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春代卖花生 大春代卖花生
关注数: 45 粉丝数: 113 发帖数: 3,476 关注贴吧数: 29
关于第三集人鬼大战我有话想说 正如大家所说,第三集人鬼大战编剧真心差劲,对于两大种族的战斗,把人类写得太差劲了,有充分的准备战事,还把防御工作和排兵布阵搞成这样,没有任何指挥作战,也没有任何侦查兵,连陷阱都没几个,城墙上更没有一个防御工事!就挖了一条2米都不够的战壕和一些铺满油的拒马?这防御是谁做的啊?连一个小学生都不如啊。开局的骑兵在没看到敌人前就胡乱冲锋送死更是一大败笔!而且鬼王这么强大连龙都可以直接射死,居然一刀就死了,没有任何的单挑场面。总结来说,可以说是真心乱编,用心程度可以说几乎没有。亏我们等了这么久的经典大战居然就这样结束。太失望了。 然而我看了后,我有一个感觉更好的剧情想发出来跟大家分享一下,虽然不敢说很好,但感觉比现在的剧情要好! 首先,所有战术从新排布,人类不可能这么没用,人类跟异鬼最大的优势在于人类会脑子。可以用战术以少胜多。布阵方面也不用过多解释,太多人都说过,长矛盾兵在前,弓箭在后,骑兵两边埋伏,人类应该有一个小的侦查部队,时刻侦查着异鬼队伍的位置,开局先锋部队把异鬼军队引到陷阱的位置,消耗一波,然后退回城外两军对垒,异鬼发起总攻,第一波进攻因为人类有准备拒马和战壕,以及投石车弓兵的远距离打击,异鬼军大败,然后不久后异鬼发动第二次进攻,这次加入巨人族异鬼,把拒马战壕完全破坏,人类败退到城里守城,异鬼大军继续发动攻城,巨人族大放光彩,差点攻破城门之际,龙妈骑龙出来救场,虽然守住第二波进攻,但城门已经破烂不堪,异鬼这边鬼王因为数次进攻都不能拿下此城,大发雷霆,把近卫军也出动去攻城,发动第三次进攻,这次进攻因为出动了鬼王身边的精英,终于没法守住城墙,大量异鬼冲进去大肆屠杀人类,而救在此时,因为鬼王身边已经没有近卫军防守,雪诺发起骑兵突击,杀进鬼王的大本营,跟鬼王来了一场巅峰决战,最后雪诺稍胜一筹,砍了鬼王一刀,但不致命,鬼王大叫而骑龙而逃,直插心脏,去抓布兰,而雪诺被异鬼围住一时难以脱身,为了让雪诺追击鬼王,骑兵大佬以身殉职。而鬼王一路顺风直到布兰面前下龙后,再次发动技能复活死人,并杀死臭佬等人,正准备动手杀布兰时,二丫出现再刺鬼王一刀,但鬼王血太厚,没死,抓住二丫准备下手,雪诺骑龙赶到,在龙背上一跃而下,一刀解决了鬼王!
我的传销逃脱经历 去年春天,一个很久没见的以前单位的同事忽然打我电话说约我吃饭,我见这么长时间没见面就答应了,见面后看到他完全脱胎换骨,开着一台宝马车载我去高级餐厅吃饭,据他所说是在外地做出口生意赚了钱,还问我愿不愿意一起过去跟他做,当时因为工作确实不太顺心,所以就想过去瞧瞧有没有发展空间,心想这朋友真够意思,火车票还帮我买了,我就带了几件衣服就踏上旅途,到了广西南宁后,朋友已经早早在车站等着了,然后那几天一直带我吃喝玩乐,还跟我炫耀自己在当地买了很多房子,叫我也考虑下,但当我问他关于工作的时候他老是避而不谈,到了第四天,他说带我去见一个朋友,去了后,他那朋友就在那里开始讲当地的阳光希望工程,说什么国家支援当地发展,只要投入几万块再拉几个朋友进来就可以发财,最高1000多万,当时我就知道我那朋友是传销人员了,但我没有马上跟他翻面,因为我知道我一个人在外,如果翻面起来会死的很惨,所以我装着很有兴趣一样,然后找机会再溜走,接下来这几天我这朋友就没带我去玩了,而是天天带我去各个地点上课。这些讲师天天说的都是相同的话,就是说怎么赚容易,国家支援工程,但我觉得他们说得根本狗屁不通,当然我也没有说,还是在装好有兴趣一样,可能因为我这举动,让我朋友觉得我已经上钩了。对我的监控开始放松了,就在那天晚上,我朋友让我一个人在房子里睡觉,他去接另一个上钩的,我就知道机会来了,等他走了一会后,我马上拿起我的行李逃出来了,我考虑到我朋友很快就会发现会在火车站拦我,所以我没有急着去火车站买票,而是在火车站对面的旅馆开了个房间,窗户就对着火车站,当晚我就看到我朋友带了很多大汉在火车站找来找去,直到第二天他还在找,到了第三天估计他们是放弃了,我才慢悠悠的去火车站买票回家,现在想起来还真怕,如果当时不是冷静考虑,直接去火车站买票等车,那就完蛋了!这就是我的传销经历,希望对大家有用!以此为鉴!谢谢
让我们来分析汉水之战赵云空城计是真是假 黄忠斩杀夏侯渊后,曹操率军来到汉中,与刘备集团展开对峙。对峙期间,赵云在汉水被迫发动战役,战役中赵云巧妙施展空城计,从而给曹军带来强大的军事压力。《三国志·裴注》中描写,曹军追击赵云至寨前,赵云打开寨门,偃旗息鼓,使得曹军疑虑,不敢进攻,最终曹军败亡。但陈寿书写的《三国志》中,对这一战役描写的非常隐晦,以至于部分人怀疑这一战役的真实性,进而怀疑赵云版空城计的真实性。作为影响刘备、曹操对峙结局的重大战役,了解这一战役是否真实非常有必要,现在来分析汉水之战的前前后后。 汉水之战中赵云巧施空城计,这计策是真是假? 赵云 一、历史记载 公元219年正月,黄忠在定军山斩杀曹军主帅夏侯渊,致使曹军防线濒于崩溃。三月,曹操率领军队来到汉中,与刘备军展开对峙。