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oyueyang
taoyueyang
Jay迷、菓粉、乙四、BM教徒
关注数: 101
粉丝数: 239
发帖数: 98,244
关注贴吧数: 149
【谷歌地球】德二版图文件分享 文件地址见楼下
ICAO数据库里的美国本土机场 话说中国的火车站有多少个来着?这个是2009年的数据,统计有ICAO编号的机场。 之后我还发现,图中的并没有显示全部的机场: 基本上超过一万人的聚居地就有一个机场,所以抽查一些没有机场标识的小镇,就能发现一个没标出的机场。 比如下面这个民间还有一些自建的小型起降点,没有混泥土跑道,看起来和高尔夫球道一样。可以升降一些自家用的螺旋桨飞机,也都不在统计范围内。
立个flag 除了每天给韩一一道早安晚安 宝钢领低保 2019之前不碰贴吧了 22岁的人了,不香、不香。
这可真是
沙雕图推送 天道有轮回,做人还是要正直点
【察觉】新加坡也有全景建模了 上周看好像还没有....... 不过目前全景效果也没有覆盖全岛,也就局限在City District,而且存在死角。
【氷菓OST赏】蔷薇色的咏叹——G弦上的咏叹调 请分析《G弦上的咏叹调》在整部动画中的作用。(6分)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岐阜卷)封面:惓埖 封面字体:冰菓吧某手写店铺
一一,祝你21岁生日快乐 每年只有半个月的窗口期你会和我同龄。 希望有一天我能去海南看你。
今年不颁发诺贝尔文学奖
=福克斯日=koba又想起来了
【地名询问】御茶之水有明确的官方地界吗 强迫症表示 御茶之水和原宿&御徒町不同,不是撤销的町名而是文化地名,没有历史地图可追溯,类似于巴黎的拉丁区,后者我倒是搜到了确切地界。 浅色地标是wiki(中文/日文)御茶之水词条下面提到的“御茶之水名场所”,左下角那一块都跑到神保町了。 蓝色地标是 以JR御茶之水站为中心,向四周延伸,场所名称里包含“御茶之水”最远的地方,最北延伸至春日通。 红色框范围是神田駿河台,wiki词条里提到御茶之水以神田駿河台为中心。 青色框是我推敲出来的御茶之水狭义地界。
Median Income: Family vs. House Did you know: “Typical” income for a household or family varies based on the type of family you’re interested in describing. Typical income can be measured in a variety of ways. Analysts often use median household income to indicate what is typical. In 2012, data showed median household income was $51,371 in the US. For families, median income in the US in 2012 was $62,527[1]. This may have you wondering, “What’s the difference?” The Census Bureau provides these two data points and has a concise explanation on the FAQ page for one of their surveys[2]: “A family consists of two or more people (one of whom is the householder) related by birth, marriage, or adoption residing in the same housing unit. A household consists of all people who occupy a housing unit regardless of relationship. A household may consist of a person living alone or multiple unrelated individuals or families living together.” A couple more interesting breakdowns: Impact of Age: While the median household income is $51,371 in the US, this varies by age. Households with heads under 25 years old have a median income of $24,476 compared to $55,821 for those with heads aged 25 to 44 years old. Households headed by those aged 45 to 64 have the highest median incomes of $62,049, but those 65 and over have a median income of $36,743. Impact of HH Size/Family Size: For both households and families, there is a notable difference in typical income by size. While it is reasonable, to expect some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age and income, the trend by size is likely a reflection of other causal patterns that happen to coincide with size. For households, the impact is most seen between 1 and 2-person households. Median income for a one-person household is $27,237 while typical income for a two-person household is $58,121. Median income rises as household size increases, peaking at 4-person households with a median income of $75,343. For 5 or more person households, median income ranges from $64,747 to $69.691. In families, we see a similar pattern except that, by definition, there are no 1-person families. Median income for a two-person family is $56,646 and rises, peaking at $76,049 for 4-person families. From that point, median income declines to between $64,478 and $70,403 for larger families.
=饼状图=Fackbook教徒地区分布 前五是印尼美国日本墨西哥菲律宾 有的地方不要太在意。
谁翻译的? おもしろい
一一新年快乐 2018了,请多指教。 今年也很怀念你。
【kmz文件分享】东京首都圈鉄道图鉴 下载路径和使用方法见楼下
日文维基被墙了.......
东京轨道交通kmz文件
请问上野东京线有沼津 黒磯间直通的车吗? 油土拨上没有完整线路的视频,但wiki的图里这样显示
余先生走好 我好难过
东京奥运会吉祥物候选 我看好キツネ様
广濑爱丽丝:我还想拍续集
=YouTubの=官方频道百万关注达成 RT
【秒速五厘米】9.10小田急小田原线沿线发生火灾 所以终于有人去炸火车了吗小田急小田原線 沿線火災で列車動けず 9月10日 16時41分 小田急小田原線は線路沿いで起きた火災の影響で、東京?渋谷区の代々木八幡駅と参宮橋駅の間で午後4時10分ごろから、現場付近で列車が動けない状態が続いています。
=简单的圣地巡礼=ROR第一次响起的地方
08-02【地球讨论】苹果客户端更新了 国内的朋友能不能更新试一下,看看基本功能是否需要翻?
=寶鋼無關=悲报
【真人版】做一个调查
哦?是吗不会发帖了 哦?是吗 不会发帖了
请问上海有多少个火车站? 因为对轨道交通比较感兴趣,所以整理了一下。 范围是铁路(普通/高铁)车站。 不知是否有遗漏,尤其是有客运业务的车站。
啦啦啦
=很悲剧的故事=百度账号强制绑定手机 今日正式施行 没绑的人就没法签到,没法回复。 也许从今往后有的人的回帖你再也看不到了 不是他死了,他可能没绑手机号 不知道对港澳台海外有没有影响…… 这种问题或多或少、肯定会影响到一部分人的
今天突然想骑自行车了.......
=Google街景=涩谷十字路口的有趣发现 没错,就是那个炒鸡有名的万人过马路的十字路口 亮点自寻 有爱的可以自己去找找看
=又一个梅奔=
London 2050 By Simon Thompson | 29 March 2016The world around us is moving and changing more rapidly now than ever before. With all the hustle and bustle, sometimes it’s difficult to stop, take a moment and look up to see where we’re heading. Looking ahead is important, so this month we’re asking ourselves: what will the world be like in 2050? Predicting the future is always a messy business. Who would have thought in the 1980s that by 2016 we’d be able to fit our entire music collections in our pockets, print 3D objects at home, or that cars would be able to drive themselves? That said, we’re still waiting for Moon bases, flying cars and properly hovering skateboards. No matter what the future brings, one thing is pretty certain: we’ll still need to eat. That doesn’t mean that what we eat, how we prepare it or how we produce it will stay the same. Far from it! Nearly everything in our food system will change, and I for one welcome the future of food. The world’s population is expected to reach 9.7 billion by 2050, meaning farms will need to provide more food, but will have less space to grow it. At the moment, farmers generally treat whole fields as if they were one organism. But plants vary slightly in their needs because of the soil, weather and random variation. Imagine if farmers could give exactly the food and water needed to each individual plant. This is called precision farming, and it will become more important in the coming decades. Even now there are prototypes that demonstrate how fields might be planted by swarms of autonomous robots. We’re bringing one of these robots into the Antenna gallery, where you can see it from 8 April. Prospero is a bio-inspired robotic crab that shows what the future of farming might look like. While diets will almost certainly contain less meat in 2050, that doesn’t mean all our food will come from fields. One of the things I’m most excited to see during our London 2050 Lates evening on 30 March and themed weekend on 2-3 April is the Ministry of Nutrition. This futuristic government agency has travelled through time from 2050 with some tasty delicacies to show us what we might be eating (I’ve heard rumours of jellyfish and crickets). The Lates event will be full of all sorts of exciting food activities, from a talk about The Future of Food by Jozef Youssef, to a Market of the (Near) Future where you can check out products available now that are ahead of their time. We’ve even put ourselves in a future mind-set to reinterpret the ground floor of the Museu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 curator in 2050. The result is our London 2050 Trail, which will be active on the night of Lates as well as the following weekend. Taking a moment to reflect on the future has been really interesting (and a lot of fun!), so we hope that you’ll come and join us in London 2050.
