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章不二 断章不二
关注数: 13 粉丝数: 92 发帖数: 2,872 关注贴吧数: 18
特大喜讯!两首高清老资源音频横空出世了! 我一直是虾米音乐的忠实拥护者,因为有很多老歌曲的资源不断被发现 这次也是像往常一样,惯性在上面搜索看看能不能有什么新发现,果然给我惊喜! 里面有两个版本。分别是韦唯和毛阿敏各自演唱,当然编曲也大不同,毛阿敏的版本改变了唱腔,运用的大量轻高音和气声,听起来飘逸轻曼,别有气象;韦唯则是一贯的沉郁大气,挥洒自如! 前些年有人推荐这首歌,一听就很喜欢,那时候韦唯真是有范极了,不愧当年和毛阿敏并驾齐驱的大姐头级别! 发现这两位80年代末90年代的大姐大真的很多交织,先不说那些两个人巅峰期推出的各自打擂般作品,各自都受白百姓喜闻乐见,就共同各自演绎的同一首作品就挺多,譬如《同一首歌》《一二三四五六七》《今天是你的生日》《亚洲雄风》《大地芬芳》等。 没想到毛阿敏这首歌也录了一个版本呢,大家注意看,这张专辑里还有毛阿敏唱的《人生急转弯》,这一首之前吧里有人提到过,这次可谓双喜临门,哈哈! 大家有兴趣赶快去虾米搜索,注册会员可下载高清版!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xiami.com%2Fplay%3Fids%3D%2Fsong%2Fplaylist%2Fid%2F1796489221%2Fobject_name%2Fdefault%2Fobject_id%2F0%23loaded&urlrefer=845b6d47d112f380affd73cda68d58b6
【灯塔】灯塔与你,水到渠成 如果说年轻的黄妈是凭喜好凭天赋歌唱,那么说现在的她则是用生命在唱赞。 每次看到那些评论黄妈歌唱那些高音论和技巧论,就个人而言,很是无语。不管是高级黑还是极端粉,个个像打了鸡血,各擅立场,面红耳赤。高音时黄妈歌唱艺术中的亮点,但不是重点。“以点概面”是那些偏激听者的一大特色,往往只看到“亮点“,而无视(或无知)”重点“,即作品的整体和内涵。 就《灯塔》此曲,此曲框架跨度极大,需要强大的技巧做支撑,更需要情感的迸发。 歌唱是情感的美化和升华,但要把这种审美情感真切地表达出来,就必须要“进入角色”,要设身处地体验歌曲的情感内涵,才能赋予歌唱以感人的魅力。在歌唱过程中,对歌曲情感体验得越深刻、越丰富,歌曲的艺术表现就与富有艺术感染力,歌唱者和听众也才真正获得艺术美的愉悦和熏陶。反之,如果在歌唱时只注意音准、节奏等纯音乐要素,只注意呼吸、发声等声乐技巧,而忽略了对歌曲内容的了解,忽略了对所要表达情感的把握,那就不可能唱出感人的歌声。在歌唱中,情感体验不仅是必不可少的的心理过程,而且它与感受作品、理解作品、表现作品是交替进行,相辅相成的。 现在的黄妈,吟唱灯塔,恰到好处。细水静流看风景,回首已是百年身。
东边日出西边雨_漫谈李娜的一些非原唱作品 关于港台歌曲的翻唱,基本无甚谈资,因为那仅仅是时代潮流,样子都是照搬,制作粗糙,其音乐性也就乏善可陈了。 一方水土一方人。在翻唱内地的那些歌曲就明显接了地气,这里就随便谈谈这些非原唱的一些作品。 西北风三部曲之信天游·黄土高坡·我热恋的故乡 要说这三首歌是谁的代表作,一定争论很大,这跟当时的环境有关,这里不多赘述。作为西北风潮流的代表人物—范琳琳而言,这三首可以说都是她的代表作,但并非是舍她其谁的绝对。 就我个人而言,信天游还是程琳的烙印更深点。这首歌既是她的转型代表,也由此式微了。后来又搜集到艾敬的摇滚版,谢津的雷鬼风格,虽另具特色,但不是那个味了。