五月,曹操退出汉中,汉中之战以刘备集团的胜利而告终。也就是说,曹刘两军仅仅对峙了两个月,就分出了胜败,这两个月期间发生了什么,陈寿没有言明。 《三国志》描写如下: 《武帝纪》中写明:“三月,王自长安出斜谷,军遮要以临汉中,遂至阳平。备因险拒守。夏五月,引军还长安。” 《张郃传》中描写到:“太祖遂自至汉中,刘备保高山不敢战。太祖乃引出汉中诸军,合还屯陈仓。” 《徐晃传》中写道:“太祖遂自至阳平,引出汉中诸军。” 《先主传》则写道:“曹公自长安举众南征。先主遥策之曰:‘曹公虽来,无能为也,我必有汉川矣。’及曹公至,先主敛众拒险,终不交锋,积月不拔,亡者日多。夏,曹公果引军还,先主遂有汉中。” 《赵云传》、《黄忠传》根本就没有描写。 以上记载大概能够看出,曹操率军来到汉中,与刘备进行对峙。但刘备据守险要,避免和曹军进行交战。经过长期对峙,曹军毫无进展,最终曹操率领大军退出汉中。深夜按,记载中写明刘备、曹操没有发展战斗,那么怎会有汉水之战呢?这就是陈寿所著《三国志》中的疑点,而《云别传》刻画了赵云在汉水的战斗场面,不禁让人怀疑,汉水之战是不是真的?赵云版空城计是不是真的?这就要从汉水之战本身说起。 二、汉水之战 《三国演义》是以《三国志》为基础加以创作的,先来看看小说是怎么描写的,仅仅作为参考。曹操引军前来汉中,诸葛亮为了击败曹军,派黄忠、赵云、张著出战,任务是烧毁敌军粮草。黄忠领命前去,赵云负责留守。正当黄忠要烧毁敌军粮草之际,张郃、徐晃、文聘将黄忠围困起来。于是赵云冲进敌阵,救出黄忠、张著。不料曹军尾随而至,赵云命令左右敞开寨门,偃旗息鼓,施展出空城计,迫使曹军撤退。赵云领兵追击曹军,使得曹军自相践踏,死伤无数。刘封、孟达领兵响应,烧毁曹军粮草,逼迫曹操退守南郑。这就是汉水之战全过程。 《三国志·裴注》中相应情节大概意思是,曹操来到汉中后,把粮草囤积在北山。黄忠率领军队前去劫持粮草,过了很长时间没有返回。赵云见状,率领数十骑兵前去寻找,而曹军刚好走出大营。赵云等人突击敌军,且战且退,但部将张著被围困起来,赵云反身将其救出。曹军追击赵云至寨前,看见赵云的空营,于是撤退。赵云以弓弩手射杀曹军,亡命之下,曹军自相践踏,落入汉水的士兵非常多。刘备得知此场景,称赞赵云“一身是胆”,而大军称赵云为虎威将军。 《资治通鉴》描写与《三国志》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深夜按,《云别传》与《三国志》不同,《三国志》写明刘备避免和曹军交战,《云别传》则描写出赵云与曹军精彩的一战,试问这不是前后矛盾吗?这是疑点一。黄忠前去劫持粮草,赵云在作战的时候,黄忠去了什么地方,他到底完成了任务没有?这是疑点二。正所谓双拳难敌四手,赵云再怎么作战勇猛,他也不会以数十人之力力敌曹军?这是疑点三。史书记载曹军死伤日多,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曹军死伤日多?这是疑点四。还有赵云为人谨慎,怎么会施展出空城计这样冒险的计策来,既然用此计,曹军为什么没有识破?这是疑点五。 如果以上五点疑问都能够解决,那么汉水之战的真实性就能够被判断出。 三、真实与否 现在对以上疑问,进行一一分析。 ①疑点一:刘备避免和曹军交战,赵云和曹军交战,两者存在矛盾,也存在联系。联系就是,赵云、黄忠烧毁敌军粮草,是为了打击敌军士气,给曹军带来生存危机。给曹军带来生存危机的方式并不是大规模正面冲突,而是在侧面对曹军进行打击,瓦解敌人士气。也就是说。汉水之战,不是大规模的正面遭遇战,而是小规模的被动防御战,不能算大型战役。这就是部分学者质疑汉水之战真实与否的原因。 ②曹军仅仅两个月就退出汉中,不禁让人怀疑,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曹军两个月匆匆忙忙退出汉中。怀疑一,曹操集团内部发生政变;怀疑二,有其他势力威胁曹操集团;怀疑三,曹军死伤很多,士气低落;怀疑四,曹军粮草不足,战斗力下降。前两种情况不存在;第三种情况,如果按照汉水之战经过,死伤数量不会对曹军存亡带来影响;所以很可能就是曹军丧失了和刘备军进行对峙的根部,曹军这才不得不短短时间内就退出汉中。进一步讲,这根本就是曹军的粮食,也就是说曹军的粮食发生了变故,因此,黄忠极有可能完成了任务。另外,赵云寻找黄忠的时候,曹军刚好出营寨,曹军出营寨的目的就是解救粮草,这也是对黄忠完成任务的佐证。 ③赵云所领都是骑兵,在大军面前来去自如,容易达成且战且退的目的。而要说赵云率领数十骑兵冲突敌阵,就很难让人相信了。不妨,因为赵云的任务是撤退,就利用对方步兵的不灵活性,根据有利地形,和敌军进行游击作战,不和敌军发生正面冲突。而敌军呢,既然是大军云集,就要严守军纪,保持阵型,不会因为数十人,就可以分散大军来抓捕赵云。总之,赵云能够利用骑兵的机动性,及地形的复杂性,来摆脱敌军,表明了赵云的军事才能非常高。 ④疑点四:陈寿所写《三国志》中,明文记载曹军与刘备集团对峙后,死伤日多,至于死伤的原因书中没有写明。如果是疾病,死伤不会“日多”;如果是瘟疫,正史就会写明;所以曹军死伤日多,极有可能和刘备军队发生了局部冲突。