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侠我是谁呀 大侠我是谁呀
关注数: 3 粉丝数: 151 发帖数: 1,741 关注贴吧数: 18
He泓姗。【170201图图】何泓姗访谈 访谈 | 她是《匆匆那年》女主, 更是摄影师何泓姗 采写 | 杜扬  她不仅是《匆匆那年》中的方茴,《喜乐长安》里的喜乐,还是唯一入选徕卡大师班的中国女艺人。 这篇访谈呈现的不是演员何泓姗,而是摄影师何泓姗。 见面之前,我细读过了她的每一条微博。“不拿相机不自在”,在她的个人照片中,与她同框出现最多次的道具就是相机。如果说每个人的性格都拥有一种底色,属于何泓姗的大概是烟灰色:安静而深刻,谦逊而孤独。 这静默的气质与娱乐圈浮光掠影的热闹相比,略显出离,却也一任天然,自有风度。“眼睛里容不得沙,也看不了邪气,需要小溪草地大海去远离是非。”在一帧帧定格的影像中,她不动声色而又倔强地,试图体味和发掘自己。 何泓姗摄影作品  或许一时的得失使你失去耐心,反而回头看,仅有的一帧画面就能让你瞬间清醒反思。最长远的开心一直一直在前面,等着我们。—— 何泓姗 D:杜扬 H:何泓姗 D: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摄影的,又是因为什么契机开始拍胶片? H:我和胶片的缘分从年少时就开始了,记得小时候父亲就经常给母亲拍摄照片,然后自己冲洗放大,当时的我觉得是一件很浪漫的事情。后来上了大学有了自己第一台单反数码相机,没有收入来源的我只能选择一款便宜的手动定焦镜头,开始手动模式拍摄。后来偶然机会拥有了一台hasselblad 500CM,我清晰的记得腰平取景器那个小小的方框里带来的震撼,那时候才真正感觉到被唤醒,原来自己一直需要的是胶片拍摄的状态和感受。 D:所以在胶片和数码之间,你坚定地选择了前者。那么对你个人而言,胶片究竟有什么不可替代的优势? H:我喜欢胶片的质感,每一个颗粒都像是在呼吸,黑白或彩色,直接的美感无需修饰。我是个健忘的人,喜欢胶片冲洗后带来的惊喜,有些已经忘记瞬间却定在了某个时刻。 D:平时街拍用得最多的器材是哪部?为什么喜欢这部机器? H:我是一名演员,工作中别人拍我,以团体合作的方式来创造人物、电影或者电视剧作品,是一种高强度的状态,所以休息中我爱街拍,去拍别人,也是一种心理的舒缓和放松。我会携带135相机,通常是leica M3或者nikonFM2配50/1.4。我用M机,就是情怀那么简单,旁轴还是习惯使用35定焦,单反则喜欢50。  “无论到何时,心中都应自有明镜,照亮的不仅是自己,还有背后的小鬼。长江黄河般大气,吞没流言蜚语和细细作祟。” D:如果是平时用135抓拍日常生活,你会用全自动的便携机吗? H:好像不太喜欢用全自动的相机,可能是觉得把操作过程全部交给相机的话会没有安全感。 D:所以你喜欢操作感更强的机器?一切都可以由自己控制的那种。 H:嗯,可能是这样。 D:所以也会自己在暗房里冲洗胶卷吗? H:对!如果条件限制、没有暗房的话,也会在洗手间里冲卷(笑)。 D:所以会有全套的冲卷道具?把洗手间当成暗房来冲卷这事我好像也干过…… H:对啊对啊,穷人的玩法,哈哈,而且有时候觉得便宜的显影罐更好用啊。  “你看着我看的方向,听着我听到的声音。然而此影像此声音并非彼影像彼声音,理解在每个不同的百分点总有不同的感受,或像是云朵的变幻,流畅且无常,都是自然和生命继续的方向。” D:你的拍摄对象大多是人,在他们最自然的珍贵瞬间,留住了那一刻的情绪和绝无仅有的质感。你如何选择你的拍摄对象?他们身上的哪些气质会吸引到你? H:拍摄对象的选择应该也是一种感觉吧。我是看气质,那种身上独有的劲儿,或许是忧伤,纯朴,冷漠,孤独,又或者是困苦或者幸福,明明白白的写脸上,我会比较想拍。