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鹰横飞 雄鹰横飞
关注数: 24 粉丝数: 54 发帖数: 2,081 关注贴吧数: 27
【日铁观察】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春节 彝族,尤其凉山彝族多数是不过春节的。 过去不过春节,不等于以后也不过。况且现实社会中彝族也不是不过,农村也有偶尔表示,据我所知叫 Nruo Mu(拼音不好):几家人年三十或二十九聚拢来做顿饭,米菜等各家都要出一点,意思是来年风调雨顺继续丰收;甚至不做饭,简单点,将每家凑出一点豆子(玉米、或者别的)在一起炒后分着吃,意思还是来年风调雨顺继续丰收。 上面是事实;再举个例子。 彝族年岁增长的划分,大家说说自己增长一岁按哪天算。生日就不用说了,老一辈几乎没这个概念。——年龄增长是按春节来划分的,过了春节小孩子们大一岁;老人们大一岁。这点是让我非常奇怪的,彝族不过春节为何年纪增长却按春节来,值得研究的一个命题。 现在《行者音乐汇》准备了新春特别节目,我想这是老鹰们对待文化发展的一种态度。 最后几点拙见: 1、我们对待春节犹如汉族对待圣诞节:汉族人过不过圣诞节,有过有不过,但是圣诞节催生市场兴旺; 2、一味强调不过春节,我觉得是态度有所守旧。假如身边很多汉族朋友,邀请到他家过节,我们估计都不会因为“不过春节”而拒绝吧。 3、过去彝族不过春节:一是因为传统,与汉族接触不多;二也有经济因素,农村经济发展落后。 4、该怎么过:跟着汉族喜庆就行。如同汉族对待火把节,西昌城他们比彝族人还热闹。这不是汉化,而是代表团结,代表我们彝族人开放不排外,因为开放才是一个民族真正强大的标志。 以上言论,是日铁扮演的日铁的观点,与日铁本人无关。 谢谢浏览,更感谢提出不同的意见以研究我们民族发展的方向。
感谢彝人公益及自己的期待[写于获奖后的感谢信] 感谢彝人公益及自己的期待 一、简单介绍 2012年11月24日彝人公益2012年会暨“勤奋奖学金”颁发仪式在中央民族大学中慧楼第一会议室举行,在毕业季我又一次获得彝族人的奖励帮助(上一次是2010年本科毕业期间的未名公益奖),非常高兴也很感激,因为毕业季求职消费确实不小。今年毕业求职必须消费的价格是:一身正装约1200元,包括西装西裤、皮鞋领带、衬衣袜子,外加面试赶时间打的、简历彩打等。更多感谢的话就留在心里在未来人生道路上慢慢偿还。 ……省略隐私一段…… 二、一些想法 1、彝人公益奖助对象设定非常好:彝人公益奖助对象主要考虑女生、大一新生/毕业生。毕业生就不用多说,值得关注但还没有另外两种资助对象更重要,因为毕业生已经有一定的阅历。在重男轻女影响下或者社会上女生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弱势,彝族女生学习、感情、生活更值得关注;大一新生,初来乍到,环境不熟,加上学习环境、方式、竞争与以往截然不同,更需要前人帮助引导!所以我觉得选定这两类人帮助是很好的做法。 2、地域覆盖均衡:这次获奖云南、贵州、凉山都有,地域覆盖南至红河、北至凉山跨度很大,可以很好促进三边彝族的交流! 三、几点期待 1、相信自己 我们不是不优秀,只是起点太低:城里的孩子在做奥数,我们可能在放牛;城里的孩子在学音乐,我们可能在挖洋芋;城里的孩子在学电脑,我们可能在干重活——我们拥有很差的基础教育,今天却能与城里的孩子同台竞技,所以我们可以相信不是我们不优秀,可以相信未来能够发展的很好!再一点,自信来自于与自己的过去比较,等毕业的时候可以感慨地发现:哦,自己几年来确实进步不小,屌丝要逆袭了。 2、前辈是我们的榜样,未来的彝人公益要有我们的身影 这几年来彝族人的公益做得越来越有影响力,凉山妇女儿童发展中心、未名公益、彝人公益、彝族爱心社在业界都很出名。