进一步讲,曹军死伤日多的来源就是汉水之战,汉水之战中曹军自相践踏,落入汉水的士兵颇多。这充分表明汉水之战存在的可能性。 ⑤至于赵云版空城计,就存在非常大的疑问,为什么平时谨慎的赵云敢于出这么大胆的计策。其实,当时曹军对赵云军进逼,而赵云兵士大多随黄忠劫粮去了,所以赵云此时面临着生死境地。平常人在危难之际,力量暴涨数倍,更何况赵云呢?也就是说为了挽救危急存亡,赵云不得不出此计策。反过来说曹军,曹军是不知道赵云军虚实的,其没有冒险,而是选择了撤退,不曾想撤退变成了自相践踏。 通过以上分析,能够判断出汉水之战存在,赵云版空城计存在,但规模非常小,不是大规模的正面遭遇战。但这场战役本身具有很大的意义,其打破了曹刘对峙的僵局,使曹军丧失了赖以对峙的根本,推动了刘备一方汉中之战的胜利。
再一次提出诸葛亮几点不足,不算是杰出的军事策略家 诸葛亮不仅是中国也是全世界的著名历史人物,群众称他是“智慧的化身”,学术界说他是“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一些文艺作品,特别是古典戏剧更把他塑造成“神机妙算”的“超人”。一切历史人物的历史价值,无论他的名声地位如何,都是由他自己的思想、行为铸造而成的。因此对他的评价必须以事实为依据,既不可夸大、虚拟,亦不可简化、隐讳,这是历史工作者所应当遵循的原则。诸葛亮之所以名满天下,被誉为盖世天才,首先体现在他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高屋建瓴地透析当时的政治形势,人们说这是他智慧的结晶,因此本文不妨从《隆中对》说起。 诸葛亮提出《隆中对》后,随即加入刘备集团,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从此开始了他从事政治、军事斗争的一生。他辅助刘备,贯彻《隆中对》的路线,取得许多重大的胜利,直至以益州为根据地,建立稳定的蜀国。但他始终没有达到复兴汉室、卒成霸业的目的。这固然是由于魏、吴力量的强大,然而与诸葛亮在斗争中犯了某些错误,特别是在荆州问题上措置失当,有很大的关系。 按照《隆中对》的路线,首先是夺取荆州。荆州是曹、孙、刘三方必争之地,谁占据了荆州,谁就可西进四川,东下三吴,为统一中国打开通路。然而从刘备与孙权的关系来说,荆州既是双方矛盾的焦点,又是建立联盟共同抗曹的交点。刘备不取得荆州,就没有立足之地,不能形成一支强大的力量,孙权就不会重视与他的联盟;若刘备不与孙权联盟共破曹操,任何一方都难以夺取荆州,夺得了也难以保住,这是为后来的历史所证明了的事实。怎样夺取荆州,如何保住荆州,是刘备集团始终都必须重视的问题。正是在这个问题上,诸葛亮犯了急躁冒进和重益轻荆的错误。 起先是夺取荆州时急躁冒进。 公元208年曹操大军南下指向荆州时,盘踞荆州的刘表病逝,内部随之发生分裂。以长子刘琦为首的一派倒向刘备一边,这支力量不大,且屯驻在夏口(今汉口,属江夏郡),时刘备屯樊城,相距颇远。以次子刘琮为首的一派动摇于曹操、刘备之间,屯聚襄阳,离刘备近,力量也较强。当时诸葛亮主张立即吞并刘琮,乘机占领襄樊,为夺取全荆州建立基地。对这个建议,刘备以为不可,借口“刘荆州(刘表)临亡,托我以孤遗,背信自济,吾所不为”,没有采纳。结果刘琮降曹,让曹操占领了襄樊,接着南下江陵,兵临孙吴。后世史家对此事有不同议论:一种意见认为当时刘备完全有力量解决刘琮,占领荆州,没有采纳诸葛亮的建议,是坐失良机;另一种意见认为,刘备虽能吞并刘琮,但不能抵御曹操南下大军,即或占领了荆州,也是保不住的。应该肯定,在荆州问题上,刘备与诸葛亮并无根本分歧。刘备对荆州早已垂涎三尺,刘表在世时对刘备也早有戒心。此时刘备不立即吞并刘琮以夺取荆州是正确的,所谓对已故刘表不愿“背信自济”只是托词。他审度当时形势:第一,以武力解决刘琮虽不困难,但是难以完全制服刘表集团将士,民心未服。在刘表集团内掌握兵权并有相当影响的是蒯越、蔡瑁这一干人,他们是当地的望族,反对刘备而倾向曹操,是刘备夺取荆州的极大阻力。刘备从他的政治生涯经验中,深深感到不取得荆州大多数人的拥护,要在那里站稳脚跟是不容易的。为此他曾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一些成绩,史称:“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但人数毕竟有限,刘备还难以服众。初出茅庐的诸葛亮还缺乏这种政治经验,急于求成。第二,荆州是曹、孙、刘三方必争之地,谁抢先占据了荆州,将成为其他两方攻击的目标。若刘备抢先占领荆州,不仅会受到曹操大军的全力攻击,同时还可能引起孙权的嫉妒,得不到他们的支持,使自己陷于孤立境地,最后还是被迫退出荆州。第三,曹操是刘备、孙权的共同劲敌,任何一方都不能单独与之抗衡,“外结好孙权”,建立孙刘同盟是战胜曹军的保证,本是《隆中对》的决策,而如何解决荆州的归属问题,是孙刘能否合作的关键。曹操南下的矛头虽主要指向孙吴,若按诸葛亮的意见抢先占领荆州,孙刘联盟必然不可能建立起来。