那种赤溜溜,灰突突,热腾腾的信天游了。另外,推荐一个胡月在《91年滚石十大金曲》内地版里面的演绎,编曲有改动,味道还是那个味儿。 黄土高坡,范琳琳唱得洒脱奔放,杭天琪清远嘹亮,胡月则注入深情,这三人的版本各有千秋,都属楚翘。至于安雯的首唱,田震孙国庆等则成了岁月的炮灰,除却资深歌迷,多无甚印象。 我热恋的故乡—我收集的版本有范琳琳,杭天琪,胡月,田震,韦唯,腾格尔,其中,最喜欢田震的演绎。声音干练,不拖泥带水,铮铮铁骨半边天。地也美呀水也美呀中那个地和水的吐字又狠又稳,后面的即兴“哦哦哦”中的抑扬顿挫,让人听起来情绪振奋。 这三首李娜都有录音版本,整体来说,她的演唱在那个年代那拨人中不够出彩,发音有点“艮”,把西北风唱出了中原味,像在砸石头,而不是刮大风,厚重得稍刻意了点,不够开阔。西北风嘛,要的就是朗朗上口,粗放向上。
会当凌绝顶_聆听《苏武牧羊》随笔(修正完整版) 因为很少发这种原创长贴,费心费力,昨天随笔写了就发上来,不少朋友喜欢,反而催发我修正一下,作为一篇完整的发上来。让它更完整,更具条理性,当然还有词句的严谨准确简练。也更丰满! 为了方便大家的视觉,我每段空格一层。分开发可能争分,但影响连贯性和整体性,也不是我的性格。 为示诚意,再爆照一张~不罗嗦了,下面发文… 正文: 会当凌绝顶 ---聆听李娜《苏武牧羊》随笔 作者 未完成…(断章不二) 《苏武牧羊》是李娜的绝唱。自它面世以来,十五载,这个声音一直不敢忘却。 且不说如今肤浅的乐坛,就算在整个华语乐坛史上,即便被搁置高楼,即便被岁月蒙尘,瑰宝终究瑰宝,它的璀璨会随着你心中的明月而绽放,并氤氲着檀香的气味,沁人心脾。 这组套曲取材自民族精粹。这个真实的传说虽悲怆凄苦,但不会让人有撕裂之痛;虽伤怀但更具情怀,虽凄苦却心有执念。组曲整体风格雄浑苍凉,也不乏浪漫色彩,比较鲜明完整的表现出苏武“留胡十九载”轨迹和状态。 96年一曲《青藏高原》晴空霹雳,让人们再一次认识了李娜的可能性。除却声音的演变能力外,让我也真正感受到原来歌曲也可以给人以洗澡的感觉,它是如此干净、纯粹,让我们的心绪随着歌声飘远,去触摸灵魂。可当人们还在“梦中梦”的世界里高歌“呀拉索”的时候,她早已“身外身”了。这个用生命去歌唱的倔强女子却执拗的选择和名利逆向,潜心研究民族音乐,迈向另一个身心灵的高峰。 艺术事需要怀着敬畏之心的。李娜说,绝不能把听众当上帝,当成上帝你就会顺着它,不免媚俗。作为一个有担当的艺术工作者必须和你的听众去平等对话,这才是对听众的尊重,也是从艺求艺之路之境的正确态度。“艺术,源于生活,更要高于生活”。 源于生活,老百姓喜闻乐见,才有共鸣;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又需要专业框架给予美感,给人以欣赏、鉴赏,或加以引导。两者统一协调,才可谓精神粮食之上品。 李娜,又是幸运的。因为在她的创作状态和生理机能正值巅峰期,遇上黄荟挂帅的功力深厚又诚意十足的创作团队为其量身定制,这可是在97年就耗资百万的大制作。与其说量身定制,不如说这是“英雄惜英雄”背景下的精诚之作。他们的合作确实达到了“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的效果。这套组曲,无论是硬包装还是软实力,都力求概念完整统一。配器考究,采用搜集了很多几近失传的古代乐器,加之苦心孤诣的编配,呈现出丰富、细腻的层次感,古风盎然,画面感强。李娜作为此次创作演绎的灵魂人物,她的表现是非常的完美震撼!在这史诗般的宏伟篇章里,她的声音完全就成了一件最妙的乐器,穿梭缭绕在其它各种器乐之间,使技术驾驭和作品内涵的结合相得益彰,其“意”蓬荜。