草地上的英国 文/ 吴志实 在英国,极少见种庄稼的田地,到处都是大片大片的草场。一望无际的草地随着起伏的地势,富有韵律地将茵茵的碧绿托向远方。 草地、草场、草原,这或许就是英国给人以极富古典色调的印象。没有了绿色,英格兰的原野会是什么样?这几乎是难以想象的。没了草色,没了草丛中莹莹的露珠,没了草坡上星星点点的野花,英国恐怕也就失去了它的魂魄。是茫无边际的草,铺就了英国通往现代文明的路。是修剪得如毯如毡的草地,让城镇与乡村有了灵气和诗意,也有了让大都市活泼起来的动力。 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让英国一年中几乎都是绿色。只有在8月里的两个星期,青草开始变黄,但很快它又恢复生机。草使英国人感到骄傲,这骄傲中带着富足,成群的牛羊成为它的特产,使人们拥草而居。于是在闲暇里,他们有了在草地上的各种运动,这里诞生了足球,出现了板球,有了在草坪上可以打奢侈的高尔夫……对此我都不羡慕。我只羡慕英国的草地。碧草连天,车在路上走,远处草场上的村镇就像波涛中的岛屿,散落觅食的羊群,有如块块隆起的岩礁。尖顶的教堂里忽然有钟声响起,悠悠的就把人拉进远古。 几年前,在欧洲大陆的法国、德国也有过类似的感触。车行一路,满眼都是草的世界,便惊呼不止,以为如此奇观不可能在别的地方还能看到。然而来到英国,方知如若看草,看天然的牧场,那么法国和德国便不值一提。当然,法国和德国的草场也很壮观,但它们到底还是缺少一种恢宏的气势,人为造作的痕迹也过于明显。我喜欢少修饰的那种草场,我也知道,英国的草场同样是由人在精心照料着,只是它们不显露刻意的雕琢。这就有了英国草场的与众不同。这是英国人的大手笔。我以为,这和英国人的性格不无关系。就像我们常说的庄重和幽默是要分场合的,也就是严肃和随意不能动不动便等同起来。自然的和人为的要有所区分。英国人在对待他们业已生活的环境有着一种能与自然协调起来的本领。这从他们的草场就可略见一斑。 说起草场就不能不提到草场上的树。在英国一望无边的草场上,常会冒出一棵棵的树,不是树林,形不成规模,而是很突兀,孤零零矗立于旷野上的大树。我叫不上树的名字,只觉得它莽莽苍苍,树冠如盖,森然地像一尊尊古代武士。英国的小说家是善于描写自然的高手,但他们对大树的描写好像都没有俄罗斯作家屠格涅夫那样出类拔萃。少年时我读《猎人笔记》如醉如痴,至今不忘屠格涅夫笔下的森林,树丛和夜莺的叫声。可我至今仍奇怪,作者为什么老是不厌其烦地描写那些奇形怪状的大树,何以怀着那么一种虔诚的情感。到了英国,对草场上的大树有了联想和启发,原来在英国人心目中,那些参天的大树都是有神灵的,它们之所以生长数百年而没有被砍伐,乃是人们惧怕“树怪”的惩罚。看来,人们有一点惧怕的心理不是坏事,对子虚乌有的灵怪产生敬畏,这看似愚昧,可总比人们天不怕,地不怕,世界之间惟我独尊要好一些,起码,它可以收敛一下人们的气吞山河之心吧。而此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也正是我们幡然醒悟之后所希望得到的。 在伦敦的中心,也有一块巨大的草场。准确地说它是公园,是举世皆知的海德公园。但不管这座公园多有名,我还是愿意把它看作是一块大草地。有了它,伦敦便有了灵秀之气,有了一种在闹市中的安闲。它原是威斯敏斯特教堂的一块采邑,后来收归了王室,至今还是皇家的公园。在我的想象中它这里应当一直长满着草,当然不是像现在这样被人修剪过,而是荒芜的杂草。在数百年前这里曾经是刑场,是绅士们争风吃醋为女人拔剑决斗的地方,也是狐狸安家的好去处。到了19世纪初,这片草地才以英国著名的海德爵士的名字命名,再后来,维多利亚女王在这里举办了第一次万国博览会,由此才使它驰名世界。自然,海德公园的大名并非出于这些原因。这里的“自由论坛”,才是人们向往的。 我在海德公园没有看到自由演讲的盛况。因为不是星期天,所以便与“肥皂箱上的民主”场面失之交臂。我很想看看发表演说的人们是怎样讥评时局和高谈阔论的,据说,在100多年前,恩格斯和拉法格也曾是这里的常客。然而时过境迁,今天的海德公园更像一个个人表演的场所了,只要你乐意,在这里你既可以指点江山做一回伟人,也可以嬉笑怒骂发泄对世道的不满,你姑妄说之,游人姑妄听之。但它曾固有的意义和价值早就由于时代的改变,而成为了一种象征性的符号。在我,来海德公园就是想看草。秋雨过后,湿漉漉的空气里弥漫着青草的香味,人很少,少得使人站在硕大的草地上有一种孤立无援的感觉。四周只有从海边飞来的白色水鸟,它们像是听着号令般飞起又落下,让人忍不住想靠近它们。在湖水的一侧,有成群的灰雁和黑雁在草地上蹒跚,或安详地把头埋在草里寻找食物,并不害怕有人过来,最多歪歪脑袋,挪一挪肥硕的身躯,呀呀叫上两声,算是对不速之客的某种抗议。 巨大的草坪上偶尔有年轻的英国女子走过,她们是来散步的还是来遛狗的?只见她们的身后总有小狗在嬉戏追逐。在巨木参天的草坪一边,有条地面裸露的小径,是为骑马者准备的,在伦敦市内有这样一块让骑者徜徉的地方,实在出人意料。据说它曾经是皇家的驿道,可我没看到驭手。不过我想,要是在这里骑马,玩所谓的时尚,那么马匹运过来也是所费不赀的。 远处便是大理石拱门,那里已是车水马龙的喧嚣。我忽然想起海德格尔说过的话,当然我在这里引用不是哲学意义上的,只是一种浅白的比喻,他在——人,诗意地安居。这个命题上说过许多抽象的话,有着深入的思考。对此等形而上的东西,我自然望而兴叹,可我却读出另外的解释,譬如他说:我为什么住在乡下?就很能让我理解什么是自然的真意。英国的草地,满目的绿色或可以就说明了一切。
=哭了=编了高级空降弹幕结果B站不给用 高级弹幕可以直接让观众点击弹幕直接跳转到对应歌曲,2年前还支持这种功能,换5Html播放器之后就不行了吗??
