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点冰糖 找点冰糖
关注数: 149 粉丝数: 330 发帖数: 34,219 关注贴吧数: 80
关羽最适合守荆州,赵云最不适合守荆州 每次谈到守荆州的话题,网友们说的都是“如果换做赵云”,而不会说“如果换做张飞”“如果换做马超”“如果换做黄忠”,说明大家都能意识到赵云是最靠谱的。然而正因为赵云太靠谱了,所以他是最不适合守荆州的。 因为大多数人都会忽略一点——剧情。 虽然《三国演义》是小说,但大框不会违背历史主线。按照剧情,荆州就是要丢的;就像按照天意,曹操都是会从赤壁逃走的。 诸葛亮夜观星象知道曹操命不该绝,派谁去守华容道都会任务失败,于是就让关羽去,可以顺带还了曹操的人情; 作者知道,无论让谁守荆州,按照剧情需要,荆州都是要丢的,派谁镇守就相当于让谁负责丢这个荆州。 关羽自大,张飞、马超又很莽撞 ,黄忠年老,这几个都是有明显弱点的,而赵云的人设太靠谱了,是最不适合丢荆州的,所以作者不会让赵云去做这个注定失败的任务。 而其余四位虎将其实都可以利用他们的弱点,安排他们丢荆州,但效果恐怕都不如关羽好。因为关羽太重要了,他的死亡带给读者的震撼会很大,带给蜀国的震撼也很大,他会成为剧情的重要转折点 。 如果换做张飞守荆州并且败走麦城被杀,关羽虽然重情义,肯定想给张飞报仇,但是否会像张飞这样不顾大局一直催着刘备发兵呢?即便会,关羽又是否会布置3天备齐白甲这种刁钻任务?他也不会打骂部下,更不可能半夜酗酒被人砍。所以,如果是张飞死了,关羽不会犯这些错误;但是关羽死了,张飞就会犯错,然后猝,从而导致刘备受到二次伤害,听不进诸葛亮的意见,直接发兵攻吴。 从中可见,让关羽守荆州对剧情而言是最合适的,不仅可以完成丢荆州的剧情任务,还可以在死后催动一系列连锁反应。这换做其他虎将都不合适,换赵云连荆州都丢不了,换张飞就算丢了荆州也不至于产生后面的那么多效果。 另外啊,也别每次都刷什么“赵云没威望”这种话。人家的威望是没有关羽那么高,但统领军队、镇守城池是完全够用了。而且说大部分人赵云没威望的理由都是“关羽威望最高”,这算个啥理由啊班长考满分就代表学霸会不及格?如果哪个士兵不服从赵云,就跟他对着干,那么你拿这个说他“没威望”也还算个理由。可是“关羽威望100分=赵云威望0分”,这算个什么逻辑啊?即便真的是没威望的人,像那个陆逊,里里外外不知道多少人投诉他,但他照样可以统领全军,照样可以执行任务。赵云好歹是个五虎将,还有过多次救主的功勋,资历也老,总不至于威望低到连守个城都没士兵听他话吧? 至于为什么有人会这么说呢,除了一部分是云黑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每次贴吧上出现《如果……会不会……》这种帖子,网友就会条件反射地来一句“不会”,理由嘛晚点再想,先反驳了再说。而稍后想出来的理由往往又都是特别生硬,经不起推敲的。
【TNABO】难怪没几个人竞选 想要竞选吧主有四个条件。 1,等级过十。这个容易,很多人都符合。 2,一个月发十个帖子。这点就能刷下好多人。且不说贴吧崩溃后人跑了一大半,哪怕在太平年月也没几个人的发帖频率会那么高。倒是三天两头就能见到的那种投票贴“吧友A和吧友B,你更讨厌谁?”,这些帖子的楼主发帖频率就挺高的,可能会符合条件。 3,一周内签到五次。这就完全看个人习惯了呀。有些人不在乎经验,没有签到习惯的,哪怕一天到晚像话痨似的在贴吧发言也没用。当然,你们可能会说“签到数不够可以补啊,接下来我每天都签一次!”百度防着呢,看看图片上方那一行大蓝字,竞选就剩下两天了! 4,关注天数超过60日。这条写的就有点暧昧了,因为贴吧崩溃之后很多人都取关了,听说把主渠道开通后才回来。不知道这个时候重新关注算不算60天。