李娜在声音的表现更上层楼,极富戏剧张力的声乐表情、泣血般的华彩吟唱让人叹为观止!时而花间低语般明媚婉转,时而大漠孤烟般直插云霄,时而千军万马般奔腾壮观,时而单刀赴会般豪气云天,起伏跌宕,千回百转,却又是如此的畅快淋漓! 值得一提的是,97年的时候我注意到一篇关于李娜刚录完音后的采访,也正是这段采访让我知道了李娜《青藏高原》后的动向,以及对她精彩表现和对这张唱片充满了期待。大致意思就是她很欣慰,乐感灵感都很到位,录音一气呵成,十分顺利。无怪乎,简单与音乐之外,执着于音乐之内。她是值得骄傲的,而这种自信,也显得可爱。 《苏武牧羊》中的唱腔纵横交错,多彩多姿,但不拘泥于形式。没有可以明确界定的标准,通俗?民族?美声?戏曲?原生态?不、不、不!又好像都有…它,只能是李娜式的。但是,你去听她的《嫂子颂》、《好人一生平安》,或《青藏高原》又是各自不同景象。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她的作品里都有着明显的民族气质。一直以来,她根扎于这片多情广袤的大地,汲取于各民俗文化的精粹,走进寻常百姓家,我想,这才是李娜歌唱道路上的魂魄吧。看到一个龚琳娜的采访,说听了李娜的这个演唱,大受触动,原来歌曲还可以这样唱。 可以归纳为:在歌唱的世界里,李娜建立了自我的世界,又达到了忘我的境界。当人们都觉得她该笑傲江湖的时候,她却翩然隐世。蓦然回首,佛前青灯,昌盛法师。她说,她回家了。人间从此无李娜,而关于这个声音,溶着历史的血液,和着苏武的悲欢离合,却在某个时刻,让你感慨万千。或凝望星河,掩卷思索。 也许,这就是人生。
不该被忘却的声音__缅怀李娜 李娜,对她一直念念。她值得我们铭记。 她的《苏武牧羊》且不说如今肤浅的乐坛,就算整个华语乐坛,绝对是颗耀眼的遗珠。 这组套曲取材自民族精粹,这个真实的传说悲怆凄苦,但不会让人有撕裂之痛。虽伤怀但更有情怀,虽凄苦却心有执念。 这组套曲雄浑苍凉处,不发浪漫色彩,比较鲜明完整的表现出苏武“留胡十九载”轨迹和状态。 李娜的表现,至关重要。 无妨,这是她的私人订制。也是整个业界的高度。 96年一曲《青藏高原》晴空霹雳,让人们再一次认识了李娜的可能性。这个用生命去歌唱的倔强女子执拗的选择和名利逆向,潜心研究民族音乐,迈向另一个身心灵的高峰。艺术需要敬畏,李娜说,不能把听众当上帝,当上帝你就会顺着它,不免媚俗。作为一个有担当的艺术工作者必须和受众平等对话,用自己的专业素养加以引导。这就是为什么说“艺术,源于生活,更要高于生活”。 源于生活,老百姓喜闻乐见,有共鸣;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又需要专业框架给予美感,给人以欣赏。两者统一协调,才可谓精神粮食之上品。 李娜,也是幸运的。在她状态正值巅峰期、遇上黄荟挂帅的强大又诚意的创作团队、遇上在97年就耗资百万大制作,她的表现也是如此完美震撼! 这套组曲,概念完整统一。配器考究、丰富、细腻、层次感强。李娜在声音的表现更上层楼,极富戏剧张力的声乐表情、泣血般的华彩吟唱让人叹为观止!其中,她的声音又完全就成了一件最妙的乐器,穿梭缭绕在其它各种器乐之间,相得益彰。时而花间低语,时而金马铁戈,时而千军万马,时而单刀赴会,起伏跌宕,却又一气呵成的畅快淋漓! 这是什么唱法?通俗?民族?美声?戏曲?原生态?不不不!又好像都有…它,只能是李娜式的!但是,你去听她的《嫂子颂》、《好人一生平安》,或《青藏高原》又是不同景象。 歌唱的世界里,李娜建立了自我,又达到了忘我境界。可以世俗的说:她,才有资格笑傲江湖! 她,随心而行于红尘之外!她说,她回家了… 也许,这就是人生。 附:爆照一张,纯以歌会友,无需争执,个家胸意,茶余饭后。