孙吴难以抵抗南下的曹操大军,刘备集团更不是曹军的对手,也必然是损兵折将,再度飘零,只有利于曹操。所以刘备主张暂时不夺取有争议的荆州,先与孙吴建立联盟,同心破曹,是完全符合孙刘双方共同利益。以后的事实表明,诸葛亮也认识到暂时不取荆州的正确性,故能担当起与孙吴结盟的谈判并完满地达成协议的使命。 曹操大军威逼东吴,孙权忙派人与刘备联系,刘备就毫不迟疑地派诸葛亮与之进行结盟谈判。建安十三年(208)十月,诸葛亮去柴桑(今江西九江市)劝说孙权,他说曹军虽众,但皆“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偪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孙权)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刘备)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会谈中诸葛亮只着重分析各方军事实力,争取孙权全力抗曹,绝口不提荆州的归属问题。“权大悦,即遣周瑜、程普、鲁肃等水军三万,随亮诣先主,并力拒曹公。”随后的赤壁之战能取得胜利,正是孙、刘联盟的结果。刘备趁胜轻易地占领了荆州江南的零陵、桂阳、长沙、武陵四郡,从而初步实现其《隆中对》夺权荆州的计划。后来曹操听说刘备取得了荆州,大为震惊,“方作书,落笔于地”。 诸葛亮不是杰出军事战略家 诸葛亮的第二个失误是重益轻荆。赤壁会战后,曹操兵败北归,当时的主要矛盾降到次要地位,而在荆州的归属问题上,孙、刘两家的矛盾上升到突出地位。清代王鸣盛指出:“周瑜方结刘拒曹,曹甫败,旋欲制刘以取荆而并图蜀。”形势的新变化,刘备是清楚的,所以进取四川时,留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率大军镇守荆州,自己在庞统、法正等人辅佐下,率兵进攻益州。诸葛亮镇守荆州的任务是很重大的。一是要继续极力保持刘孙友好结盟关系,维持刘孙和平共处的局面,保住已得的疆土,使刘备专力西进巴蜀而无后顾之忧,不至于东西两面同时用兵。二是必须保住荆州的安全,防止曹操再度挥师南下争夺荆州。 在夺取益州的计划顺利进行的过程中,庞统不幸中箭而亡。与此同时,诸葛亮却丢下荆州,率张飞、赵云等部大队人马开赴四川,把镇守荆襄的重任交给关羽。当时的实际情况正如王夫之所分析的那样,“取蜀之事,先主以自任有余,而不必武侯也”。诸葛亮的这一行动破坏了原来兵力的战略配置。若是为了尽速夺取整个益州,诸葛亮这次援蜀还无可厚非,但在益州取得之后,就应该还师荆州,把住入川的大门。问题在于他没有这样做,到了四川就一直蹲在那里,眼看着刚愎自用的关羽在荆州破坏了孙、刘和平相处的关系,以至于丧师失地,关羽被杀,让孙吴占据了荆襄。荆州之失,导致公元222年蜀吴夷陵之战,刘备大败,从此刘蜀只能闭守四川一隅,《隆中对》所拟定的统一天下的战略计划终成泡影。 荆州的丧失是诸葛亮重益州而轻荆州的指导思想所造成的后果。在《隆中对》中,他认为荆州在统一天下的战略地位只不过是“用武之国”,只有军事上的价值,而且在军事上也是处于侧翼地位,所以只需“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就行了,主力应放在益州,由刘备亲自率领出于秦川以图中原。诸葛亮对益州的看法则不同,认为是地形险要,“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的地方,政治上、军事上都非常重要,是“复兴汉室”的根基所在。显然,这里已经包含着明显重益轻荆的思想。王夫之一再批评这一思想的错误,他认为这是不从当时政治形势出发,而仅依据地理形势,“以为制胜之略”,是靠不住的,“而形势之外无恃焉”,其结果是“得则仅保其疆域,失则祗成乎坐困”。诸葛亮为蜀汉在四川经营了几十年,“而卒不能与曹氏争中原者亦在此矣”。 或许有人说,诸葛亮轻视荆州的思想和荆州在赤壁大战以后的变化是有关系的。赤壁大战之前,“自中平以来,荆州独全,及刘表为牧,民又丰乐”,“沃野万里,士民殷富”。但是,经过赤壁大战,情况不同了,并引庞统建安十六年十二月说的话:“荆州荒残,人物殚尽。”实际情形并非如此,赤壁之战虽在荆州地区进行,但为时不久,曹操水军败于孙吴后,加之军中瘟疫流行,便立即撤兵北归,荆州再没有大规模的战争,没有遭到很大破坏,倒是孙吴把占有荆州的图谋提到日程上来了。 如前所述,早在刘备进军益州之前,孙权接受周瑜和甘宁图取西蜀的意见。赤壁战后,建安十五年(210)十二月,孙吴方面开始了向四川进兵的军事部署,周瑜提出愿与奋威将军孙瑜“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情况急迫,而建安十六年(211)十月刘备对入川图蜀的事尚犹豫不决。庞统非常急切,因进言道:“今日不取,终为人利耳。”刘备这才决定西进。益州确实是“国富民强,户口百万,四部兵马,所出必具,宝货无求于外”,正好“权借以定大事”,这可能就是诸葛亮之所以重益轻荆的主客观原因。