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gsouchoumei
wangsouchoumei
关注数: 22
粉丝数: 54
发帖数: 6,852
关注贴吧数: 7
海南金山寺有去过的吗? 你们可能没去过海南金山寺,我也是第一次去。 我刚到海南家就听说有一处不要门票的的游览点儿,但不是游览胜地,出于好奇,我来到了这里。这里的人们热爱生活,祈福长寿,重建了寺庙宝塔,这寺庙就是海南的长寿之乡,澄迈,金山寺。 金山寺是当地人们休闲娱乐观光的好去处,也是香客们烧香礼佛,祈盼幸福生活,祈盼长寿的殿堂。神殿前香烟缭绕,香客们烧的香多种多样,有单柱香,有成股的香,有黄色或粉红色的大香,大香比我们北方成股的香要大两三倍。虔诚的善男信女们,敬举大香,躬身叩拜,鼻唇哼音,闭眼祷告,然后将香插入香炉,香炉内香灰盈满,有工作人员不时的清除香灰。让我感动的是当地小孩儿也跪拜大佛为老人添福增寿,希望家中生活越来越美好。 金山寺建在小山坡上,寺庙建筑气势雄伟,金碧辉煌,回廊曲折,十三层的药师万佛长寿塔屹立在山坡最高处,巍峨壮丽,宝塔地下两层,地上十三层,据说是海南最高的宝塔。 金山寺的确是游人和香客们的好去处它让人们流连忘返。 没去过金山寺的人,去看看你会觉得不枉此行,同时让我们祝福当地人们幸福满满,健康长寿。
我儿时每年农历三月一日到三日是 我儿时每年农历三月一日到三日是蟠桃宫的庙会。这个庙会解放前和刚解放时非常热闹,(56年57年就基本没有了)。 蟠桃宫座落在东便门内护城河南岸,坐南朝北,庙的山门三间,两进小院儿,东西有配殿。蟠桃宫听这名字就知道是王母娘娘寿诞之日,是一座娘娘庙。 蟠桃宫香火很盛,每年三月一日到三日,庙内人头攒动,摩肩接踵来叩拜王母娘娘,有烧香求子的,有烧香求解各种“疑难杂症”的有烧香保一家平安的,有前来看热闹的。我家有一亲戚,她的丈夫病重生命垂危,就去蟠桃宫烧香求佛,当整股的香点燃插入香炉内结果这股香的内芯是黑的,燃烧不着,庙内道人说:回家吧,人没希望了。结果病人真的不治身亡。其实现在想起来这股香燃烧时芯内没有空气当然芯内是黑的了。 蟠桃宫庙会之时,也正是北京人踏青游玩之时,护城河经庙前流过,河水清澈,岸边垂柳成行,鸟鸣之声不绝余耳,岸坡上小草青青,春风吹来柳丝拂面,景致美不胜收,人们一边游玩一边逛庙会,还品尝着各种美味小吃。 我家住崇文门外一条胡同内,离蟠桃宫很近,我和小伙伴们逛庙会那就是穷逛,家里給的钱不多。我们出胡同口顺着护城河南岸一路前行,走到河岸边我们拽下柳树条儿,编成帽圈儿带在头上,截下一小段儿柳树枝揉一揉抽出芯儿,皮就做成鼻儿,边走边吹,神气十足。行不多远就见到了各种小吃的车摊儿,一车接一车,一摊儿连一摊儿,有卖炸灌肠的卖驴打滚儿的,卖切糕,盆儿糕,豌豆黄儿,卤煮豆面丸子的……数不胜数,北京的各种美味小吃都汇聚在这庙会上。我们最爱吃的是炸灌肠和豌豆黄,炸灌肠可不是现在的模样,灰了巴几吃到嘴里发艮。