=技巧=如何把视频顶上首页 抱歉,这几天在旅游,字幕组@我也没有看到。 那么直接做一个简单的支援教程吧,那就是【刷评论】 在B站新的视频得分算法中,排名不再单纯按照播放量来算,而是收藏、硬币、播放、评论加权得出,其中评论的含金量非常高。而得分直接关系到上首页和推荐目录。 收藏和硬币每个账号只能+1个,播放有IP和时间段限制。 所以直接刷评论区吧,最好不要纯水,稍微动一下脑发起一个有意思是的话题聊起来。 不要在评论区和黑骂脏话,会被B站关到小黑屋挂起来裱的。
Which is the world’s financial capital? A very much debated topic and a matter of pride for both cities, but which is the financial capital of the world? Does that grand title go to London or New York? Well, naturally at KennedyPearce we are biased to our own fair city London and a recent post on Business Insider by Finance Writer Mike Bird supports this; that London is in fact the world’s financial capital despite New York overtaking London in The influential Global Financial Centres Index in May this year. But what is it that makes London a true contender? KennedyPearce focuses on the following four points: 1) Stock Exchange In terms of stock exchange, London definitely loses. The London Stock Exchange isn’t even the second-largest stock exchange in the world after the New York Stock Exchange. It’s the fourth (after the Nasdaq and Tokyo). But then again, we must remember that the volume of equities trading done on the London Stock Exchange doesn’t capture at all equities trading done in any one place — just the ones local to that economy. So of course London’s stock exchange is smaller than New York’s because the the UK’s economy is much smaller than that of the US. But we’re comparing the cities here, not the countries. So instead we need to look at a more international measure of finance. Business Insider decided to look at currency markets. They found that in terms of foreign exchange market turnover, the UK isn’t just the leader, it’s still gaining ground, according to the Bank of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 In 1998, 32.6% of the world’s forex trading was done in the UK (almost all of which takes place in London), against 18.3% in the US. By 2013, the UK had grown to make up 40.9% of the global market. 2) Everyone wants to work in London This year the Boston Consulting Group polled more than 200,000 people in 189 countries, asking them which city they would move to for work. In top three positions were London, New York and Paris, with London leading with a 16% compared to New York’s 12.2%. The general consensus of the poll is supported by the numbers of people moving to the UK from the rest of Europe which ha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2007-2008, 15,400 Italians registered to work in the UK, a figure that was up to 44,110 by 2013. Europe’s young workforce is increasingly migrating to the UK (where its workers don’t need visas to live and work), and a huge number seek out London! 3) Everyone wants to live in London The cost of buying and renting in London is something that makes Londoners want to weep! But the truth is it’s all down to a side effect of the city’s incredible success! In 2012-2013, 49% of buyers in London’s prime central market were not British, illustrating the huge demand from abroad. And they’re not just buying to hold property as an investment: Only 28% of buyers live outside the UK, showing that a huge number of international buyers want to live in the city. 4) An optimistic future In an article published by the Financial Times, Xavier Rolet, chief executive of the London Stock Exchange Group, insists that overall the City of London is clearly the world’s leading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re. And the recent spurt in the UK’s economic fortunes have given it another boost. Xavier Rolet:“In the last two years, the regulatory and fiscal measures introduced by the UK government to recalibrate [small business] funding around risk and equity capital have nurtured a tech revolution which has helped fuel an impressive economic and jobs recovery,” says Mr Rolet, pictured. “Ensuring that these minnows succeed on the path from ‘start-up to stardom’ is one of LSE’s priorities.”