但是诸葛亮也知道,刘备取得益州后,那里的士民并不心悦诚服,“蜀土人士,专权自恣,君臣之道,渐以陵替”。显然,诸葛亮把战略重点放在益州是不适当的,西晋初年就有些士大夫多讥议他“托身非所,劳困蜀民,力小谋大,不能度德量力”。尽管他在益州苦心经营多年,有并吞曹魏之志,想从秦川进攻中原,出奇制胜,走四百年前刘邦统一天下的老路,结果六出祁山,九伐中原,也始终没有成功,最后只得向后主刘禅表示:“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覩也。”王夫之对《隆中对》的批评说:“出宛、洛者正兵也,出秦川者奇兵也”,“谋天下之大,而仅恃一奇以求必得,其容可哉?善取天下者,规模定乎大全,而奇正因乎时势。……而公乃执一可以求必可,非操之敌矣”。“当先主飘零屡挫、托足无地之日,据益州以为资,可也;从此而画宛、雒、秦川之两策,不可也。”这是十分正确的评论。 对诸葛亮的评价 诸葛亮于公元234年逝世,去世后给后世留下诸多评论。对他的政治才能和业绩,臧否不一,有谓“亮权智英略,有踰管(仲)、晏(婴)” “亮之治蜀,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而晋初关中(陕西)有些士大夫如张俨等对诸葛亮评论却是,诸葛亮之辅佐刘备是“托身非所,劳困蜀民,力小谋大,不能度德量力”。在军事方面则多非议,认为他对曹魏多次用兵,“空劳师旅,无岁不征,未能进咫尺之地,开帝王之基”。“孔明之出祁山,以攻为守者也。……不如此,欲求三分,不可得也。”诸葛亮自己也承认,“臣伐贼(曹魏)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只是无奈之举,并无成就。当今学术界则予以高度评价,称诸葛亮为“杰出的军事家”“杰出的政治家”,误矣!撰著《三国志》的晋朝陈寿对诸葛亮做了总的评价:“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庶事精练,物理其本,训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可谓识治之良才,管(仲)、萧(何)之亚匹矣。”但认为诸葛亮军事才能不足,“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又在其《进诸葛亮集表》中说:“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这些言论表明其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有所质疑。清初赵翼则直言道:“亮之不可及处,原不必以用兵见长。”张俨、陈寿、赵翼都不认为诸葛亮有杰出的军事才能。北宋苏洵的评论则点击要害:“诸葛孔明弃荆州而就西蜀,吾知其无能为也。彼以为剑门者,可以不亡也。吾尝观蜀之险,其守不可出,其出不可继,兢兢而自完,犹且不给。而何足以制中原哉?”南宋叶适认为,诸葛亮困于益州,虽“奋惰媮之习,厉其众而用之,戎车屡动,邦域不耸,至于以一隅而抗天下,理犹未尽,比公孙述相去几何?”精于战略的毛泽东批评诸葛亮用兵的错误是“其始误于隆中对”。苏洵、叶适、毛泽东都说诸葛亮犯了“重益轻荆”的战略错误。最后诸葛亮自己上蜀汉后主的书中也认识到“王业不得偏全于蜀都”。 重要历史人物是在一定时代的社会条件下产生的,在这个时代的历史舞台上,他们的言论行动自然会有得有失,有是有非。对他们的评价应当实事求是,臧否适宜,既不可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更不可认为凡身居高位、声名显赫者必然是全智全能。权力、高位、声誉等都不等于真理。对诸葛亮应如此,对任何人亦应如此,古今皆然。
蜀国在三国中最早灭亡,跟诸葛亮生前做的错事有关 看标题,大家肯定就疑惑了。诸葛亮为蜀国想尽办法,可谓是将自己的一生都用在了蜀国的建设上。那这里为什么说是因为诸葛亮犯下了个大错,才使蜀国灭亡了呢?我们来看看这其中的缘由。 蜀国在三国中最早灭亡,和诸葛亮临终前犯下的一个大错有关 刘备死之前,把所有的事情交给了一向心细的诸葛亮。诸葛亮为了帮刘备达成心愿,倾尽心力,让蜀国逐渐发展起来,现在的蜀国已不是以前弱弱的蜀国了,就连曹魏都害怕它了。就在诸葛亮去世后,蜀国就成为三个国家中第一个被灭的。这里的原因就要从诸葛亮犯的一个大错误说起。 在东汉末那个动荡的时期,地方豪强迅速崛起,像刘备这些人要想在一个地方强大起来,就离不开这个地方豪强们的支持。刘备深知其中的道理,益州攻占下来后,刘备立即重用了当地的士族,就像李严、法正等人。刘备这一招就在于获取益州豪强和老百姓的支持,也只有这样刘备才能立足汉中。 蜀国在三国中最早灭亡,和诸葛亮临终前犯下的一个大错有关 诸葛亮在刘备死后,接管蜀国,把蜀国打理的可以说是井井有条,但他却没有接着用刘备的用人策略,他重用自己家乡荆州籍的官员,完全不在乎蜀川籍的人才,这样就容易让朝臣之间产生间隙。诸葛亮重用家乡人,这种小家子气的做法,必然会让益州士族不高兴。 实际上,诸葛亮不但没有重用益州的人,反过来还打压他们。