【9.26《亲爱的》】观影《亲爱的》杂感 亲爱的,三三两两说 ○ 结尾的长镜头给人以五味杂陈,百感交集。 《亲爱的小孩》再次响起时,经典穿越时空,依然共鸣。 ○ 影片中出现的罗湖火车站、白石洲城中村、万象城等让曾经奋斗过这个城市的我思绪恍惚。热闹→杂乱→奢华=心怀希望→接触现实→目标刺激,这也完全是一个打拼进行式。 ○ 四主演表现可圈可点。赵薇这次素面倾情的投入演出证明她不仅是一个耀眼的明星,更是一个好演员,我以前一直不太喜欢她的声音,这次毫无违和感,她的这条线索的人物形象挺抓人。张译这次不再屌丝、不再励志男,把人物从侧面表现得出来,拿捏得很有分寸,很人性化,够丰满。赫蕾以前没看过她的作品,却给人意外惊喜,在情绪微妙变化的演绎很到位,越隐忍,越内敛,越感人。黄渤小人物驾轻就熟,摒弃搞笑,他依然精彩。 ○ 作为一个二十年前农村生养、而后十多年浸淫城市生活的人一定对里面不同阶层身份对话有理解和感触。警察、法官、院长、教师、白领、个体、富豪、农妇等,被骗者、施恶者、无辜者等,相互交织、矛盾、理解。佟大为在里面这样说:现在的人就是缺乏站在对方立场考虑问题。这个问题挺复杂的,牵扯很多,譬如:人性、素质、时代… ○ 人贩子可恶!骗子可恶!一切恶可恶!可这是真实存在,现实比影像比故事更残酷更冷 酷。观影时不经意被戳中泪点,更多原因是我们被作品调控了情绪。当我们走出影院,当第二天太阳照常升起的时候,也许一切如旧,再一次事不关己了。这是最可悲的。 ○ 陈可辛是一个有情怀的导演。从早期的《甜蜜蜜》、《金鸡》、《如果.爱》,到后来的《十月围城》, 到去年的《中国合伙人》,无论形式,不管题材,他都能较深入的去探索、尝试挖掘人类最基本的情感共鸣,很接地气。通过影片传达能量,潜移默化,不浮夸,不狗血。在矛盾中慢慢理解,在绝望中看到希望。生活永远因为有希望而变得有意义。
北京卫视无耻透顶!利用黄妈又欺负她。 第二期最美和声开播以来,明眼人都看的出来,不管其他三位导师如何名气如何人气,黄绮珊都是一道最独特和靓丽的风景。每次的新闻通稿基本都用黄做买点,而黄绮珊在里面的表现确实出彩,特别是在音乐的表演方面。按道理应该是给予更多的尊重吧,可事实恰好相反。就拿决赛来说,我总结了一下几点,足以说明黑幕(MNGB,黑得太明显,欺人太甚!) 1.决赛前大肆宣传世界杯歌曲串烧,所谓黄妈主唱,结果呢?! 2.唱《骄傲》时学员话筒集体失声,是失误吗? 3.为嘛老是黄妈最后出场,你是担心收视率吧? 4.插播广告有什么规律吗?怎么都是黄妈唱完该投票的时候呢? 5.为什么黄妈的投票时间明显比别人短? 6.苟妈组合的名字咋听咋别扭,你们到底想给观众传达什么? 我没在现场,也不是幕后。也不想去揣测太多,即使有,更没必要大肆喧嚣。可我看到的这些已经不仅仅是专业不专业的问题了! 而关于北京卫视,本来就假大空,也不关心,非一路人,没必要费口舌,只是因为有黄妈,还有一点就是那些媒体人的操守对公众的负面引导。 附:看到黄妈和老苟欲言又止,情绪低落,强颜欢笑的镜头,我只能说:人心不古水太深,身在江湖不由己。挨刀,也是磨砺和体验;小人的存在,也是世界的一部分。从另一方面,这也是对黄妈的考验,这就是生活。只要人心存在,就永远有江湖。 幸好,黄妈坚强。真正强大的人永远温和包容!那些委屈,只能让你的心撑得更强大! 我相信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你们这些拙劣的操纵只会让更多的人支持黄妈。也奉劝各位珊瑚,气多伤身,那些跳梁小丑是挡不住黄妈时代的!