19世纪末英国衰弱的政治与经济 黄琪轩/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 蒋佶颖/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硕士生 2017-01-05 14:13 来源:澎湃新闻 增强发展新动力、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不仅需要有国家意志,还需要有市场基础与制度保障。企业家是市场力量中推动技术进步的重要群体。作为率先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国家,英国曾在世界范围内引领了技术进步的潮流。然而,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出现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大英帝国在钢铁、电力、有机化学、电话、无线电和内燃机等新兴技术及产业的发展方而却相对滞后。 本文对19世纪末英国技术衰落的解释是,19世纪末,英国尽管在本土建立了良好的制度,却没有在国际社会建立包容性制度。在帝国体系内,英国的制度无法将殖民地的臣民吸纳为公民,致使殖民地离心力不断增长,大英帝国体系内的市场逐渐坍塌;在世界政治中,英国主导的国际经济秩序缺乏国际制度建设,难以约束新兴大国,并将其吸纳为战略伙伴。如上制度缺陷导致英国难以维系其海外市场,进而影响了英国企业家利用大市场创新的意愿。 一、对新兴技术态度消极的英国企业家 尽管英国工程师率先发明了许多新兴技术,但英国的企业家却不愿将这些新技术和工艺应用到生产中。无论在新兴产业还是夕阳产业,英国企业家对待新技术的态度都比较消极。 以钢铁业为例,英国企业家对新技术的反应迟缓导致了该产业的衰落。在1876年到1885年间,英国生产的钢铁在海外市场中所占的份额高达73%,使该时期的英国钢铁制造业主导了国际贸易市场。但是好景不长,到20世纪初,德国与美国的钢铁产量开始超过英国。在1910年至1914年五年间,德国平均铁产量接近英国的两倍,钢产量超过了英国的两倍。英国海外市场的丧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英国的企业家没有及时更替陈旧的设备与技术。早在19世纪70年代末,英国人就发明了托马斯-吉尔克里斯特(Thomas-Gilchrist)炼钢法。这种技术在19世纪80年代末迅速在欧洲大陆被广泛采用。然而直到20世纪30年代,英国企业家才用它替代了传统的炼钢技术。【1893年,在英国斯皮塔佛德劳动的纺织女工。】 这一现象不仅出现在钢铁这样的新兴产业,同样也出现在其传统优势产业——纺织业中。 在棉纺织业,其他国家纷纷采用新技术,用环锭纺纱机替代了传统的走锭纺纱机。在1913年,美国有87%的纺织机都采用了新式的环锭纺,而在英国的纺织中心兰开夏(Lancashire),走锭纺纱机则占据了绝大多数。在1914年的英国,走锭纺纱机的比例高达到98%-99%。而且,英国纺织业的惯性惊人,直到1954年,英国依然有超过一半的纺织机由走锭纺纱机构成。自动纺织机虽然是由英国人发明的,但将其第一次投入大规模商业生产的却是美国的德雷珀父子公司(George Draper &Sons)。进入20世纪后,英国企业家才开始采用自动纺织机。 英国在其他技术与产业领域也出现了类似的问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在汽车制造业,美国的亨利•福特(Henry Ford)开始生产标准化的产品及通用零部件,采用专用机床,并开始了流水线作业。美国汽车制造业的技术革新使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而英国的汽车制造业却还停留在传统工艺阶段。英国的企业家在生产过程中使用通用机床而不是专用机床,产品的标准化程度也非常低。 可见,无论在新兴产业还是在传统产业,英国的企业家对新技术均反应迟缓。即便一些新兴技术源自英国,但是英国的企业家却态度消极。英国企业家的消极态度削弱了英国在技术和产业领域的领先优势,迫使大英帝国将制造业霸权让位给了新兴大国。为什么19世纪末的英国企业家缺乏技术革新的意愿?展开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从英国这一典型个案中挖掘技术进步的动力,推动中国的大众创业与万众创新。 二、包容性制度与英国的海外市场 就英国企业家对新技术消极态度的成因,学界的解释主要落脚于以下几个方面:传统文化、资本外流、劳工利益集团的抵制、海外市场及其制度保障。 1.传统文化 有研究指出,英国企业家对新兴技术的消极态度是由英国社会根深蒂固的“反工业化”与“反商业化”的传统文化造成的。英国中上层阶级普遍对工业化抱有敌意,对变革与创新持怀疑态度,倾向于维持现状。英国从来就不是一个彻底的工业与制造业经济,因为传统文化深深嵌入了这个商业与金融社会。在此文化影响下,英国企业家对新兴技术的态度比较消极。 2.资本外流 但问题是,如果这样的观点成立,又如何解释英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成功以及英国企业家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呢? 关于资本外流,有学者认为英国企业家对新兴技术缺乏兴趣是因为英国在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对外输出了大量资本,造成英国企业家缺乏更新技术的资金来源。研究发现,伦敦金融城经常会忽略英国本国的工业,而更倾向于把资金借给国外的政府与企业,这一现象在一战爆发前的三四十年间尤为显著。 但是缺少金融资本并不是关键,问题在于当时英国企业家对资金并没有表现出强烈的需求。因此,我们需要解释,在1870年以后,为何英国企业家缺少对资金的需求。 3.劳工利益集团的抵制 关于劳工集团的抵制,有学者认为,英国的企业家迟迟不采用新技术,是由于强大的劳工集团的抵制。19世纪末英国工会组织的数量快速上升,正是劳工集团的反对减慢了英国在制造业的技术进步,致使英国在1870年后逐渐走向技术衰退。 但问题是,英国曾有效处理过抵制新技术的劳工运动,从而推动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而且,当而临激烈的劳工抵制时,理性的企业家将采用新技术来替代劳动力,1945年后的美国就是如此。 4. 海外市场及其制度保障 关于海外市场及其制度保证,19世纪末以后,美国、德国等国家开始引领大规模生产的潮流,并逐渐在钢铁、汽车、飞机等产业占据领先优势。这些产业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来实现大规模生产,而庞大的市场规模是大规模生产的重要前提。尽管英国曾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却缺乏相应的制度来维系庞大的帝国市场。各国的贸易保护与殖民地的相继独立使英国的海外市场不断萎缩,降低了英国企业家的出口激励,进而削弱了他们投资新技术的意愿。 以往的制度研究都把英国的制度作为促进技术进步的典范。