以前的炸灌肠是粉红色的,据说是由淀粉,红高粱面,红曲制成,炸灌肠的油是浮油,也就是猪下水油,只有这样煎炸出来的,浇上蒜汁才是正宗的,美味的,外焦里嫰,香味扑鼻,吃时用方竹签扎着吃。 豌豆黄儿是粗豌豆黄,香味浓厚。吃时商贩用刀将竹签头劈开,分成“丫”字型往豌豆黄上一插,你就可以手举着,边走边吃了,庙会上的好吃的那么多吃不了啊,没那么多钱。 在往前走就是卖玩艺儿的,卖小孩儿玩儿的刀枪剑戟,脸譜,风筝,捏泥人儿的,捏面人儿的,吹糖人儿的。我们一般都是买脸譜。 再往前走就离蟠桃宫近些了,这有跑马戏的,有放无声电影的,全都用白布围子围着,门口儿有洋鼓洋号为招览生意不停的吹奏着乐曲,有人在门口喊“里边请看看马术了,看看上刀山啦,××钱一位啦!”再往前走是摔跤打把式卖艺的,拉洋片的,卖大力丸的,卖香草的-----。 家里給的钱还够看上刀山的,看无声电影的,看无声电影特好玩儿,人走路都是一拐一拐的。 我们小孩儿除了吃喝玩乐那最核心的蟠桃宫对我们兴趣不大。 我们到了庙前的一座桥,过桥向河北岸走去。北岸是骑毛驴的,我们必须省下钱来去骑小毛驴儿,我们不会骑,就知道骑上小毛驴儿最牛,觉得骑上小毛驴儿高人一等。待我们骑上小毛驴儿坐好以后,赶毛驴的人用鞭子抽了一下小毛驴儿,毛驴就颠儿颠儿的小跑了起来,驴的主人也不追赶,到了崇文门小毛驴儿就不跑了,认你怎么拍它,它都不动,原来这是毛驴主人训出来的。 到了崇文门后我们下了毛驴,走着走着就觉得屁股沟疼,到家让妈妈一看原来是屁股沟都磨破了。这真是骑上毛驴儿心里美,下了毛驴儿屁股疼。 儿时逛蟠桃宫庙会太有意思了,这觉不是现在迪士尼所能比的。
儿时逛蟠桃宫 每天笨笨和大家都在圈我,我感谢大家对我的关怀。 我和大家见面总应该聊一聊,聊点儿什么呢?上了年纪的人爱回忆儿时的事儿,我今天就聊点儿我儿时逛蟠桃宫庙会的事儿吧。
新的一年里大家好 雷国际好!笨笨好!大家好! 很长时间我未曾与大家见面了,我很想念吧里的吧友们。 前几日笨笨和大家把我过去写的东西又贴了出来,我感谢大家对我的关怀。 我虽然长时间未露面,但是我时时怀念着贴吧,经常欣赏吧里的文章和图片,观赏吧里的说说笑笑。 新的一年又开始了,我祝雷国际,笨笨,炊炊,灰灰,何求,康康,-------等,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待我身体好转时,我愿意和大家一起畅所欲言。 大家好!回头见!
我儿时看到的炮仗市 我儿时管烟花鞭炮统称为“炮仗”。老北京炮仗市很多,离我家最近的当属崇文门外花市大街炮仗市,花市大街当时在北京也是闻名闹市,是与东单,西四,鼓楼前,前门大街,大栅栏儿并驾齐驱。 小年儿未到,炮仗市早已开始卖炮仗了,花市大街从西到东有一里多地的地段大街南北两侧全是卖炮仗的,有的搭着席蓬有的搭着布蓬还有不搭蓬的,这其中还夹杂着卖灯笼的。炮仗市人头攒动,摩肩接踵,热闹非凡。卖炮仗的为了招揽顾客不断的燃放各种烟花和鞭炮,买炮仗的也燃放,看好不好。说实在的,我儿时的烟花鞭炮没有现在的烟花好看,放起来花花绿绿,但是那时的烟花鞭炮质量都很好,都是黑火药,伤人的很少。