【敏感之约】【敏感相联】记90年代反映改革开放影视配唱的那些实力 住别墅的女人 电视剧《住别墅的女人》由汤镇宗、左翎、刘蓓、于小惠、廖京生主演,1994年出品。 香港老板(汤镇宗饰)来内地办企业,与报社女记者(左翎饰)邂逅于某新闻发布会,遂心生爱意,聘其为公司总经理。老板聪明、能干的女秘书(刘蓓饰)一直偷偷爱恋着老板,当明白老板另有所爱时,便悄然退出,把这一份情愫永远埋在了心底。 故事发展过程中还穿插着香港老板与其父母在其婚姻大事上的矛盾冲突,女记者与其前夫在对待孩子问题上的的情感纠葛,女记者与昔日的同学、今日的竞争对手之间的种种恩恩怨怨。 主题曲《住在爱里》,何天慈演唱。绝对是一个被遗忘的好声音。这是一个极具冲击力的嗓音,喜欢摇滚、有一定资历的朋友也一定对侯牧人的《红色摇滚》有印记。没错,里面那首《社员都是向阳花》就是她! 我一直挺奇怪,在早期表现很好的她,在经过时间流转后的《复活》专辑里却按耐不住,大喊大叫老娘们更年期撒泼一般,声音直白而聒噪,整张专辑听一首就够了。与其因怀才不遇的愤世嫉俗,不如卧薪尝胆至水到渠成。黄绮珊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由注重技巧到注重表达。我只能说,再好的天才,若没有“故事”的洗礼,在岁月峥嵘跟前都”弱爆”了。
【敏感之约】谈谈几首毛阿敏较为冷门的走心之作。 01 女人 这应该是一首真正结合毛阿敏彼时彼景的内心之作。“远远地你寄来的信…”刚从海外归来的她,唱依然是她最拿手的不二法门,此曲曲风古典清雅,配器交响,较之以前,更多了深沉内敛。虽是女人心绪,但绝非小女人的姿态,是大起大伏、是人情冷暖后的出尘情怀。自然的落寞,淡淡的忧伤,隐隐在那一阙荡气回肠。 02 我的恋曲 徐沛东写出这样的曲子还真是不错。此曲毛阿敏应该不是原唱,尽管我第一次听是因为她的演唱。因为我到网上搜集的时候发现更早有俞静的录音室版本。但毛阿敏就是有这种能力,你听了她的演唱后再听别人的就如同嚼蜡,不对味儿。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如《黄鹤楼》、如《呼唤》、如《边关军魂》等,这是个人的声音气质和内涵所决定,刻意不来的。 此曲跨度不算大,毛阿敏在演绎上运用了气声唱法,摒弃了大女人的压台范儿,听起来多了一份缱绻迷人的女人味儿。 03 珍重 又是一首三宝为她的量身定制! 海外漂泊归来,几度夕阳红,歌迷依旧在,掌声响起来,怎能无感慨?彼时的她面对媒体小心翼翼,还不能完全适应,只有在舞台上,在那些欢呼她归来,甚至和她一起流泪,一起激动的拥护者在一起的时候,她才真情流露。歌声,永远是她最大的自信;歌迷的支持,永远是她站起来的厚盾。 04 天问 关于这首专门为社会公益活动“母亲窖”写的作品感人至深。我个人为它稍稍惋惜,词曲一流,阿敏在录制时更是情难自禁、泪盈满眶,它应该也值得拥有更多的回响,尽管后来也收录在她的个人专辑中。