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系教授德隆•阿西莫格鲁(Daron Acemoglu)和现任芝加哥大学哈里斯公共政策学院教授詹姆斯•罗宾逊(James Robinson)在他们2012年出版的著作《国家为什么会失败》中指出,英国的成功在于建立了包容性制度。这个制度包括:在政治上,民众具有政治权利,能够参与政治活动,制衡领导人;在经济上,建立了自由竞争的市场,国家保护民众的财产权,使人们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下文将通过英国的案例展示,对大国技术进步而言,包容性制度的关键在于制度能容纳新兴群体与组织,既包括国内的新兴群体,也包括海外的新兴国家,这样才能为新技术、新产品提供广阔的市场,进而为持续的技术进步提供市场激励。 三、缺乏包容性的制度与殖民地市场的萎缩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前夕,英国通过不断开拓殖民地市场为其技术发展与产业升级提供了巨大的国际空间,也为英国的企业家提供了重要的市场激励。 对英国而言,美洲市场是重中之重。从1700年到1776年,美洲殖民地的人口增长了10倍,达到了300万人,对英国产品的购买力也出现了快速的增长。在美国独立战争之前,美洲殖民地的民众将30%的收入用于购买进口商品,其中英国商品占据最主要的部分。 美洲市场对铁器制品和黄铜制品的旺盛需求极大促进了英国制铁与制铜产业的发展。仅五金制品一项,北美就消化掉了英国60%的五金制品。同时,英国对美洲殖民地的陶器制品的出口也在增加。到18世纪90年代,英国的陶瓷制品已经遍布北美大陆,绝大部分北美的桌子、茶具、厕具等陶制品均来自英国的进口。除了金属与陶器制品,英国生产的其他制成品,如玻璃制品、窗户玻璃、染色棉以及亚麻制品、丝织品以及法兰绒制品等,在1770年有超过一半出口到了美洲殖民地。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非洲和亚洲。在17世纪中期,英国对西非殖民地的制成品出口还不到其进口制成品的15%,而到了18世纪中期,在西非进口的制成品中有86. 5%为英国的产品。1812年到1829年间,英国对印度棉纺品的出口总额从107306英镑上升至1894602英镑,增长了17倍。 但是,英国却难以将殖民地的民众纳入其制度体系。伦敦把在美洲、印度以及其他殖民地的居民视为臣民而不是国民,由此种下了分裂的种子。在19世纪初,当时英国的政治家威廉•皮特(William Pitt)曾建议扩大英国国会,吸收殖民地代表,但是支持者寥寥。英国的制度不够包容,尤其不能吸纳殖民地的臣民为大英帝国的公民,在大英帝国的殖民地产生了巨大的离心力,使得庞大的帝国市场难以为继。 美洲殖民地对英国进行反抗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既然北美民众在英国的下院中没有代表,英国就没有向他们征取任何税收的权力,即“无代表,不纳税”。由此,英国殖民地的反抗与独立纷至沓来。1776年美国独立,1947年印度宣布独立,此后马来西亚、加纳等殖民地的独立接踵而至。可见,缺乏包容性的制度极大地削弱了大英帝国掌控帝国市场的能力。 四、国际制度的缺失与海外市场的萎缩 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教授戴维•莱克(David A. Lake)指出,英国和美国霸权的一个显著差异就是美国建立了国际制度来维系庞大的市场,而19世纪的英国缺乏正式的制度与规则来约束国际经济交换。 普林斯顿大学政治学系教授约翰•伊肯伯里(John Ikenberry)进一步指出,美国为了让世界各国服从其领导的世界秩序,其制度设计是“战略性克制”的。二战后美国建立的国际制度限制了权力的滥用,把美国的行为锁定在可预测的轨道上,从而具有报酬递增的特征。例如,在建立关贸总协定的时候,为了保护其国内农业利益免遭欧洲等国家农业损害,美国设计了特殊例外条款。但是,当美国农业变得具有国际竞争力,需要扩展海外市场的时候,欧洲等国成功利用这项制度保护了自己的农业,抵制了美国农产品。 类似的例子还有1995年哥斯达黎加政府就美国对其棉花与人造纤维衬衣的进口限制向世界贸易组织提出的诉讼案。尽管哥斯达黎加而对的是美国这样一个经济与军事强国,但是世贸组织做出了有利于哥斯达黎加的裁决。可见,“战略性克制”的制度安排能既能约束大国权力,也能容纳新兴国家的利益诉求,使美国主导下的国际经济秩序得以持续。 相比之下,19世纪英国主导的国际市场既没有制度建设,更谈不上包容新兴国家的利益。这使得当时各国的经济竞争具有以邻为壑的特征。在国际经济萧条的时期,各国纷纷提高关税,英国的产品难以进入欧洲与北美的市场。 在1873年到1896年间,出现了一轮世界经济萧条。在这一时期,英国的物价下跌了22%,美国物价下跌了32%,其他国家物价的下跌则更为显著。而临经济萧条的压力,各国保护主义压力增大。 法国在19世纪80年代以及1892年两次上调关税。瑞典在1892年加强了工业保护;意大利在1878年征收了适度的关税,又在1887年大幅上调关税。俄罗斯在1877年,1885年与1891年大幅上调了工业关税。奥地利、匈牙利和西班牙也分别在19世纪70年代与80年代转向贸易保护。巴尔干半岛国家则进一步转向了更高程度的贸易保护。1890年,美国的进口关税税率高达29. 6%,德国达到8.8%,而英国仅为4.8%。这些保护性的贸易政策阻止了来自英国钢铁业的竞争,保护了美国、德国和其他欧洲国家的市场,使这些国家的本土制造业迅速成长。 以钢铁产业为例,尽管经历了经济衰退,德国的钢铁业却迅速发展,很快主导了海外市场并且超越了除美国以外的其他竞争对手,而英国的钢铁业则陷入了相对的衰退。美国国会在1890年引入的麦金莱关税(McKinley Tariff)就对英国的马口铁以及钢产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因此,随着欧洲大陆国家开始工业化,其国内的工业生产替代了进口,英国出口的商品在欧洲大陆的市场份额日益下降。到1913年,英国已经基本失去美国市场,当时美国占英国商品出口市场中的份额仅为5%。国际制度的缺失使大英帝国无法约束新兴大国,也难以维系一个开放的国际市场。 五、海外市场的萎缩与创新乏力的英国企业家 在帝国体系内,英国的制度难以将殖民地的臣民吸纳为公民;在世界政治中,英国又缺乏国际制度来约束新兴大国,也难以将其吸纳为战略伙伴。因此,当欧洲与北美的贸易保护以及殖民地相继独立,英国的海外市场逐步萎缩,其发展模式变得难以为继。需求方而的限制严重削弱了英国企业家的市场激励,从而削弱了英国企业家进行技术革新的意愿,同样的市场激励还影响了英国的金融家。 首先,英国企业家不愿意在生产中采用新技术。19世纪末出现了几个引领未来技术潮流的新兴产业:电气工程、化工以及汽车制造,但是英国企业家却没有意愿投资于这些新兴产业,而是停留在传统行业中。 需求增长乏力使英国企业家不愿舍弃现有的机器设备。由于英国工厂现有的生产效率足以供给有限的海外市场需求,英国的企业家无须采用新兴技术来提高企业的绩效。他们依然停留在传统的产业,如工业引擎、橡胶、煤炭、造船、肥皂、纺织品等。相比之下,德国与美国投入了更多的资源到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新兴产业,如化学制品、制药、照明、无线电、电气等。在1907年,这些新兴产业仅占英国制造业就业和产出的10%。在一战爆发前夕,纺织品、钢铁与煤炭制品占据了英国出口总收入的三分之二。然而,这些出口导向型产业的技术却仍停留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的水平,这成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经济最大的弱点。 其次,英国企业家不愿意扩大公司规模和资本密集度。19世纪末,大型企业开始出现。这些企业利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迅速占领国际与国内市场。在南北战争结束后的几十年间,美国经济开始朝大公司和寡头垄断方向发展。