但有些时候我拍摄的对象也是表达自己的内心。 D:可以说说为什么选择黑白作为主要的表达方式吗? H:黑白是一种态度,也更能直接的纯粹的触探到我的内心。彩色也有喜欢的卷Kodak160VC,可惜我没有了。 D:我发现你的重曝作品很有趣,是怎么喜欢上这种拍摄形式的? H:我是偶然在网上看到一些爱情主题的重曝作品,大多是数码作品,后期制作得很唯美。然后我就开始尝试用胶片机rolleiflex 2.8F和nikon FM2 拍摄重曝作品。大多表现人物自身个性,或是我自己内心的声音。  “有时候被阴影覆盖了事物,有时候被冲动遮住了眼睛,有时候被习惯桎梏了判断,更有时候被早已不存在的人影响着人生。真相推翻着次元,愿眼前的路越发清澈。” D:摄影在某种程度上是关于自我的发掘和探索,很多时候作品会与创作者的性格相互作用。那么摄影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它给你带来的最大的影响或改变是什么呢?在拍戏或者日常生活中会感受到与摄影的关联或感应吗? H:几年前我对自己说过,30岁以前一定要找到自我,不能在重复和模仿的影子里过一生。做一名演员,就是在创造或者还原多个人的人生,在不同的剧中我是不同的角色,很享受这种抽离感。然而摄影对我来说中和了角色对自我的疏离,让我更多地去发掘和了解自我;通过摄影,我可以静下来,等待想要捕捉的画面,也更大程度地爱上观察和发现,尝试尽可能多的拍摄形式。 D:对于演员而言,可能最重要的是表现力和提供感受,对于摄影师则是更注重发现和捕捉感受,这两者似乎有所矛盾,但你同时都做得很好。你也曾在微博上说:AB双子大概藏于每个人的内心吧。那么在你心中,这两种角色之间于你来说是怎样的关系呢? H:演戏和摄影我是没有办法去做选择的。对我来说演戏是把角色和我自己内心的情绪外化,然后传达。摄影则是全自我的表达,远的近的主观的客观的,或许不需要人知道又或许希望更多人能有同感。这AB内心应该指的我有时有些小忧伤有时又特别开朗吧,应该是不矛盾的。 D:可以谈谈对你影响比较大的摄影师或艺术家吗? H:我喜欢的摄影艺术家很多,也很尊重每个摄影师的想法以及呈现的作品。我赞同William Klein的“摄影无规则”的观点,Bresson的“决定性瞬间”让我爱上街拍,VivianMaier的自拍让我也爱上镜子。当然许多导演和演员也是优秀的摄影家,Wim Wenders 和何藩对我影响较深。Wenders 导演的每张作品都好似有神圣的光晕,以及极强的叙事能力让我着迷。何藩的极简和神用光也是有强烈的视觉冲突和人文气息。  “镜子中的自己和镜头里的角色,让人更好的发现别人和了解自我。” D:前段时间你参加了一个摄影大师班,可以谈一谈收获吗,或者印象特别深刻的事?从Matt Black身上学到了什么? H:我这次很荣幸参加摄影大师班并且成为Matt Black的学生。他帮我理清了摄影的思绪,教会我如何把自己所拍的作品归纳为一系列,以及怎样挑选出自己比较好的作品,更教我思考取材的方法。他指导了我,一个对摄影有极大热情的演员,今后将如何系统的去展开拍摄。 D:Matt Black获得2015尤金·史密斯人道主义摄影奖的项目《贫穷地理》,最初就是通过Instagram发布并让世人所知。目前你在图虫也开通了自己的账号。对你来说,选择网络的图片发布平台时,最看重的是什么? H:选择网络图片发布平台时,我看中的也是大家能相互学习和交流这一点。图虫上的摄影师会上传很多好的作品,我也可以看到大家喜欢什么样的东西。推广好作品带来的正能量,我觉得对网络来说也是很重要的。  “内心自由的课程,开心。” D:平时会看的摄影杂志或网站是什么? H:平时会从不同渠道的网站上看摄影作品,比如instagram或者摄友们分享的作品,我也爱在书店看看大师们的作品。 D:你的文字也很有美感。可以给大家推荐几本你喜欢的文学书吗? H:《动物庄园》,《1984》,《小王子》。 D:在摄影的领域,你个人有什么未来的计划吗? H:我希望未来能去到更多地方系统的开展拍摄活动,有机会出一本影集或者办一个艺术展最好了!