那时的烟花鞭炮种类很多,有又红又大的二踢脚有黄色的小二踢脚,有一人多高的大起火,(相当现在的钻天猴儿)燃放时飞的非常高,最后还有几声鞭响。有炮打双灯,有麻雷子,有钢鞭,有灯花炮,有黄烟炮,有老头儿花,有太平花,有手呲花,有耗子屎----。就这些让我们小孩儿看得眼都花了,眼都直了,恨不得把炮仗摊儿搬回家才好呢,天再冷都不觉得冷,一个个小脸儿冻的通红,看够了玩儿够了这才拿出父母给的钱买回想要的买的鞭炮,我们小孩儿这时兴奋劲儿就甭提了。从小年儿开始我每天都去炮仗市看热闹,然后买点儿炮仗回来,快到除夕时已经买了一大叵罗了。但是每天舍不得多放鞭炮,因为只有三十,初一才能痛痛快快的燃放。 这一年三十,天刚擦黑儿,父亲特别高兴要带我去买炮仗,到了花市大街,看到大街两侧的买卖家儿正在燃放各种烟花和鞭炮,两层楼房高的一挂大麻雷子,大型烟花,各种盒子花灯,盒子花灯点燃后先呲花,然后“哗”的一下掉下一个悬挂着的花灯八仙过海图,一会又掉下一个盒子花灯是福禄寿禧,一个一个呲着花掉下七八个盒子花灯煞是好看。 花市大街人特别多,有买炮仗的,有卖炮仗的都在燃放。父亲看着我的小脸儿和眼睛,知道我都看傻了,也知道我的小心思,看着我说:“给你买点炮仗吧”。听到这句话,我都跳起来了,父亲给我买了两挂钢鞭,两捆儿二踢脚,一个老头花,父亲看着我高兴他也笑起来。刚付完钱,就听到“轰”的一声巨响,有人喊起来“炮仗摊儿着火啦”!这时我看到卖炮仗的摊主,抱起钱匣子就跑,炮仗摊儿不要了。我正在惊讶中,父亲嚷道“快!把炮仗扔了,回头炸着你”。我才不舍得扔呢!我把鞭炮往棉衣里一塞,捂住棉衣,父亲拽住我就跑。身后传来轰轰爆炸声。当我们跑出炮仗市回头一看,街上人乱跑,炮仗摊儿一团火光,零碎的烟花还在乱飞舞,顷刻间整个炮仗市就轰轰的没有了,席棚子,布棚子还在燃烧。救火的来了,这时看的我目瞪口呆。这是我一生看到的唯一的一次炮仗市着火。 炮仗市热闹,好看好玩儿,但也真是危险。
说说我小时候的拜年 前一段时间我身体病情每况愈下,老伴儿又脑梗,我的心情很差,所以没来贴吧。快过年了,我要打起精神和大家见见面。我在这谢谢大家对我的关心。 我今天说点儿什么呢?就说说我小时候的拜年吧! 除夕午夜老北京鞭炮齐鸣,我家开始给财神爷和灶王爷供上素馅儿饺子,烧香叩拜,然后给父母拜年,父母做在太师椅上,我们给父母叩头,口里喊着“爸妈我给您拜年了”。叩拜完父母给压岁钱,“压岁”就是示意压着年龄,永远年轻。 初一拜年是亲戚家相互拜年,父母带着我去拜年,一进亲戚家父母与同辈相互道贺,作揖。“过年好”。然后叫我们给叔叔,大爷,或老一辈人叩头,当然少不了要给压岁钱。这些压岁钱就是我逛厂甸买大糖葫芦,买空竹,买风车,吃炸灌肠的用钱了。父母走在街上遇到邻居也要道贺,“过年好”“您发财”。 初二才是亲朋好友相互拜年,登门拜访,入座寒暄。 一般的朋友有时让我哥哥拿着我父亲的名片去拜年。大户人家或买卖家一般是由伙计拿老板的名片去拜年道贺,说一些客套话。这是我小时候当年很盛行的名片拜年。 好了,就说到这里吧! 祝大家新春快乐!