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要求,那就是必须实名认证。这道程序又要卡住好多人。 所以,大家与其一个个发帖抵触现在的几位候选人,倒不如趁此机会搞好关系,或者多想想江山易主后,北票吧如何运作。毕竟眼下已然不是皇子夺嫡,可以让大家慢慢耗,而是太子马上就要登基了!这个时候有志向的人就多想想以后怎么建设贴吧,胆小怕事的就多想想有没有得罪过准吧务,然后赶紧冰释前嫌。这些才是要紧事。而不是还在纠结“这个候选人我不喜欢,那个候选人我不支持”,登基前玩宫斗=49年入国军。 选不上吧主也不必心疼,瞧瞧有情商的人都是怎么说话的:“吧主我是不想当的,以后弄个小吧做做就行了。” ——其实不是不想当,而是知道自己当不上。
【TNABO】就怕国王的新衣是真的,而我们看不见 尽管《信条》是在9月4日登陆全国院线,但在此之前已有若干影迷在国外或是试映会等场所提前看过这部影片。这些提前看过《信条》的网友,给的基本上都是差评。即便是少数几句夸赞,语气听着也像是怕被诺粉骂,勉为其难夸一下。然而,恰恰是这些差评加深了我这几年对诺兰的印象。 一.口碑就像皮球,先落到地上,再弹得更高 从2012年的《黑暗骑士崛起》开始,到2014年的《星际穿越》,再到2017年的《敦刻尔克》,似乎诺兰的每部电影前期口碑都是差评。其中《星际穿越》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当时一度被称为“诺兰走下神坛之作”,在一段时间内诺兰就像文革时期的右派一样成了人人批斗的对象,就连他的铁杆粉丝“掉线”都吓得赶紧和他撇清关系:“我从来不看这个垃圾导演的烂片!” 但奇怪的现象来了:差评就像蜉蝣,存活周期很短。等到大规模放映后,随着好评的增加,口碑便形成了两极分化,等到影片下架时,便是以好评略占上风但争议仍存不少的局面收场。可奇怪的是,不论上映期间口碑争议如何,次年它都会变成“公认经典”“口碑神作”,仿佛差评从没出现过。今年这部《信条》也一样,前期口碑完全秉持近几年的传统。如果不出意外,本周会是争议最大的阶段,等到明年它又会是一部“公认的口碑神作”。(像不像绿灯侠?)
招安无错,错的是朝廷。 指责宋江招安的多半也是马后炮。 对比一下唐僧取经。师徒四人连带白龙马,他们都是犯过错误的人,通过取经磨炼的方式戴罪立功、将功赎罪。本质上和梁山招安没啥不同。只不过《西游记》是喜剧结尾,所有人都功德圆满,名利双收。所以没人会指责唐僧取经;而《水浒传》是悲剧结尾,朝廷卸磨杀驴,因此观众个个都指责宋江去招安。 换个角度去想,假如把宋江的结局放到唐僧师徒身上:如来非但不宽恕他前世罪过,只是利用他们来扫清妖魔鬼怪、整顿那些玩忽职守的神佛,等他们完成任务后那些被他们得罪的神佛像高俅似得往佛祖面前告状,佛祖直接把唐僧师徒一网打尽,那么读者还会认为取经是对的吗? 我们再把西游记的结局套在宋江等人身上:梁山好汉平定战乱,从此不再是盗贼,而是成了国家栋梁。每个人都封了官,名利双收。高俅等奸臣都受到了惩罚。那么谁还会指责宋江去招安? 在上述的两个假设的故事中,宋江和唐僧的行为和原著并无不同,改编的是老板对他们的待遇。只不过是唐僧运气好,宋江运气差,而观众又是只看结果不看过程,就给予截然不同的评价。所以《水浒传》的悲剧不是出在宋江身上,而是出在朝廷上,是朝廷过于腐败,才导致这批为国分忧的人士发生悲剧。只不过,很多人都迷信“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每次新闻上出现悲剧了,就会有非常多的键盘侠不去指责坏人心太毒,反而指责受害者不聪明。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