到1909年,美国的产业集中度要远远高于英国。德国统一之后,德国企业也迅速扩大了企业规模并加强了市场集中度。相比之下,英国的大企业则非常少见,而小型的家庭企业仍是英国最主要的企业形式。 与企业家类似,而对有限的市场激励,英国的金融家也倾向于将资金投向海外而不是国内。 英国的对外投资从19世纪50年代与60年代开始增长,到1870年至1914年间,每年的净投资额能达到该时期英国年储蓄的30%。巨大的资本输出是英国工业衰退的结果而不是原因。由于英国的海外市场逐渐萎缩,英国的投资者认识到国内工业的资金需求与投资回报率正在减少,而新兴市场的投资回报率则相对较高。在1870年到1913年间,英国海外投资的年均回报率为5.72%,而国内投资的年均回报率是4.60%。在法国和意大利的投资回报率要比英国国内高出50%,在加拿大和美国投资的回报率则要高出60%。因此,理性的金融家选择了投资海外。 如表1所示,在19世纪末,英国的出口市场正遭到侵蚀而海外投资却快速增长。这显示了由于海外市场逐步萎缩,英国企业家和金融家而临的市场激励出现了变化。英国商品贸易的收益减少与海外投资的增加有着紧密的关联。而对逐渐萎缩的海外市场规模,英国企业家不愿投资新兴技术,金融家也不愿为国内制造业提供资金。这样的转变削弱了英国技术变迁的动力,也削弱了英国作为世界政治经济霸权的经济基础。 六、英国技术能力与产业竞争力的下降 由于缺乏制度化的支撑,英国难以维系其庞大的海外市场,致使英国企业家投资和采用新技术的意愿降低,这影响了英国的技术水平和产业竞争力。 1.英国技术能力的衰退 由于国内企业家没有意愿来投资、采用新兴技术,英国在研发方而的投资水平要明显低于德国与美国。在美国,更大的国内市场规模带动了19世纪末快速的工业发展,因为投资新技术的高额成本可以迅速被数量庞大的消费群体分担。相比之下,逐渐缩小的海外市场以及狭小的国内市场使英国不愿承担制造业部门的高额研发费用。与美国的通用、柯达和贝尔以及德国的拜耳公司相比,英国缺乏足够的研究型实验室。表2的统计数据显示,在1876年至1926年间,英国重大发明的数量逐渐减少,德国和美国则显著增加。2.英国产业竞争力的下降 在资本积累以及资金规模方而,美国与德国的企业都远远超过了英国。与此同时,英国不仅在新兴产业落后于美国和德国,其传统优势产业也开始失去竞争力。 在传统产业,美国与德国企业家通过扩大公司规模以及提高资本密集度,迅速抢占了由英国长期主导的海外市场。印度曾经是英国兰开夏生产的纺织品最大的出口市场。在1913年英国生产的7亿码布匹中,有43%都销往印度,占英国布匹贸易总收入的36%。然而,由于新兴大国的崛起使国际竞争加剧,海外市场对英国棉纺织品的需求急剧下滑。在1913年到1937年间,英国棉纺织品以及纱织品的出口总量分别减少了71%和24%。 同时,新兴产业的崛起使英国传统产业更难以在全球市场中继续竞争。1899年,纺织品和服装占据了世界制成品贸易的40%,工程制品仅占不到20%的份额。半个世纪之后,这些产业的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金属制成品与电器产品占据了国际贸易份额的44%,而纺织品与服装的份额则降至20%。海外市场份额的萎缩改变了英国企业家而临的市场激励,进而造成了英国企业家对新兴技术所持的消极态度。这一转变长远地削弱了英国的技术能力和产业竞争力,为英国世界政治经济霸权的终结拉下了帷幕。 七、从英国技术衰落看中国的创新 长久以来,学界对19世纪末英国企业家对新兴技术所持的消极态度有诸多讨论。本文试图展示,要理解19世纪末英国企业家对技术进步所持的消极态度,需要关注英国包容性制度的缺乏所引发的海外市场萎缩。19世纪末英国技术衰落的案例为当前中国的技术政策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与借鉴。 首先,庞大的国内市场是大国抵御海外市场波动的重要根基,为大国参与到全球化时代的经济竞争提供了回旋余地。尽管英国的崛起依赖海外市场,但与国内市场相比,在国际竞争加剧的时期,海外市场显得更为不稳定。此时,庞大国内市场的优势就逐步显现,因为通过开发国内市场可以化解全球市场波动的风险,也可以将庞大的国内市场作为对外经济战略的重要筹码。因此,在而对全球经济不测波动、海外市场争夺压力增大的时候,美国仍可以依靠开发国内市场来推动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 此外,凭借其庞大的国内市场,美国还可以通过操纵国内市场准入,来影响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这样的对外经济战略工具也是大英帝国不具备的。在世界经济危机期间,英国也无法将国内市场作为对外经济战略工具,让美国放弃其保护主义政策。 当前,中国政府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事实上,中国在海外市场开拓的过程中,已遭遇到类似英国所遭遇的问题。近年来,拉美国家对拉美“去工业化”趋势的讨论日益增多。有人认为,随着中国出口拉美国家的工业产品的竞争力不断提高,大量中国产品的涌入是造成拉美工业倒退的原因之一。与此同时,印尼等国也相继出现经济民族主义,排斥中国出口的产品。因此,“一带一路”建设需要与国内市场开发同步进行。在海外市场而临不测波动的时候,庞大的国内市场是国家抗拒海外市场波动的重要根基。 其次,包容性制度为市场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制度支撑,而吸纳新兴群体的能力是包容性制度的重要方面。在帝国体系内,英国的制度难以将殖民地的臣民吸纳为公民,造成殖民地离心力不断增长,大英帝国体系内的市场逐渐坍塌。因此,包容性制度不仅需要建立明晰的产权、良好的法治等,还需要具有吸纳新兴群体的能力。在15世纪和16世纪,葡萄牙对异教徒的迫害导致这些群体大量逃离,随之带走的是财富、经商技能与生意关系。这些新兴群体的离开削弱了国内市场的发展动力,促使国家的经济走上衰退。到了1700年,葡萄牙已经从原来的海上强国变成了欧洲的一个落后国家。相比之下,美国的制度通过持续吸纳新兴群体,激发了市场源源不断的创新能力。许多美国企业之所以能够引领全球科技的前沿,离不开包容性制度的支持。 例如,美国波音公司不仅集结了一流的美国工程师,而且还吸纳了很多优秀的俄罗斯工程师,为其技术创新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因此,中国的创新与创业不能仅仅看到产权,还需要建立包容性制度,不断吸纳新兴群体。 再次,建立包容性的国际制度对海外市场开发也非常重要,而关键在于保持“战略性克制”。本文展示了,大英帝国难以建立包容性的国际制度来维系庞大的海外市场,是促使其在19世纪末陷入衰退的重要原因。当北美与欧洲市场纷纷关闭、殖民地相继独立,而对急剧缩小的海外市场,英国企业家失去了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的动力,英国经济也由此走向衰退。同时,区域一体化的进程也证明了建立包容性国际制度的重要性。二战后,欧洲通过高度的制度化形成了统一的市场,而亚洲的一体化进程则因为缺乏制度保障而显得困难重重。因此,在20世纪90年代,当美国向日本关闭国内市场时,日本企业难以寻找制度化的区域市场作为替代。相比之下,德、法通过制度化的方式有效融合了欧洲市场,使其能够在而对美国的压力时利用欧洲市场化解困境。 当前,中国的企业创新能力增强,逐步走向世界市场。此时,不仅需要发挥中国的经济影响力,还需要让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制度化。事实上,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制度建设正是重要的努力。此外,这样的制度建设还需要对自身进行“战略性克制”。美国建设全球经济秩序与欧洲统一市场的过程都表明,权力被分享让权力更强大,而权力受制度约束也会让权力更持久。中国海外市场的开拓在体现本国利益的同时,还需要为各国发展提供一个包容性的制度平台。在制度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包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需求,还要容纳守成大国的利益诉求。这样,中国的海外市场开发才能更持久,从而为激励中国企业家的创新提供一个长久的海外市场平台。 【本文原刊于《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期,原题:“包容性制度、海外市场与企业家创新——19世纪末英国技术衰落的政治经济”。澎湃新闻经授权重刊,略去注释,并由作者略加改写。】