你们爱吃吗? 那天蒸了几个玉米面猪肉小白菜馅儿的大菜团子,蒸了二十多分钟香味儿就出来了,一掀锅盖儿,嘿!那叫棒,黄澄澄,油亮亮,又大又暄,吃起来那叫一个香,配合着疙瘩汤更美啦,我居然吃了一个大菜团子,还吃了一碗疙瘩汤,真舒服啊。呆会儿喝了水,这肚子可撑的慌了。 我年纪大了觉得这样的饭食特别好吃,如果野菜馅儿的或杨树花馅儿的,那就更好吃了。 大家爱吃吗?不妨自己蒸一些菜团子尝尝。
忆老北京锔锅锔碗锔大缸的 来本吧多日未曾发贴、转贴,因为我年纪大脑子迟钝不是,写我没大家写的好,转贴不知转什么,想来想去,写点儿我小时候的事吧。 我小时候,老北京的胡同里干净、宽敞,青砖青瓦,小贩的吆喝声和小贩各种敲击声不绝于耳,让古老的胡同里充满了生活气息。 我和小伙伴们坐在门口的门墩上说说笑笑,从远处传来叮啷当啷的声音,听这声音我们就知道锔锅锔碗锔大缸的来了。他肩挑一副挑子,颤颤悠悠的走着,挑子一头是风箱和小火炉,一头是工具箱和煤炭,工具箱上边悬挂着一个约10公分的小铜锣儿和一个小铁球儿,走起来小铜锣就叮啷当啷的响,他走一段就把挑子一撂,吆喝起来,“补漏锅---呀”。 老北京那会儿,除大户人家以外,普通百姓人家儿,都较为节俭,轻易不买锅碗盆缸,即便是一个碗不小心摔两半了,都要把碗锔上,省个碗钱, 我和小伙伴玩儿的时候,有一人家儿拿来了坏锅碗,让他给锔上,这时我们看到锔碗的手拿一个木制的钻,钻上边是手柄,中间是木轴,木轴有两条牛皮带儿,皮带儿与一个横杆连上,横杆有些像拉二胡的弓子,来回拉动杆子带动了木轴转动,木轴前端是一细铁棍儿,铁棍儿前端是一颗钻石,常言说:没有金钢钻别揽瓷器活儿,说的就是这个吧。他将坏碗用钻在坏茬儿上一边儿钻一个孔,将锔子镶入孔中,用小锤子砸好砸平,抹上白色腻子,一般三四个锔子碗就锔好了。 补漏锅,过去北京家里用的都是铸铁锅,长时间使用锅底变薄,最后形成一个窟窿,补锅人拿过去先将锅窟窿扩大,清除铁锈,抹上一种液体,然后用小火炉加煤,放上小坩锅,坩锅内放入一块铁,拉动风箱使铁溶化,漏锅窟窿下放一布卷,将溶化的铁水倒在窟窿处,上边用同样的布卷一按,待铁水凝固后,用锉刀锉平,抹上白色腻子,这个锅也就补好了,拿回家里任你随便使用,滴水不漏。(后来我知道那布卷是石绵的) 解放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这种职业也就不见了。但也缺少了老北京胡同里的那种生活气息。
我和笨笨的合照 我年纪大,长的太难看了,凑合看吧。
我和笨笨的合照 我年纪大,长的太难看了。凑合看吧。
回忆我儿时北京的两种职业 前两天邻居搬家,让我想起了我儿时的北京两种职业。 一,拉排子车的 排子车有两种,一种是小排子车,一种是大排子车。小排子车,车身木质,宽近一米,长一米多,车轱辘钉着一圈胶皮,小排子车是一个人拉着的运输工具,既驾辕也用肩膀拉车套儿,货物重的时候,后边再加一人推车。 拉小排子车的多为卖黄土,运送煤炭,运送石灰青灰的,夏天也在胡同里卖整西瓜,有时也送冰块。 小排子车两侧有挡板,前后有柳条编的围子,怕车内货物散落下来。如卖黄土的,走街串巷,边走边吆喝“卖黄土啦”。黄土是北京人用来摇煤球或修房屋的必须物品,如果谁家买黄土,他就给你送到家门口儿,买半车土也同样给你送到。 拉大排子车的就非常辛苦了,大排子车身相当小排子车的三四个,一人驾辕,另外两个人拉车套儿,大排子车一般替人搬家送货物,将搬家的东西放的整整齐齐,不让家具和日用品受损,装满一车后拉走。 拉大排子车的劳动强度很大。如,为粮店拉粮拉面粉,在崇文门外大街路东有一粮店,我看到拉排子车的拉的满满一车面粉,满脸是汗,也不停歇,马上卸车,一个人站在排子车上给地下两人往肩上放面粉袋儿,每个面粉袋足有四五十斤,每人要扛五六袋面粉,足有二三百斤重。