就一下子露馅了。后半句话是:“……天地祖宗特示谴也……”   这半句话,实际上表明了皇太极心里的天人交战,他在考虑自己如此动情,别人会对此事持何种观点与看法。这些观点和看法,主要如下:   噢,皇太极,你的一个心爱的妃子死了,你好伤心啊,伤心七天七夜,伤心得人不人,鬼不鬼,你可真是个情种啊……你娘死的时候,你肯定是更伤心吧……查查史书,没有关于皇太极在娘亲死了之后悲痛的记录,要知道她娘亲孟古格格是叶赫部落的女人,在爱新觉罗家族里属于黑五类,而皇太极只不过是可以教育好的黑五类子女,只有闷头不吭干活的义务,没有抬头乱说乱哭的权利……   那么皇太极的娘亲就算了,等他亲爹努尔哈赤死了的时候,他应该伤心了吧?爱妃死要痛哭七天,亲爹死了,应该哭几天?查查书……皇太极没有哭,应该说他是没有时间哭,他当时正忙于说服大贝勒二贝勒三贝勒,组建五旗联盟,打掉老爹的大福晋阿巴亥的利益集团……   现在我们要说的是这样一个男人,他是地地道道的权力动物:亲娘死了,他一滴眼泪也不流;亲爹死了,还是没有眼泪;等轮到一个女人的时候,他的眼泪终于喷涌而出。   如果这时候他的眼泪是真的,那只能说明他是一个绝顶自私的男人,一个绝顶自私的人,跑来推广仁政,这仁政,靠得住吗?   如果这眼泪是假的……可无论是真是还是假,他都是一个成功的演员,他演好了人世间最难的一个角色,并从中获得了生前的巨大利益和死后的不朽英名。人生本是一场戏,只要能够演好你的人生角色,才不枉纷繁世界上走上一遭,这就是皇太极的成功告诉我们的简单道理。
[皇太极]刚知道的关于孝东陵 孝东陵的建筑布局由南往北依次是:三孔拱桥1座,东西朝房各5间,东西值班房各3间,隆恩门1座5间,东西燎炉各1座,东西配殿各5间,隆恩殿1座5间,陵寝门3座,石五供一座,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各式各样座。方城前神道两面三刀旁各有14座小宝顶,均南北纵向排列,每旁两面三刀行,东旁,外侧为10座小宝顶,内侧为4座小宝顶;西旁,外侧为11座小宝顶,内侧为3座小宝顶。宝顶的这种排列形式仍带有关外盛京妃园寝的遗风。 由于孝东陵是清朝建的第一座皇后陵,无前例可鉴,所以规制尚不完备,为此,后来的皇后陵都进行了改进和完善。 墓主人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是顺治帝生母孝庄文皇后的侄孙女,蒙古科尔沁贝勒绰尔济之女。顺治十一年(1654)五月入宫,册为妃,六月立为为皇后,顺治帝死时,她年仅21岁。孝惠章皇后在康熙一朝备受尊崇。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十二月初六日卒,终年77岁,五十七年(1718)入葬。 七位妃为恭靖妃、淑惠妃、端顺妃、宁悫妃、恪妃、贞妃、悼妃。 此外,孝东陵内还葬有十七个格格、四个福晋,这些格格和福晋都是福临的嫔御。由于清初宫闱草创,典制未备,皇帝的一些侍妾也称格格、福晋。到了清朝中期,后妃制度日臻完善,后妃等级、名号、称谓上的混乱现象才得以杜绝。 孝东陵首开为皇后单独建陵之制,其规制是后世皇后陵效法的蓝本。
【皇太极】后宫主皇后“哲哲” 来源:【沈阳日报】 沈阳故宫的后宫之主“哲哲”,并非皇太极第一个妻子。1614年,年仅15岁的“哲哲”出嫁时,皇太极已有两个妻子:一是后金开国功臣额亦都的女儿,当时已生有一个儿子的元妃钮祜禄氏;二是乌拉贝勒博克铎之女,当时已生有两个儿子的继妃乌拉纳喇氏。 “哲哲”系博尔济吉特氏,父亲是科尔沁部“贝勒”莽古斯,为元太祖成吉思汗之弟、哈布图哈萨尔的第十七世孙。以往,“哲哲”父亲与努尔哈赤一见面就干仗。早在1593年,“哲哲”父亲就与弟弟明安一道,率兵万余人,与叶赫等部落组成“九部联军”,合攻努尔哈赤,结果被努尔哈赤杀得狼狈逃窜。后来,“哲哲”父亲见建州女真势力日益强大,便化干戈为玉帛,与努尔哈赤及其兄弟子侄通婚修好。于是,博尔济吉特·哲哲,便嫁给了皇太极。 “哲哲”刚嫁给皇太极时,元妃、继妃二人都应排在她之上。但是,从后金天命后期开始,后金政权愈发重视与蒙古族各部、尤其是科尔沁部联盟。皇太极即位后更是变本加厉。于是,“哲哲”地位逐渐上升,沈阳故宫的后宫建成后,“哲哲”便成为“清宁宫国主大福晋”(皇后)。清代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举行了册封典礼,授予“哲哲”皇后金册金印。从此,“哲哲”成为大清国的第一位皇后。她的已故父亲莽古斯,被追封为“和硕福亲王”;母亲被封为“和硕福妃”。 有关史料中,很少记载“哲哲”皇后轶事,只记载了她先后生下三个女儿:皇次女“固伦温庄长公主”、皇三女“固伦端靖长公主”、皇八女“固伦端贞长公主”。“哲哲”的三个女儿,都下嫁给了蒙古贵族。“哲哲”一生最为遗憾的,是她没能生男孩儿。顺治皇帝继位后,尊封“哲哲”为皇太后。清代顺治六年(1649年),“哲哲”病故,终年51岁,与皇太极合葬于沈阳昭陵(北陵)。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