李严、孟达就是其中的代表。李严和诸葛亮都同是刘备的托孤大臣,可是没有过多久,李严被外放,最后只落得贬为庶人的下场。 蜀国在三国中最早灭亡,和诸葛亮临终前犯下的一个大错有关 诸葛亮更是完全不相信孟达的,孟达是想着反叛曹魏,然后再归顺蜀汉的,可是这件事情不小心被曹魏知道了,曹魏就直接把他给杀了,看着孟达被杀,诸葛亮没有一丝想要去救孟达的想法。最后孟达就这样惨死在曹魏的阵营中,同样诸葛亮也失去了一个北伐的大好机会。 诸葛亮离世前,曾嘱托过辅政大臣,但这些大臣里没有一个是益州人。这下外地的朝臣和益州本地士族的矛盾是更深了。他们两者闹矛盾,最后对国家最不利,蜀国内部乱成一团。 蜀国在三国中最早灭亡,和诸葛亮临终前犯下的一个大错有关 魏国邓艾带兵攻打过来的时候,益州的士族和益州的百姓都放下了武器,不愿抵抗,甚至还主张投降。没有了百姓支持的国家,注定是会灭亡的。所以蜀国最先被灭掉是在所难免的。 我们都敬佩诸葛亮的足智多谋,他这样的人才,在世界上找不到第二个。但若让他掌管国家朝政,他却未必能各个方面都考虑到。
有人说赵云不受刘备重用,但实际情况是这样的 解读:《三国演义》中刘备分封五虎上将,排名分别是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但《三国志》中刘备封了“四虎将”,排名分别是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另有蜀汉五爪牙的称谓,是在上述的排名中加入了赵云。可见赵云在刘备集团的地位并不高,于是许多人推测赵云不受刘备的重用,不受诸葛亮的赏识。如果是这样,那么赵云就被大材小用,而实际上呢,刘备对赵云的任用恰如其分,诸葛亮对赵云的任用胜过刘备,原因如下。 有人说赵云不受刘备重用,不受诸葛亮赏识,实际不是 赵云 一、四虎方面 首先,关羽、张飞被称为万人敌,关羽喜爱士卒、傲慢士大夫,张飞敬重士大夫、鞭笞士卒,虽然两人作战非常出色,但性格都是他们的短板。再说马超,马超曾经是一方诸侯,他的西凉威名赫赫,是非常有名气的“神威天将军”,但为人嗜杀成性,间接害死了父亲马腾。黄忠事迹不多,被描述为“常先登陷陈”。 这些人存在共性,就是作战非常勇猛,把赵云和其他四虎将比较,会发现赵云根本不能和其他四人比。关羽、张飞资历深、能力强不必多说,马超家世非常好,在西凉地区影响力大,黄忠斩杀夏侯渊,一举定鼎汉中乾坤。反观赵云,体现他能力的只有两次救刘禅,一次救张著。所以说赵云在历史中的地位,比其他人似乎要稍微低一些,赵云名列五爪牙末尾,非常到位。 二、刘备方面 赵云为人谨小慎微,作战特别勇猛,做人品质优秀,对刘备特别忠诚。正是因为赵云的这种特性,他很少独领一军进行作战,基本都是跟随刘备。但这不能说刘备对赵云不器重,只是器重的方式不同。 首先,赵云为人谨小慎微,作为一名统帅,应该根据军情制定相应政策,而不是过于谨慎,不敢冒险,所以赵云不擅长攻坚战。 其次,赵云品质优秀,对刘备特别忠诚,一直主管刘备内事,加上事事细心,刘备对他的任用既放心,又舒心。 再次,赵云有大局量,这是其他四虎所不能有的,他曾经劝刘备让成都百姓休养生息,劝阻刘备不要兴师东征,刘备将他留在身边,可以参赞政事。 最后,赵云战绩可乏,刘备用人的态度基本上是任人唯才,刘备不敢让赵云成为一方统帅,恐怕就考虑到赵云没有大军的指挥才能。 所以说刘备对赵云的任用非常合适,他充分考虑到了赵云本身的性格、能力。刘备对赵云的重用不是将其放置在战场上,而是将其留在身边来分担责任,这也是一种器重。 三、孔明方面 有人说诸葛亮对赵云很不看重,原因就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后,赵云被贬为镇军将军,于是被推断为赵云不受诸葛亮赏识。实际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举两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诸葛亮率军进入益州,辅助刘备攻略成都。在攻略途中,曾经让赵云独领一军走南路,这是张飞都不能享受的待遇。 第二个例子,诸葛亮领兵北伐,让赵云、邓芝在斜谷牵掣敌人,而后北伐失败,赵云军也遭败绩。诸葛亮让赵云作为另一军统帅,足以看出他对赵云的重用。至于说赵云被贬官,是因为赵云军被曹军击败。 诸葛亮重用赵云的原因:①赵云为人谨慎,办事不会有大错,而诸葛亮就是这样小心翼翼的人;②赵云能够遵守领导指令,诸葛亮用他就是能够贯彻自己的主意,而不是自行其是。 所以说,诸葛亮对赵云非常器重,而且器重的程度要超过刘备。