用一篇名著的话,“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世易景迁,人心流转,大爱,在这个漫天烟花泡沫的年代有点生不逢时。所幸,爱,来自内心的呼唤,何惧风流云散!也深深敬佩毛阿敏的责任和担当。 05 让忧愁不再有 出自王益的《意外》个人作品专辑。确实意外,王益虽有一定知名度,却非大名鼎鼎。捧场却大腕多多,除了毛阿敏,还有韩红、谭晶、阎维文、戴玉强等各有其作品收录。 此曲算作毛阿敏的小品了,却也清新可人。此时的她唱人生、唱哲理更是信手拈来。 还收录了另外一首,名字叫《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06 乡愁 当初《十感乡愁》刚有此文案时,黄霑就钦点,一定要毛阿敏来唱! 霑叔乃性情中人,也是在心中叹服阿敏的歌唱艺术的。在90年代初期,毛阿敏去香港发展的时候,有过几多交际。有一次,配着交响乐团,黄霑指挥,正值毛阿敏税务风波各种流言,毛阿敏百感交集,一曲悠悠岁月后,黄霑良久不语,微微叹息:不愧是大陆歌后啊。所以关于毛阿敏后来的种种遭遇也是深具同情和理解。 她也从不让人失望,一唱三叹,字字泣血,有她的委屈,她的沧桑,也有游子的思恋,母亲的眺望,甚至你可以听到家国情怀。你能说她是仅仅在唱歌吗?不,她不过在诉说往事,似真亦幻,欲罢不能。 07 记号 它是专辑《美满》中给我的最大惊喜。此专的多元化和国际化也显出了她对待音乐依然真诚,较之以前人们对她的思维定势,更彰显了更多的个人特质。在声音的拓展方面她依然有潜力绽放,仅仅用歌星来形容她显然是不明智的。她虽有美声声乐的底子,却不会让你有违和感,相反而具有人慑心魄的力量。 未完待续…
李娜吧最近怎么了?!还这里一片净土,好吗? 李娜是我最欣赏和尊敬的歌手。 喜欢她要追溯到我上初中时代了,那时候还没有流行CD,家里有一台小霸王录音机,是我的最爱,那时候最大的乐趣就是收集磁带了。我听到她的第一首歌曲是《苦篱笆》,确切说应该是小学的时候,因为那部电视剧。那时候文化娱乐很单调,但音乐的创作者们却质朴而诚意,贴近生活。当这首充满悲苦意味却又高亢感慨的声音时候,跟着剧情非常有带入感。真正对李娜名字有印记当时那首欢快诙谐的《女人是老虎》,逐渐注意到她,后来买过她的那盘《影视精选》一个人循环播放,甘之如饴。为这我的父亲没少责骂我,因为我老是一个人在屋里听音乐,声音放的也很大。 后来开始注意她的音乐。当97年听说她的大制作《苏武牧羊》时,就很期待,终于在98年寻觅到,尽管是盗版,已经让我非常欣慰。 听李娜的作品就能感受她的质朴,倔厚,纯净。 李娜是一个简单而执著的人,简单在音乐之外,执著在音乐之上。生活里,关于李娜人为的新闻几乎没有,音乐的歌唱世界里,她又是那样的百变多姿,丰润而充沛。 《嫂子颂》的沉静深远、《女人是老虎》的活泼俏皮;《嗑瓜子》的俗俚家常、《风满楼》的咏叹高调;《黄河泰山》中戏曲美声的大气和张力也得到很好的展现,《梦》中居然有《卡门》中慵懒风情的味道。 《青藏高原》只能说是中国流行歌坛的高度,《苏武牧羊》里,我们能感受的什么叫用生命在歌唱,悲怆处泣血般嘶吼啸鸣,沉静时春花般明媚灵巧!