卸完车后,他们已是精疲力尽。 夏季里他们拉冰块儿。东便门外有一冰窖,他们要从冰窖拉到用户家,冰多为买卖家用。送冰时他们用带来的冰夹子夹住冰块儿,冰夹子有齿,二人抬起来,越抬越紧,冰绝不会掉下来。有人买半块冰时,他们用冰窜子给你破开送到用户家。排子车轮是气胎,从而减轻了拉车强度,我当时想为什么不用骡马拉呀,后来我知道,他们要是有钱买骡马何必拉排子车呢。雇主愿意用他们,也是图经济。 二,窝脖儿 窝脖儿是老北京一种纯人力搬运工,他们一无车二无马,就是一个人。 我小时候在家门口儿或是大街上经常看到他们劳动的身影 窝脖儿能将你贵重的物品或家具,扛在后脖梗与后背之间走动,绝不会失手更不会失足,他们不能直立行走,要头部和脖子向下弯,面部朝下,眼睛用力的看着前方路面,稳稳地向前走,不论走多快,后肩上的货物纹丝不动,所以人们都管这些卖力气活的人叫窝脖儿。 过去,北京有钱人搬家,那些紫檀红木桌椅和精致雕刻的屏风怕磕怕碰,专找窝脖儿搬运。 普通人家买了新桌椅也找窝脖儿扛运,这些家具虽比不上紫檀和红木但也是榆木擦漆的八仙桌,太师椅和条案,怕磕怕碰。一般人家陪送嫁妆,哪怕是一个新木箱和几套新被褥,也会找窝脖儿。 窝脖儿是一种非常艰苦卖力气的活儿,由于脖子长期受重压,有的人后脖梗子鼓起一个大包。 解放后有了很好的运输,我再也没看到窝脖儿出现。
东北庄河我的家 半月前我去了东北庄河我的新家。 我的新家小区面对清澈的庄河水,背靠苍绿美丽的西山。庄河水中鱼儿成群,时时翻起水花。西山有五米宽的爬山道,晚饭后有的老人们漫步在山路中,年轻情侣依恋一起边爬山边倾诉着互爱之情。 小区内绿化率很高,设施齐全。身居小区觉得舒适,安全。
东北庄河我的家 半月前我去了东北庄河的我家。 我接受上一次的教训,先吃药贴晕车贴,再出发。我们驱车经过几条高速公路,进入盖州路段,路两侧苍绿丘陵连绵起伏,穿过公路隧道,一路美景尽收眼底,全程七个小时到达了庄河市。 庄河市空气清新,天空蔚蓝东面临海,水库散落在群山之中,是东北有名的野钓之地,又是吃海鲜的好地方。苍茫然, 我住的小区面对清澈的庄河水,背靠美丽的西山。庄河水中鱼儿成群,时时翻起水花。西山有五米宽的爬山道,晚饭后老人漫步在山道中年轻情侣依恋一起边爬山边说着互爱之情。 小区内绿化率很高,设施齐全,我身距小区,觉得舒适,安全。
我和郭老师,德云社不得不说的故事 我年纪较大,又有心脏病,结肠炎,胃病,头痛,总之百病缠身。是郭德纲老师和德云社相声演员们减轻了我病的折磨和痛苦。每当病痛时我就打开电脑或者放光盘听郭老师和德云社相声,欢乐让我忘掉了病。(听德云社以外的相声会加重我的病情,所以我从来不听。) 小时候我家附近,巾帽胡同口内,有一个小杂耍园子,我经常去听蹭(小伙伴家开的)我就爱听相声,大鼓书,曲艺剧。还爱听京剧评剧。那时的京剧真是棒。这些传统艺术都在影响着我。当我第一次听到郭老师的相声就打动了我。郭老师相声说的好,为人也好,忠厚老实,没有架子,台风稳重,语言实在。 郭德纲老师为相声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回忆我儿时的大酒缸 夏季夜晚大排档,食客们有满面春风的,有红头涨脸的吃着喝着,桌子上摆满啤酒瓶和白酒瓶子,看到这让我想起我小时候旧北京的“大酒缸”。 儿时我家附近崇文门外大街路西就有一“大酒缸”。父亲想喝酒或者家中来客人了,都让我去“大酒缸”买酒。所谓“大酒缸”其实就是卖酒的小酒铺,酒铺门面不大,铺内也不过三四间。一进酒铺酒香扑鼻,房间四白落地,酒铺深处是黑色的柜台,柜台上摆着几个玻璃盒子和几个盛酒的磁坛子,磁坛装有烧酒,黄酒,青梅酒。