民国重庆行政区划 312平方公里
=一个奖=
赵晓斌:香港有望成世界级金融中心 赵晓斌 香港大学中国发展国际研究中心 目前中国几个城市都在竞争金融中心。让我们回顾过去的经验,看看金融中心是怎么回事。 金融中心看起来非常稳定,但实际上变化随时随地在发生。先说纽约,全球最大,但从2001年“9·11”开始,或者说在2002年安然事件以后,实际上逐渐让位于伦敦。 从最早的阿姆斯特丹到伦敦,然后又到法兰克福,再回到伦敦。伦敦金融中心的回归之旅,实际上是从1986的改革重新开始。之前东京还曾经想要挑战纽约,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更多的区域型金融中心,都在不断变化。诸如悉尼取代墨尔本,多伦多取代蒙特利尔等等。 是什么力量及因素改变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决定它们的兴衰?在这里,有三个理论学说:第一个是“金融地理学说”;第二个是“法律金融学说”,还有就是“时区学说”。 金融地理说:金融中心地位取决于信息聚集度 金融地理与经济地理有相同与不同的地方。两者均强调经济的总量,经济的发展。经济地理着重三个概念:经济的生产、经济中心及经济的腹地。金融地理有两个重要概念:信息腹地和信息中心。信息腹地与经济腹地有很相似的地方,但又有很多不同的地方。首先,信息腹地是讲一个地方在长期以来受全球的注意,全球的信息和投资集中的地方。当然这个全球的注意点也就是经济的增长点。过去三十年的东南亚,现在的中国可能又来个三十年都会成为长期世界的关注热点和投资中心,形成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大概念。这就是信息腹地。回过头来看,所有的金融中心必定附于金融信息中心中,但信息中心一般都与生产基地、经济中心脱离。比如说,珠江三角洲,一个制造业基地,通过交易成功促成买卖、签合同,其交易地点不一定是在广州,也不一定是在深圳,可能是在香港。 从全球看,伦敦从经济的角度与整个欧洲脱离;纽约和制造业也开始脱离,而香港也不例外。这里我强调,北京也和中国的大经济腹地脱离,但是北京也是我们所指的信息中心。因此全球变化,信息腹地变化,金融中心不可避免地也会变化。信息腹地转移后,与之相关的金融中心肯定会衰落。信息腹地的成长,这肯定是一个周期作用。纽约是这样,东京亦是这样。例如悉尼,一开始是墨尔本以欧洲的关系为主导,但是随着亚洲的兴起和美国主导关系的转变,墨尔本逐渐被悉尼所取代。同理,加拿大的经济联系一开始由欧洲的关系支配,蒙特利尔是最初的经济中心,但随着经济关系逐步转向美国和亚洲,多伦多逐渐生长。按照这个理论,还可预测,温哥华可能会发展起来,因为与亚洲的关系越来越强大,包括洛杉矶,亦有可能继续强大。这是金融中心,北京也是属于这个理论。信息与信息中心,这是用一个理论来说明经济与金融中心发展的关系。当前,中国这个新的信息腹地中,北京和香港。这个决策中心非常重要,因此,北京和香港会成为中国很重要的信息中心。香港很有幸,前三十年,依赖亚洲的信息腹地成长起来,后三十年也能作为中国的信息腹地继续成长。实际成长香港还是很有希望的。上海等一下会讲到。这是第一个理论的应用。 法律金融说:英美法系有利金融发展 第二个理论,是从更深层次的角度解释金融中心的发展,实际上也是资本市场的发展。那就是法律的体系,一些中心为什么发展,一些资本市场为什么发达,有些不发达,最终的根源就在法理层面上。 全世界基本上有两个法体,一个是盎格鲁-美利坚的英美法系,另一个是欧洲大陆法系。欧洲大陆法系由法国开始,实际上德国是学习法国的法律典籍,日本亦是学德国的。现今,亚洲大陆普遍都是采用这个系统。这些系统对我们发展有最根本的影响。 英美法系亦名普通法系,是以原则为本,以过往判例为法则。但是还有一点,当无案例可寻时,也就是说没有法律及规则可比照时,就引经据典,找全世界的案例,以大律师公会为主,政府不能介入,这样人们就会有案可稽,出来的判决会相对公平、合理、服人,因此这个制度是有变通性的。而欧洲的大陆法律系统,采用规则条文法,虽然亦是实事求是,也有案可期,但是规则至上,相对而言僵化死板。当规则与事实有差异的时候,或新生事物发生的时候,就不知所措。最终要找领导解决,“由领导说了算”。因此普通法与大陆法的不同,产生很重要的分野。 还有个很重要的地方,盎格鲁-美利坚系统坚持行业领导监管型管理,而欧洲大陆法系的就是政府领导监管。行业领导管理得出的最根本的理念:保护小投资者。政府领导监管最根本的东西:保护机构。翻天覆地的变化就在这里,我们看香港刚发生的事情:小股东战胜的电讯盈科。大家也知道发生了什么,电讯盈科(PCCW)是李嘉诚次子的公司,前身香港电讯是百年老店。电讯盈科的私有化方案,股东会通过了,小股东不服上诉,然后法院判小股东胜诉,最终令私有化流产收场。最重要的是保护财务市场的运作,因为保护财团很难令市场健康发展。当然英美法系过于灵活变通,肆意发展及创新,最终引发起世纪金融海啸,这亦是有其咎病的地方。但欧洲大陆法的地方,僵化的法制容易产生过于教条的操作,更多的是有利于监管,稳定压倒一切,但不利于创新及发展。我很同意这些法治观点,我找了很多相关资料,通过大量的计算,企业赢利企业监管,得出这个结论。 结果是出现了两种市场。一种体系出现证劵市场主导的金融中心,另外一种体系出现银行主导的金融市场。英美体系是证券市场主导,欧亚是银行主导。然后大家可以看到,实际上现在过去金融体系真的是在英美这个法律体系之下一统天下,十大全球金融中心七个在英美法律体系。 通过对比三十年的资料,可以看到资本市场的走势。英美体系:如纽约、伦敦、香港基本实现资本积累升值;欧洲大陆市场基本保值。我们亚洲的大陆体制,简单说“瞎折腾”多为资本亏损。 时区说:生命周期不可抗拒 第三是时区说:美洲时区、欧洲时区、亚洲时区是什么意思?人类的生命周期及生活作息是不可抗拒的,不可能熬夜工作,由此时区定义着市场的区划。纽约不怕伦敦的竞争,伦敦也不怕香港等亚洲的竞争。经济总量加上我刚刚的金融地理学说。从时区角度看,亚洲经济体系必定会创造很大的金融中心。正如在伦敦的总部,来自亚洲的资本只有1%。而来自美国的都只占27%。说明全世界要做亚洲生意的只有到亚洲来做。前面说的纽伦港,就正是符合时区理论。中国崛起,在这个地区我们会有伟大的金融中心冒出。 现在,竞争“中国金融中心”已进入春秋战国时代。第一种状况是,很快演变成三国演义,三国鼎立之势。北京、上海、香港与深圳,加上广州,但是没有曹操,也难见大唐盛世。如果恶性竞争,没有思考协调发展,就会导致这个结果。就像德国一样,有八个金融中心,没有一个像样的。 首先,北京有条件,能类比东京、法兰克福的银行中心及金融决策控制中心。以银行中心、发行基金、债券、国库券等等为主导市场发展。上海规模类比纽约,影响力类比东京,建立在亚洲的证券交易中心。由于国内法治很难与国际接轨,上海要成为亚洲的金融中心还有漫漫长路。但反观香港、广州、深圳,先天地理条件邻近,加上一国两制的优势及中央政府“先行先试”的政策配合,有望全方位类比伦敦,可以成为亚洲最综合最先进的金融中心,尤其是成为中国最重要资产管理中心。可见中国金融中心的布局是北京决策控制管理银行,上海负责交易运营,香港提供资产管理服务,三地有希望先成为“中国的纽伦港”,但前提是需要不断改革和互相学习及不作恶性竞争。 对话 香港有望成世界级金融中心 但要依靠珠三角的空间优势 南方都市报:在您列举的金融中心的盛衰演变中,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的差异引人注意,在中国我们既有实行英美法系的地方——香港,又有实行大陆法系的上海、北京,您觉得金融中心的法律差异,将导致怎么样的分工状态? 答:从两个法系的差异看,大陆体制下,金融会更多地以银行为中心,间接融资比直接融资重要。