张佳玮的一篇好文:郎平不是神,比神更伟大:她是肉体凡胎的人 我小学时,语文课本里有篇臧克家先生的课文,写一家人看中国排球比赛。时间久了,只记得原文最后一句: “我们赢了!”她高兴地大声回答,好似愿意叫全家人、全北京市、全国同胞都听到这消息似的。 后来有互联网了,再去找文章,发现文章里还有这么几句: 球员,深深地理解这一点。这些健儿清楚,一个球的输赢,不仅仅关系个人的颜面,而是关系到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荣誉啊!不但要打出个人的风格,而且要打出我们的国格!胜利不是为个人出风头,而是为祖国争光荣啊! 由于这一场以强对强转败为胜的球赛,使我看到我们球员们的克服困难、临败不馁的坚强斗争精神与必胜的钢铁意志。 这是我们队员的高尚风格,也是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的高尚的国格。 中学时,我们的选读课本上,有关于女排的篇章。张蓉芳、孙晋芳、袁伟民等前辈的传说都有,当然还有郎平。我记得课文讲述的是日常训练,女排诸位如何用“女排精神”克服伤痛与犹疑。仿佛掌握了女排精神,就能化不可能为可能——多说一句,我们的选读课本上,“女排精神”和“铁人精神”是差不多放在一起的。 我小时候,世界相信郎平是神。我楼下的邻居大伯还绘声绘色地说,美国的海曼,太高了,那是黑熊精转世;古巴的路易斯,那么矮能跳那么高,那是黑旋风。郎平一米八多,不高不矮,正好!西风压不倒东风!铁榔头专打黑妖怪!——现在想起来,这位大伯很可能读《西游记》读多了,似乎还有点种族歧视。 我小时候,江苏民间,三大球发展比较均衡,排球比现在热烈——现在想来,也可能跟小鹿纯子有关。江苏人讲究男看卢卫中,女看孙玥。排球在学校也挺普及。当然,大多数中学生做不到扣杀或拦网,看网那么高,更觉得郎平是神了。 总而言之,郎平有女排精神,郎平不是凡人,郎平背负着一切,郎平必须是个神。 1996年郎平带队奥运会亚军。2005年她接了美国队。2008年奥运会期间她的待遇,不消多提。有支持的,有骂的。有争辩的,形形色色。当年聂卫平老师如是说海外军团诸位: “我就搞不懂,为什么他们就不能为国效力,非得出国去执教其他球队?自己人把自己人打赢了,很有意思吗?” 2008年,《纽约时报》提过一些事。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女排姑娘们出去打比赛,不能随意离开住处,也没什么奖金。出去时,她们最好集体行动,必须言行合宜,因为一举一动都代表着祖国,如臧克家先生所言,国格。 郎平自己,早年睡着木板床(对美国人说是wood plank),连续六年成为全国最佳运动员,得到的奖品是:电视机或摩托车。六辆一样的摩托车。 后来她退役、出国、当教练、出国当教练……事事都走在风口浪尖。 也是2008年,李娜,纵横网球界、喜欢购物的李娜,对《纽约时报》说: “如果没有郎平(改变这一切),我们谁都没法过现在的日子。” 某种程度上,郎平这类运动员,为后来者闯出了一条路。 2016年奥运会了。郎平自己说,对巴西之前动员,她说她们老女排拿前三个冠军“打的都是东道主”。比赛中暂停,听她的布置,她除了临场说“对方几号几号,你们怎么样”,就是,“别紧张,别急”。 这些跟我小时候课本里的“女排精神”,不太一样。