又一个被三国演义埋没的强力武将 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刘备集团连连向曹魏占领区进攻。 春正月,定军山一战,杀曹魏西部总帅夏侯渊。 至夏五月,曹操退军,刘备占据汉中。接着,蜀汉孟达、刘封攻取上庸,曹魏上庸太守申耽投降刘备,至七月刘备称汉中王。 秋八月,关羽进攻樊城,大霖雨,汉水暴涨,于禁等七军皆没。关羽擒于禁、斩庞德,把曹仁包围在樊城,威震华夏,曹操议迁都以避其锋。到这个时候,刘备集团的进攻算是最高潮。 从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战刘备时来运转,顺风顺水地走到今天,运气在最高点终于急转直下,正是泰极否来之意,其转折点就是接下来曹魏的樊城保卫战。 在当时的情况下,曹魏采取的战略是调动国际上第三方力量孙权,制衡日益壮大的刘备集团。 用司马懿的话就是:“刘备孙权面和心不和,孙权绝对不愿意看到关羽达到目的。我们用朝廷的名义同意孙权所占领的江南地盘全部合法化,让他出兵袭击关羽的后方,樊城的包围就不战自解了。” 果然孙权得到消息,一拍即合,同意出兵包抄关羽后路。 此人是曹操常用于攻击敌后的战将,连关羽都不敌他 战术上曹操立即派遣一支又一支的军队支援樊城,前锋就是平寇将军徐晃。 徐晃率军到达前线,他知道自己带领的军队新兵太多,不足以和骁勇的关羽争胜负。 进军到一个叫阳陵坡的地方就驻扎下来,等后面的援军。 军官们害怕支援前线的时间超期要军法从事,都要求加紧进军。但徐晃和参军赵俨认为时机不到,关羽所部荆州军的包围圈还很紧,大水还没退下。 最好办法是等后军一起上来逼近敌军,想办法告诉被围的曹仁,里应外合一起进攻关羽。 并保证有责任他们来担当。 这时候孙权向曹操表忠心的信件送来了,并要求曹操不要泄漏消息。 曹操的智囊团经讨论决定反其道而行之,让徐晃把消息透露给关羽,引诱关羽和孙权先打起来。 徐晃等待的援军徐商、吕建等已经到来,他迅速进兵,逼近外围,把信件用箭射进包围圈内和关羽军中。 包围圈内的曹魏军士气大震,而关羽所部荆州军得知有腹背受敌的危险性,军心浮动。 但性格超级自信至于自大的关羽还是不撤军。 荆州军驻扎着在围头和四冢。 曹魏的第二拨援军殷署、朱盖十二营人马又已到达。徐晃决定发动进攻。他首先宣布要进攻围头,却暗地里突然猛攻四冢,这一招声东击西效果显著,四冢的荆州军被击溃,包围圈撕开了个缺口。 关羽一看情况严重了,亲自率领五千精兵来迎战徐晃。 徐晃和关羽当年一起在曹操军中效力时,惺惺相惜,是一对老朋友。 两人在阵营中遥遥相见,彼此致意。 老兄弟,你过得好吗?你的头发都白了啊!我也差不多是白头翁喽!这时间都上哪去了呢哥们! 感慨万千之后,徐晃跳下马走向高处,向众魏将大声宣令:“有谁得关云长头颅的,赏千金,封万户侯!” 关羽大吃一惊,“老哥,你这什么意思嘛!” 徐晃道:“这是国家大事,不能讲私人交情。” 双方大战,关羽军中已有两面作战的传说,军心不稳。 曹魏军却士气高涨,兵力充足。 关羽撑不住徐晃猛攻,败退下来。荆州军围樊城数十重,徐晃击退关羽,即追随敌军,长驱直入杀进重围。 荆州军大败,关羽急忙撤围后退,樊城之围算是解开了。 此人是曹操常用于攻击敌后的战将,连关羽都不敌他 曹魏调遣在东南方防备孙权的大将张辽、臧霸等作为第二第三梯队向樊城襄阳一带靠拢的部队全部停下来休整了。 这时关羽的后路南郡已被东吴吕蒙袭取,为了让孙刘两家继续厮杀,曹操下令不得追赶关羽。 于是曹军就在襄阳樊城一代驻扎下来,坐山观虎斗。 曹操亲自到前线慰问将士们。 曹操的专车到来时,各队士兵纷纷挤到前面去一睹领袖的风采,只有徐晃的部队列阵如林,一动不动。 曹操远远看见,不禁叹到:“徐将军真有周亚夫的风度啊!”亲自给徐晃倒了一杯酒说:“保全樊城、襄阳,是将军你的功劳!” 樊城解围战是徐晃军旅生涯中很出采的一战。 关羽围襄樊一线,包围重重。徐晃居然长驱直入杀进敌人包围圈,一战而攻克了荆州军的阵线。虽有天时地利等诸多利好消息,徐晃的用兵之道,也的确有不凡之处。 此人是曹操常用于攻击敌后的战将,连关羽都不敌他 徐晃字公明,早在建安初年就加入了曹军的队伍,是曹魏所谓五子良将之一。一生征战无数,很得曹操的赏识。 在曹军与吕布、袁绍、刘备、马超等等各路诸侯的战争中,徐晃均参与其中,并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最经常被曹操派遣去攻击敌后,是一个总能够在关键时刻给敌军以致命一击的优秀将领。 曹操和袁绍在官渡相持不下时,袁绍的运粮车不断地向官渡运送粮草,指挥官是轻率无谋的韩猛。 曹操和智囊团商议决定奇袭运粮部队,曹操说:“派谁去最合适?”军师荀攸一锤定音:“徐晃!” 于是派徐晃和副手史焕率军突袭韩猛,一战击溃袁军,一把火把袁军的辎重烧个干净。为曹操最后战胜袁绍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这种断敌粮道的战术,是古时交兵时常用的招数,效果显著,但风险也极大,是“深入敌后去战斗”的危险行动。没两把刷子,是上不了这个台面的。 曹操在关中征讨马超时,徐晃又一次担任“空降兵”工作。 当时曹操和马操在关中对峙,徐晃对曹操说:“敌军全力在此与我军周旋,没有分兵防守蒲阪,可知他们缺乏谋略。我愿率一支精兵,作为前锋渡过蒲阪,截断敌人退路。” 曹操大为叫好。 徐晃率四千精兵从蒲阪渡过黄河,还未扎好营,敌军梁兴部五千多人就来争地利,徐晃一战击退敌军,站住脚跟。 曹操后军得以渡过黄河,战胜马超,徐晃的功劳极大。 在跟随曹操的二十多年的南征北战中,徐晃立下赫赫战功。 