酒铺中间有几口装酒用的大酒缸,缸的少半截在地下,多半截露出在地面上,酒缸内没有贮酒是空的,缸上盖着红色大漆的圆形盖子,以此做为酒桌。 “大酒缸”专供饮酒卖酒,备有小菜,如炸花生米,煮花生米,玫瑰蜜枣,咸鸡蛋,最好的是炸小虾米,但是没有炒菜酱肉。来此饮酒者不为菜,是为酒而来。我小时候经常看到有人进酒铺后,直奔柜台,不要酒菜,只要上二两酒(当时十六两是一斤)站在柜台前,端起酒碗一饮而尽付钱就走。人们管这叫“一口儿闷”。这些饮酒人多是卖力气的,有拉洋车的,有拉排子车的,他们没有时间在酒铺慢酌细品,来此饮酒一解酒瘾,二解愁烦。 当年我还看到有个老人在靠近墙边的酒缸桌处,自酌自饮,酒不过二两,边吃蜜枣边让人烫酒,以此消磨时光。他看到我,把我叫到他身边,逗我玩儿说:“小朋友,来呀,喝点呀!”我说:“我不会喝”他笑了起来,这个老人性格爽朗,温文尔雅。到现在他的音容笑貌我还记得。 小酒铺内清静无哗,没有划拳哄闹,更没有喝五呼六的嘈杂。更多饮酒人是工余之暇,邀一二至友边饮边谈,品酒叙旧,以增友情。 我儿时“大酒缸”的景象至今不忘。
忆旧京连阴天和卖臭豆腐,酱豆腐的少年郎。 前几日北京下起了雨,这让我想起了我儿时的北京连阴天儿和卖臭豆腐酱豆腐的少年郎。 旧北京每逢夏末经常会出现终朝淅沥,多日阴雨连绵不放晴的天气,北京人管这叫“连阴天儿” “连阴天儿”的雨,有时雨细如丝,有时雨花纷扬,雨点落在地面水坑中,砸出许多小泡泡,每当这时我们几个小孩坐在家门口的门礅儿上,淘气的喊着:“下雨啦,冒泡啦,王八戴着草帽啦。”喊完后还哈哈大笑。 人们常说“亮一亮下一丈,阴一阴下一寸”,北京的房屋在这无休止淫雨中漏雨了,我家东厢房墙角也塌了一大块。 我儿时的旧北京,除东交民巷是沥青路还有一两条大街沥青石子路外,大街小巷全是土路,即便崇文门大街也是小石子路。街道终年积土,刮起风来漫天黄沙,迷雾遮眼,遇到雨天街道泥泞,“无风一街土,下雨一街泥”就是旧北京的写照。 连阴天道路泥泞,走街串巷卖菜小贩不来了,油盐店菜也不多了。哪个家庭也不愿意打着伞踏着泥泞去买菜,此时,街头巷尾就会听到带有童音的叫卖声,“臭豆腐哇,酱豆腐哇,王致和的臭豆腐哇”“韭菜花儿,酱黄瓜”。这些小贩都是十二三岁的贫家子弟,他们手臂挎着柳条小篮,脚下穿着破洞鞋,身披一块油布,头戴草帽,下身穿着带补丁的裤子,卷着已被雨水打湿的裤腿儿,小篮内放着两个小坛子或者是两个大磁碗,一个碗内有几十块臭豆腐,一个碗内有几十块酱豆腐,篮子上盖着油布,在雨天泥泞中沿街叫卖,这些少年小贩是为了雨天中多挣些钱贴补家用。 正当你没有菜吃的时候,听到卖臭豆腐酱豆腐来了非常高兴。把他们叫到自家门道中,买上几块臭豆腐酱豆腐,就是下饭的菜了。 人人常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些少年郎天资聪明,懂事。你买臭豆腐时,他总是大叔大爷的叫着,还问你要点儿汤儿吗?给您点儿汤儿省的臭豆腐干了,在孩子劝说下你肯定会多买几块臭豆腐。 旧京阴雨天卖臭豆腐酱豆腐的少年郎,他们为生活奔波、吃苦耐劳的情景,我至今难忘。
哈哈!我的鞋让我跺脚都给跺坏了。 别看我年龄快八十岁了,我居然把鞋跺坏了。我可不会武功,更不会踢踏舞。 今年五月份我买了一双夏天穿的旅游鞋,样式一般,穿在脚上凉凉快快心里很高兴。虽然我心脏病较重又百病缠身,走路很慢,腰弓背驼,那我也要强打精神,每天走到外边吃早点,因为走路是我唯一体育锻炼。 我慢慢悠悠出门,楼梯间很黑,必须跺脚声控照明才亮。进电梯出电梯都要跺脚,吃完早点慢慢回来,进出电梯还是如此,去外边扔垃圾也要跺脚照明,就这样日复一日的进进出出。今天我低头一看,嗯?我的鞋居然咧开嘴了,正对着我笑呢。好像说鞋我已寿终正寝,去买双新的吧! 看来我以后买鞋要买好一点儿的,出入电梯不能再跺脚,要改改我的声控方式了