这来自于她的经验、她的观察、她的威望,她自己过去的不朽经历。 然后,夺冠了。郎平表现得,没怎么雀跃。赖亚文——我还记得她是老队长——带着年轻姑娘们蹦跳时,郎平没怎么庆祝。她说她内心激动,但有些麻木了。 在20世纪80年代初,她恐怕不太好这么说。那还是个大家都激动,你也得一起激动的时代。但她现在有资格这么说了。她是中国女排史上最伟大的赢家了。她想怎么说都可以。 就像,如李娜所说,郎平之后,一切都多少有些改变了。 我小时候的另一篇课文里,有这么一段细节: 中国姑娘们再得二分就要终局了,可苏联队仍然一分一分把比分拉近。姑娘们有些急了,袁伟民连叫了两次暂停。他说:“我现在不跟你们讲技术,我现在要求你们笑一笑,不要把脸拉得那么长。”姑娘们说:“指导,你不知道,眼看胜利在望了,掉一分就跟掉一块肉一样啊!”“我知道,没关系。放松去打,笑着去打!” 我喜欢这段课文,因为把姑娘们当个血肉凡胎在看待,而且更符合运动心理。我听见本届奥运会郎平说“别急”时,总能想到前一段课文。 与臧克家老先生的课文风格,显然大不相同: 这些健儿清楚,一个球的输赢,不仅仅关系个人的颜面,而是关系到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荣誉啊!不但要打出个人的风格,而且要打出我们的国格!胜利不是为个人出风头,而是为祖国争光荣啊! 郎平在自传和各色采访里,一直说她想做个普通人。 美国的排球女将尼克尔-戴维斯说过:郎平一直是个历史人物,是个符号。而她想做个普通人。 现在呢,三十多年过去了。 2016年8月21日,中国女排拿下奥运会金牌。这一代女排运动员们应该不是发电视机或摩托车了。应该也不必像80年代那样规行矩步战战兢兢了。应该也不用背负“关系到祖国的荣誉,要打出国格”的负担了。 她们可以笑一笑,也可以选择不笑了。有没有冠军,她都是这样的人。但冠军可以为她,加足底气和砝码。 而郎平,也不是80年代,那个被神化了的英雄——她比这更伟大,她是一个人。一个有自由,有喜怒哀乐,肉体凡胎,最后依然能赢下一切的,人。 一个用了三十多年,从神变成人,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排球史上最大赢家,并且目睹中国运动员与教练们,都各自能抖擞个性,当个普通人的,人。
转自知乎上一篇分析女排奥运的文章,不喜勿喷 引用冰雪季节的一篇文章,分析朱婷在这只中国队的作用。 然后还想说一句,这只中国女排有两个人不可替代,就是大婷和郎导,其余的也很重要,但不是不可替代。 请看本届奥运会各个位置的得分,朱婷得到179分,惠若琪得到48分,张常宁在主攻和接应两个位置上共得到56分,龚翔宇得到40分,杨方旭得到14分。除朱婷外的五个边攻手在两个位置上轮流上场,共得到158分,只是朱婷得分的88.27%。 有人说她们小组赛表现不佳,在淘汰赛发挥出色,那么再看看进入淘汰赛后的得分情况:朱婷在进入淘汰赛后的三场比赛共得到86分,惠若琪得到26分,张常宁得到21分,龚翔宇得到8分,杨方旭得到8分。除朱婷外的五个边攻手在两个位置上轮流上场,在1/4决赛、半决赛和决赛共得到63分,只是朱婷得分的73.26%。 再看看进攻的比例,整个八场比赛中国女排共进攻922次,朱婷一个人就进攻317次,占全队总进攻次数的34.38%。整个八场比赛中国女排进攻共得到398分,朱婷一个人就得到158分,占全队总得分的39.70%。我算了一下2008年北京奥运会王一梅的进攻情况,发现她的进攻占全队总进攻比例的26.13%,得到了全队进攻总得分的28.61%。这说明当时王一梅至少是有人分担的,而朱婷则不容有失,一直得在场上保持高效的得分效率。 