他的用兵,侦察兵派的多派的远,未开战时总是示弱,似乎胜不了对方。一开战则进攻迅雷不及掩耳,追奔逐北,兵士们吃饭的时间都没有。曹军中传说“不得饷,属徐晃”,跟着徐晃吃不上饭!其治军之严格,可见一斑。 关羽在曹军中效力时,和徐晃、张辽最为友好,所谓物以类聚嘛,其用兵方略,是足以和关羽比肩的。 徐晃常说:“难得碰上个了不起的主公,一定要努力向上,建功立业。才对得起自己的人生。” 所以工作上不拉帮结派,兢兢业业,严格要求自己。 此人是曹操常用于攻击敌后的战将,连关羽都不敌他 回到建安二十四年这个节点,曹魏的樊城襄阳保卫战取得胜利。 这推倒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引起了一大串的连锁事件。 关羽被东吴吕蒙偷袭了后路,丢掉荆州,自己也兵败被杀。这样孙刘联盟破裂,刘备为报关羽之仇,出兵进攻东吴,又在夷陵之战中被东吴陆逊火烧连营八百里,杀得是大败亏输,狼狈逃窜。 蜀汉的势力大减,对曹魏再也形不成大的威胁。吴蜀两国交战,曹魏坐收渔人之利。 建安二十四年的后一年,曹操去逝,儿子曹丕继位。 汉献帝将帝位“禅让”给曹丕,建国号为魏,年号为黄初元年。严格说来,这时才叫“三国时代”。 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是东汉的最后一年。这襄樊保卫战的重要性无疑是划时代的。 作为这一战役的前敌总指挥,徐晃功勋卓绝,足以名垂青史。 他死于曹魏明帝太和元年,谥为壮侯。 《三国演义》因罗贯中先生尊刘抑曹思想的指导作用,改编的故事如“三英战吕布”“千里走单骑”,都是颂扬刘备集团的,流传千古,脍炙人口。 不过觉得其中徐晃“被死亡”很让人不舒服。 这样一个勇冠三军的名将,演义中居然让他在擒拿孟达时,被这个著名的反贼一箭射死,实实在在是让人郁闷之极。
刘备到底是真君子还是伪君子? 首先本人不是魏迷或者是蜀迷,应该是属于中立派吧,在这开贴主要想大家帮忙分析一下刘备是怎么样的人! 刘备在小时候就有当皇帝的冲动,而且有明确的史记,所以说刘备没野心的玩家可以洗洗睡了,因为他如果没有这个野心为目标的话,他根本不会熬这么久!早就退隐归田了! 然而刘备因为出生并不是什么贵族,所以导致他有着平易近人的性格,这个跟刘邦有相同点,比较容易受人民支持,特别在这很需要英雄人物出现的年代,人民很自然的就把刘备当做救世主,这个跟张角有点像,当然刘备比较高明,而且能力也确实高出很多,特别是刘备到处打着皇族身份,效果更加明显! 如果说刘备是一个仁君,我还是比较相信的,因为他也是从底层过来的!但如果说他是一个爱民如子的君主,我就有所保留,因为怎么说,他对妻子也好不了哪里去,多次抛下妻子自己跑路!你觉得一个对亲人都不好的人你说对无血缘关系的人能好到哪里去?但刘备是很懂得去笼络人心的君主,只要跟着他的武将都非常忠心,特别关羽,投降了曹操也跑回来跟刘备挨苦!因为我发现了一点,前期刘备是没收一个有能力的武将,他都是吃饭睡觉都跟他们一起的!这个大家可以去看史记,刘备动不动就跟下属一起吃喝和睡觉!这个估计没哪个君主能做得到吧? 但本人对刘备做的几件事情有点不懂,求各位给予分析, 1.灵帝末,黄巾起,州郡各举义兵,先主率其属从校尉邹靖讨黄巾贼有功,除安喜尉。督邮以公事到县,先主求谒,不通,直入缚督邮,杖二百,解绶系其颈着马柳,弃官亡命。这个先主求见督邮是什么事而导致要绑他来打呢?又没注明是督邮要收刘备的钱!难道真的像演义说的那样吗?我不觉得完全是!可能只是刘备到处打着皇室的身份,但督邮不卖账不见他就面子放不下而打他!当然这个只是其中一个原因 2.此到当阳,众十余万,辎重数千两,日行十余里,别遣关羽乘船数百艘,使会江陵。或谓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 这里刘备显出爱民如子的表现,但为什么又把主力军全部从水路先走?而不是留下来保护民众呢?而且在曹操精骑追上来的时候就跑了,留下民众帮他断后呢?甚至连老婆儿子都不要了,当时真的这么紧张吗?要是真的这么危险,为什么赵云反而可以带着啊斗全身而退?难道赵云是传说中的超级赛亚人?或者是可以隐身的人?所以我可以大胆的推断,当时的情形并不是特别危险,只是刘备是一听到消息就跑没影了!根本没想太多!而所说的以人为本这话也只是说说而已,或者是他说的以人为本,是另有意思,是把人比作资本?不忍放弃资本? 3.众所周知,刘备在建安25年忽略所有大臣的阻权大举进攻吴国,说的是为关羽报仇,但关羽大家也知道是在建安24年就死了,然而刘备是关羽死了一年后才去报仇的,而且就打输一次后就退军了。如果真的跟吴国这么深仇大恨,会只输一次就放弃了?如果是我,我就算连和魏国也要灭了吴国为自己所谓的兄弟关羽,张飞报仇!所以我大胆的推测,这只是刘备进攻吴国的借口!而且刘备也没真打算灭了吴国,因为当时刘备根本没有用全国兵力去打吴国,而且也不敢这样!所以刘备当时根本不够兵力去灭吴国,而只是想打回荆州或拿回点好处而已! 综上所述,刘备有太多瑕疵!我觉得大家可以以上几点讨论下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