老北京的家常便饭------糊饼 [图片]糊饼,老北京人都非常喜欢吃。 糊饼是粗粮细做的一种。做成后的糊饼底下焦脆,中间软,上边是馅儿,色彩亮丽,香味浓郁,越吃越香,越嚼越香。实为色香味的美食。一家人坐在一起,有说有笑,吃着糊饼喝着米粥或豆粥,其乐融融。 我儿时也爱吃,但不是经常吃,因为那时家中用的都是煤球火炉子和铁饼铛,很麻烦,需要把炉火弄好,火力要均匀,制作时还要经常转动饼铛。现在有了电饼铛。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乡村农家乐和北京风味饭馆增多,全增加这一美食,糊饼。 吃糊饼最好是自己家中做,第一,经济实惠。第二,可依自己口味制作。一般糊饼馅儿是韭菜鸡蛋,茴香鸡蛋,白菜肉馅,素白菜馅儿。馅儿中最好放入一些排叉,薄脆,或者切碎的油条,这样可吸收馅儿中的水份,馅儿不塌秧儿。 糊饼面是用中粗玉米面加入少量水,和成扒拉儿,就是比蒸窝头和的面要干一些,将和好的玉米面放入刷了一些油的饼铛中,摊平,厚度约五毫米。打开电饼铛开关,片刻后,将拌好的馅儿放在玉米面上,盖上准备好的锅盖,不要用电饼铛上的上盖,这样可以使糊饼底下焦脆,上边馅儿不老不塌,吃起来非常可口。糊饼熟了以后,用铲子铲起,托放在透气的箅子上,待稍凉后就可以吃了。 大家不妨试做一下,它一定会让您越吃越爱吃。越吃越想吃中国的匹萨,糊饼。
郭老师回复我了,我太激动了太高兴了。 郭老师回复我了,我在这里也显摆显摆。
郭老师回复我啦 我太高兴了太激动了!
妈妈做的面条,到现在都让我难忘。 我小的时候,夏季的伏天儿不知道为什么那么热,坐在哪儿都烫屁股,汗流浃背,闷热难耐。那年代没有空调也没有电扇,只能用毛巾沾凉水披在肩上以解暑降温,y饮食也纳减。妈妈做的花椒盐水拌面,既简单又让人有食欲,但是我小时候馋不爱吃,就爱吃好的,心想有炸酱面,打卤面,芝麻酱面。。。。可是父母爱吃,我只能跟着吃了。北京的老人夏天一般也爱吃这种面条儿。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变老,我理解了父母当年为什么喜欢吃花椒盐水拌面了。年纪大了,口味也变了,变得喜欢清淡。所以夏天吃花椒盐水拌面,反而更觉美味可口。大家夏季炎热之时,是否也品尝一下这样的面条呢。 做法。 盐放入碗中用温开水溶开备用。 将面条儿煮熟,过凉开水备用。 锅上火,放入一至两小勺儿植物油烧热,花椒放入油锅内炸成黑褐色,待油温降低后,将花椒油倒入盐水中备用。 扁豆煮熟切成小段儿,小萝卜切成细丝做面码。 食用时,面条儿浇上花椒盐水撒上面码即可。如果有煮熟的五香烂乎芽豆,也就是蚕豆再有一杯啤酒,实为夏日又凉快又爽口的面食。
我孩子画的
希望德云社花开全国! 老朽快八十岁了,冠心病,结肠炎患者,而且多种病缠身。我听郭德纲德云社的相声,是他能给我带来无限快乐,忘掉病的折磨。(除郭德纲德云社的相声外,其他的相声我从来不听,没劲。) 我特别希望德云社花开全国,更希望德云社后继有人,人才辈出,德云社大发展。 我真心希望德云社红红火火,老郭的相声事业蒸蒸日上。我更希望德云社遍地花开!
★【阳光☆四射】★陶阳儿时唱的小曲谁有啊! 陶阳儿时唱的小曲,照花台,休洗红,动作大方,身段美,唱腔圆润,是阳迷们欣赏的佳品。可惜现在没有找到,谁能找到,阳迷们欣赏呀!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