也许有人说进入淘汰赛后中国队是多点开花,不只是靠朱婷主打,是“相互成全”,那么后三场淘汰赛中国队共进攻418次,朱婷一个人就进攻163次,占全队总进攻次数的39.00%,要高于小组赛的进攻比例,也就是说到了要命的比赛,全队对她的依赖程度更高了,而不是小了。淘汰赛三场比赛中国队进攻共得到182分,朱婷一人就得到81分,占全队进攻总得分的44.51%!几乎达到了一半的进攻得分。 最极端的情况是决赛,朱婷进攻得24分,惠若琪进攻得9分,而接应进攻只得到2分。也就是说只要有调整强攻得分,基本上都集中在两个主攻的身上。右翼的强攻完全哑火,幸好徐云丽快攻得到10分,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右翼完全没球。 再看其他队的情况,美国队是多点开花的打法,副攻撑起半边天,但是全队没有一个强点,副攻阿金拉德沃居然是全队得分最多的人,五名攻手得分分别排在第五、第七、第九、第11、第12。塞尔维亚队得分主要集中在博斯科维奇、米哈伊洛维奇两名强攻的身上,她们分别排在得分榜的第三和第四位,但副攻拉西奇得分能力也很强,排在得分榜的第八位。 荷兰队接应斯洛特耶斯排在得分榜的第二位,但她并非孤掌难鸣,另一主攻布伊吉斯排在得分榜的第五位,副攻克鲁伊夫排在第十位。在保姆主攻格鲁图斯受伤以后,皮特森担任主攻,几场比赛都是队内得分最多的球员,最后排在得分榜的第13位。 只有中国队,朱婷排在得分榜的首位。接下来是第14位的徐云丽,随后是第16位的张常宁,第18位的袁心月和第19位的惠若琪。确实是全队缺少第二得分点支撑,只能轮流换着打,不停变阵去应对。 多点开花未必就是取胜的王道,中国队靠朱婷的神级发挥和其他人不同场次的爆发也拿了冠军。这在奥运女排史上还是第一次,以前不管是中国女排五连冠、日本女排三连冠、古巴八连冠,巴西两夺奥运金牌,都没有出现过没有第二得分手的情况。 几位边攻手在奥运会上的进攻的成功率和效率为: 进攻成功率(%) 进攻效率(%) 朱婷 49.84 42.27 张常宁 34.81 19.26 惠若琪 32.67 13.86 刘晓彤 35.90 15.38 杨方旭 36.36 18.18 龚翔宇 38.89 26.39 进入淘汰赛后的三场比赛她们的进攻成功率和效率为: 进攻成功率(%) 进攻效率(%) 朱婷 49.69 39.26 张常宁 35.56 17.78 惠若琪 35.59 18.64 刘晓彤 47.37 47.37 杨方旭 30.43 13.04 龚翔宇 41.67 16.67 能看得出在小组赛阶段除朱婷外,其他五名边攻手状态低迷。进入淘汰赛阶段以后刘晓彤主打了巴西队一场比赛,进攻表现出色,半决赛和决赛并没有进攻。杨方旭依旧低迷,龚翔宇只在对荷兰的半决赛进攻几次,打下几个关键球,但失误偏多。惠若琪打巴西时进攻还难以下球,但对荷兰和塞尔维亚的两场关键战进攻发挥出色。张常宁则在对巴西队的比赛中进攻爆发,但半决赛和决赛并无太表现。 与小组赛时相比,刘晓彤、张常宁、惠若琪都有进攻爆发的场次,这是中国队比小组赛打的好的根本原因,但朱婷承担的进攻比例、得分能力,是越在关键的比赛越展示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半决赛对荷兰队一人得到33分,决赛对塞尔维亚又得到25分,绝非有些人说的“半决赛和决赛朱婷被盯得很死,幸亏其他人打出来才赢”。 