戏剧色彩的情绪张力,史诗风格般恢弘大气!晨钟暮鼓,境界无我,震撼之极! 十多年,一直默默关注李娜吧,收集所有李娜的作品。我记得那些年,每次来李娜吧,都是一种享受,这里的有才人太多了,而且感觉和李娜一样低调有深度。 最近怎么了?觉得这个吧怎么喧嚣无比,一片燥气。 李娜本来心已“回家”,你若真的喜欢和理解李娜,只需要喜欢她的音乐,在她的音乐里感悟人生。何必一些无谓争执,那些来挑事的更不用理他。 算了,想说 的很多,忽然又不想说了,希望大家和平共处,音乐是用来陶冶情操,这个平台应该以乐会友,不该为其它分心。
《林青霞式》我写林青霞随笔感悟,致敬林青霞~献给各位虾米 名唤青霞,林家有女,知天命年岁。 普通,再普通不过。 前提是假如你从不知闻此人。可惜只是假如…所以,你能说这个名字俗吗? 不学绘画出身,总会惯性而敏锐的从一个人的五官洞察她。 正是当年模样。眉如泼墨,目似勾描,睛犹点翠。下巴正面观之略方,其中间隐垂浅浅一沟,侧观之微微前翘。唇边似娇还嗔。这种五官的组合完全是颠覆式的,写意、工笔,轮廓又有着素描一般的立体和超然。 在没有知遇到她年轻时的翩若惊鸿之姿时,我和所有的 80后基本一样的共识。知道林青霞的时候,正值她退出江湖、嫁作他人妇时。杂志大篇幅报道,记忆颇深。图像中一袭裸肩深色晚礼服,大背头垂发高耸,花丛中笑容缤纷而不失仪态。美则美矣,却也不觉惊艳,甚至觉得她有美人迟暮之感。 彼时想来,那个年少不曾纯白?爱的是梦幻光滑的平面美人,是小鸟依人的周慧敏,是青春灿烂的杨采妮,甚至是妩媚娇艳的温碧霞。因为她们当时的妙龄,因为当时自己的懵懂,还读不懂那一沟一壑、一颦一笑背后的岁月风情! 即使再稍微晚些,领教她的影像中,也是练霓裳的野性乖张、东方不败的快意恩仇、李秋水的媚眼如丝、邱莫言的隐忍情深,演的也是行云流水、霸气肆意。看得也始终如镜花水月,难以捉摸。只是隐约感觉到她比我当时看到的图片有魅力。 直到我看到她的《滚滚红尘》中,她的一个特写镜头。晕黄的灯光中,眉毛似蹙非蹙,眼波含烟着雾,真是有种劈面窒息之美。 那么多的溢美之辞中,最钟意亦舒说的两点,写的也是她初见林青霞的感受。大致意思是"愿做其裙下不二之臣"和"她不知自己的美"。此师太言辞一向刻薄,何以对她情有独钟?细嚼颇有内涵,也很具体,看来是心有诚意。一个女人能让同性都为之倾倒,不该仅仅是眉眼鼻唇之美吧。有句话说"不自知,为最美",顿觉真实可爱起来,还有感到她的"真"和"纯"。这一点在林青霞最近的散文集中一脉相承。 《窗内窗外》中,让我看到的是一颗朴素沉静的心灵,和且行且思考的人生态度。她没有刻意留恋,也不执意前行,人如其文,静静流淌。 作为普通人,她也道出她在生活中心灵上出现过的困境,家常而生活。也因为学着生活的减法,保留了那份"真"和"纯",才能真正找到心中的自己。悟花的世界,参叶的菩提,散淡而笃定,大隐于世。 有人的美得"出了名",她的美则是"得了道",注定绵延流长。 美,不过林青霞。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