虽然直接融资是最先进、最容易、最灵活的,但由于大陆的体制下,小股东不玩了,直接融资就很难。当小股东都把钱放在银行定期,或者国库债券,那就是以银行为中心了。我认为北京将成为中国最大的银行主导的金融中心,其重要性超过上海,集中了大陆法体的一切优点。 上海将成为最大的证券中心,但是,上海的国际性,受到香港的挑战。如果没有香港,上海可能会成为很像样的国际金融中心,就好像东京。 关于香港,我这里要说一句,假如中国真的按改革步伐大步往前走,不断开放自由化,人民币自由兑换,每一个居民都可以自由兑换外汇了,可以自己去决定买全世界的股票,这个时候,将是香港伟大崛起的时候,香港那个时候真的将超越伦敦和纽约,起码平起平坐,甚至要超过,因为中国的因素,超过都不奇怪。 世界级的金融中心要么是香港,要么就没有。因为如果不改革,不开放,那就把香港干掉了,现在不赞成国内企业到香港上市,这不就是封闭吗,越是封闭,上海就越强,但你再厉害,其顶峰将是东京所能达到的高度,不可能达到香港所可能达到的高度。 这里容我再说一句话,企业家上市,如果港币可以自由兑换人民币,如果机会完全开放,你问问他们愿意在上海上市还是在香港上市,一百个有九十个希望在香港上市,在封闭的情况下,看到上海的发展,其实是国内自己保护出来的。公平竞争下,香港和珠三角将成为优胜者,当然不能全靠香港,要依靠珠三角,尽量向适合金融业发展的体制上改,港深共创创业板,这是我最早提出来的,大家都不愿意干,大家都争自己的利益,那就没戏了 南方都市报:张五常教授认为上海比香港拂晓时间早一小时,因此上海占尽优势,在您引述的时区分布说中,这一点是否重要?为什么? 答:张教授说得不对,他没有研究过金融中心,时区是重要,但不等于早一个小时就重要,日本和纽西兰比上海更早,为什么日本成不了国际金融中心?你相差8小时,开始影响作息时间,但相差一两小时是没关系的。 南方都市报:复旦大学的经济学家在此前接受本报采访的时候指出,上海有庞大的腹地,而香港只有珠三角,甚至其与珠三角之间都有制度隔膜,因此上海和长三角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但您提出信息中心和信息腹地可以分离的观点,似可作为对这个挑战的回应。 答:他的这个看法有一定的道理,经济中心上,长三角比珠三角大,但服务中心和金融中心不是依靠经济中心的概念,服务业的钱,是可以随意走动的,如果没有资本项目控制,人民币可以自由兑换,钱是流动性最强的东西,不一定要依附在地理的经济腹地上,更依附于信息腹地、信息中心上。伦敦经济强吗?经济实力不强,远离欧洲经济腹地,是一个孤岛,同理,香港也是一个小半岛。世界本无中心,谁强谁就是中心。 南方都市报:当前CEPA7(《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补充协议签订,香港金融机构获得进入大陆的机会,但考虑到制度差异,是否存在法律适用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如果要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大陆和香港应该采取什么变通措施? 答:当然,前进一步总比原地踏步好。但说实话,服务业和金融业方面的改革还是太保守,现行政策非常排外。例如香港电讯公司只能在大陆发卡,银行只能开分行,人民币业务规定一百万定期业务才能做。应该来点真的,少点限制,中国在银行贷款中外资只占1%,保险业外资只占1%的份额,要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又排外,成得了吗?因此,珠三角抓到一句“先进先试”就很有意思,更多的是在管理体制上,政府管理应该改为行业管理,政府制定了政策不能随意变。 南方都市报:但是,在吸引外资的时候,中国可不排外,甚至还给了很多优惠政策,导致外资享受超国民待遇。 答:在制造业方面,中国的政策偏向外资,对服务业正好相反,这恰恰是最愚蠢的做法,制造业应该对民营企业给予更多支持,而不是偏向老外,服务业和金融企业是要和企业一起成长的,没有中小企业,没有人上市,上不了市怎么发展? 南都:那么从粤港经济一体化的角度看,应如何突破当前一国两制的限制? 答:可以肯定地说:假如这次规划纲要来真的,微观的后台行业金融的扩大非常有机会,香港的金融行业将往深圳、广州靠拢。但是香港金融主要障碍还是监管体制。两种经营模式、行业模式,使香港实际上进不来。所以我一直赞同在边境上建立一些边境特区,实际上当时我就提出在河套地区。突破制度界限。现在香港想进来的进不来,是管制的问题,不是监管的问题。
=悲报=一位女教徒离开了我们 一位来自密歇根州的83岁的老奶奶
民国时期北平、上海行政区划 个人还是比较喜欢这种狭域、适域的行政区划,如今这种广域的并不喜欢。 当时北平面积718k㎡,上海912k㎡,和如今的纽约、东京区部、GreaterLondon、GrandParis算是一个数量级的。
=冷漠=管理BM脸书推特的人是谁? 该不会是Koba吧?感觉管理员智商不超过50 —长期有感
=隔壁悲报=
B站是什么时候限制高级代码弹幕的? RT,想用代码弹幕给视频做一个空降链接,结果发现这个功能被禁用了 原因是什么,什么时候可以恢复啊?
『不得了』
wowowow Wow powwow
下雪 昨晚外面放鞭炮一夜未眠
Fanchwerkhaus 德国传统木构架民居 宣誓主权
=拉票=温布利年度Live 当追兵的推特一日三次疯狂拉票的时候,BM的官推却安静如鸡。#(委屈) 现在优势很小,投票截止时间是北京时间的2月1日早上8点(就是明早)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ssereward.com%2Fsseliveawards%2Fwembley&urlrefer=7075714a00cab7fc6b1b6c1d1d05723a马上结束了,不努力一次怎么行呢?打开页面,看准BABYMETAL,点击【Vote Now】即可。 靴靴~
集表情
利
某楼的备份贴 http://tieba.baidu.com/p/4957734538 这个帖子长期价值还是蛮大的,不过有的发言放在里面实在是煞风景,所以我打算删掉。 不过和这个人不同,以防ta以后编故事污蔑我,我打算给删掉的楼层做个备份。 我不对这个人做主观描述。你们自己看就好了
=宝钢厂的夏洛克=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两天那件不愉快的事情 先祝各位新年快乐。 然后,智商太低的不讨论...比如,那贴的LZ和陈小姐。 提醒一下,这个帖子里涉及到“师姐团”Perfume非常多!我申明本帖对Perfume和正常的粉丝(就是说除了那位心中有淋的之外)绝无任何的恶意与不敬,因为这个话题对Perfume关系很大并且很难回避。如果造成不快Perfume粉丝的不快,我先道歉。 ————————————— 那贴里面有很多师姐饭说BM在视频里面一踩一捧。还是很让我震惊的惹(啊?有吗?我怎么没看见?)但是没看见不代表没发生。我在那贴子里遇见的一个回复我给她的链接是这个 http://tieba.baidu.com/p/4520042393 ,帖子有和她描述吻合的地方,不过不符合的地方更多.....我不是说她的眼神不好,相比那楼里其他过来酸的,这个层主的回复是很认真的。 这也许是心理学里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视夸赞为理所应当,很快就会忘记;恶意的话语就会记恨在心。 怪不得教徒在某些人嘴里就跟天下第一NC粉一样,像这个层主这么乖巧的人都这么说,更何况那些酸黑 对我来说,O吧曾经说过宝钢real red的人我一个都记不住。那几个没事就爱找BM茬的人,我现在就能一个一个全艾特出来 好,讲完这个心理学现象就是为了讲一个B站视频弹幕撕B的事情。 关于那个帖子里“受害者”对我们的控诉,我们在B站视频里一踩一捧,其他团倒是没有,全是师姐团。能够吸引两家大量粉丝看的视频...加上我在B站的阅历,我大概能猜到是哪个视频了。 ——av2472919 (未完)
三年 愿一一常在你我的心里。
山手線路线图 试着描了一下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