自由人和边攻手的一传到位率、效率、承担全队的比例为: 一传到位率(%) 一传效率(%) 占全队一传比例 (%) 林莉 35.06 26.62 28.05 朱婷 39.16 32.87 26.05 惠若琪 27.27 19.19 18.03 张常宁 40.43 38.30 17.12 刘晓彤 34.29 22.86 6.38 杨方旭 11.11 11.11 1.64 进入淘汰赛后的自由人和边攻手一传到位率、效率、承担全队的比例为: 一传到位率(%) 一传效率(%) 占全队一传比例 (%) 林莉 42.59 31.48 22.69 朱婷 39.62 35.85 22.27 惠若琪 31.67 20.00 25.21 张常宁 51.28 46.15 16.39 刘晓彤 28.57 23.81 8.82 杨方旭 16.67 16.67 2.52 小组赛时朱婷大部分场次主接六轮一传,接一传较多,顶的还不错。张常宁接的也还好。惠若琪、林莉、刘晓彤失误较多。淘汰赛阶段以后,张常宁主打了对巴西的比赛,一传到位率相当高,惠若琪失误依然偏多,但承担面积较大,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朱婷的一传压力。朱婷依然要主接一传,顶的还比较稳定。林莉的发挥比小组赛时好得多,杨方旭的一传一直承担得少,到位率也低。需要澄清的是朱婷一直在主接一传,除打巴西时有一段不接一传以外,其他比赛一直在主接一传,但与小组赛时相比,张常宁担任接应,四人接发球,朱婷不用接满六轮一传,一传压力比小组赛时要少。半决赛和决赛后几局张常宁被换下,杨方旭或龚翔宇上场以后,朱婷的一传压力又回来了,但她顶的还不错。 我认为,中国队并没有特意打球星战术,相反为了加强右翼进攻,带上了不接一传的龚翔宇,让朱婷主接六轮一传,但是打着打着,其他人下球困难,二传就开始依赖朱婷这个点。我认为这无可厚非,不下球的人还继续给,那才是脑子有病。应该说一开始并没有想打球星战术,但最后不得不打成了球星战术。一个人得到全队进攻的40%的得分,之前也就加莫娃、金延景等纯打球星战术的球队才会这么打。 另外两个边攻的位置上的得分不多,支持不够,那么副攻的进攻是不是很给力呢?整个八场比赛徐云丽进攻得到45分,袁心月进攻得到35分,颜妮进攻得到19分。三个副攻进攻共得到99分,占全队进攻总得分的24.87%。美国队三个副攻进攻共得到152分,占全队进攻总得分的33.78%。塞尔维亚队三个副攻进攻共得到97分,占全队进攻总得分的23.70%。荷兰队三个副攻得到97分,占全队进攻总得分的21.80%。 从数据来看,中国队的副攻进攻能力明显不如美国的副攻,但和塞尔维亚队的副攻进攻承担能力差不多,比荷兰稍强。 再看看进入淘汰赛以后的情况,进入淘汰赛后的三场关键战徐云丽进攻得到20分,袁心月进攻得到12分,颜妮进攻得到8分,三人共得到40分,占全队进攻得分的21.98%。进攻得分比例进一步减小,除徐云丽进攻不错,另外两人进攻很一般。再看看进攻成功率,整个八场比赛徐云丽进攻79次得到45分,进攻成功率达到56.96%,这是一个优秀的发挥。袁心月进攻77次得到35分,进攻成功率45.45%。颜妮进攻43次得到19分,进攻成功率44.19%。副攻打的都是到位的球,这样的进攻成功率并不算理想。 整个八场比赛副攻共进攻199次,占全队总进攻次数的21.58%,和几支欧洲队基本相当。08奥运会赵蕊蕊伤病复发状态不好,马蕴雯和薛明还嫩,但副攻线依然承担了全队29.13%的进攻,得到全队30.48%的进攻得分。01-04期间赵蕊蕊、张平、刘亚男巅峰状态,副攻线承担进攻和得分更多,不亚于现在美国的副攻。中国女排现在对副攻线的进攻要求,已经达到了历史新低。 最后我还是要说,朱婷在里约奥运会绝对是神级的表现,对全队夺金立下头功。不过胜利还是要归于郎平的神机妙算和关键时刻的换人、指挥。归于惠若琪半决赛和决赛的神勇发挥,归于徐云丽、魏秋月定海神针的表现,归于林莉进入淘汰赛阶段的出色表现,归于张常宁、刘晓彤打巴西时的一流的发挥,归于袁心月决赛突然的神勇,归于全队的团结、在小组赛失利后的永不放弃。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