我们的前辈如企业界杨新强、秦正刚,艺术界奥杰阿格等,学术界普驰达岭等老师们为我们做出了模范榜样,等我们成长到40岁左右他们老去的时候,彝族人公益要有我们的身影,既是继承他们的事业,也是我们关注发展自己民族的责任,当然也是表达自己对前人的回馈。 3、不希望看到祖先们辛辛苦苦繁衍的语言和创造的文字在我们身上消失 彝族年讲座上巫达老师说过: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文化的变迁。我们彝族很多文化在全球化(或者直接说汉化)进程里消失,有些可能难以挽回保留,需要让它成为历史,但是语言与文字是我们的根。我们心里都存在着祖先崇拜,祖先可能是身材魁梧、勇猛无比,创造了值得后代子孙感人的事迹,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感觉最平凡不过的语言文字,何尝不是他们的创造,而且是整个民族的创造(不是一个鲜活的祖先所能做到的)。所以保护语言文字,就是崇拜我们的祖先! 4、关注自己的民族 处于学生时代的我们现在想帮助大山里穷苦孩子也无能为力,我们顶多去研究关注自己的民族:比如彝族的分布、大概人口、经济教育、各界名人、区域差异(正面的如“贵州彝族是文献,云南彝族是历史,凉山彝族是活化石”,有点刻薄的如“楚雄诺苏人口少,但最守规矩;丽江诺苏气质好,最讲原则;攀地诺苏假高贵,最没骨气;凉山诺苏最自大自私,也最乱套最没方向”)。如果不是研究民族学的,可只了解个大概,至少不能缺少基本的民族常识。此外关注自己的民族是责任:我们自己都不关注自己谁还会来了解我们(如同公益颁奖上某位前辈所言:彝人公益现在有个前提是彝人),能全面了解到自己的民族就相当相当不错了。途径有:图书馆一般都有些彝族方面的书(上世纪40年代有些调查报告很经典如马长寿《凉山罗彝考察报告》、林耀华《凉山彝家的巨变》,网络如彝族人网、中国彝族网、彝语在线、西南民族大学彝学网、百度彝族吧(如同论坛即时性强)。现在的关注,自然也会成为未来发展帮助自己民族的基础!为民族的未来奋斗吧! 正值毕业,我不停地寻找着工作,最想找到一个既能养活自己又能帮助民族的工作,但实际情况是很难的。我现在也不无私心地说:先发展好自己!但我不减每天了解民族的热情,继续学习着彝族文字阅读着彝文经典。在北京过了七个彝族年,感觉自己也能算上老人一枚;这是最后一次在北京过年了,格外珍惜!祝能来北京读书求学的彝族人越来越多。 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人! Jjix Mu Yy Ti 2012年11月28日
教育人类学视野下的彝族“玛木” 教育人类学视野下的彝族“玛木”《 人民论坛 》( 2011年第33期) 吉木哈学 吴 桃 【摘要】“玛木”作为一种彝族文化教育模式,是教育世人、规范彝族社会行为的经典。作为一种追求真、善、美的行为模式,“玛木”把善与恶、“变化”与“循环”、“平等”与“关爱”作为其哲学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对人生进行构建,提出了个人行为、群体行为及人与人关系应当遵守的基本规范。 【关键词】彝族 玛木 教育人类学 “玛木”的文化寓意 “玛木”具有深厚的彝族文化含义。“玛木”的“玛”有两层意思,第一层为“教”或“教化、感化”的意思,主要表现在平时的生活和交往之中;第二层为“劝”和“导”,主要表现在彝族“玛木”谚语里面。如“不听父言冤走十道弯,不从母言枉走五道拐”。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劝导彝族子女要听从父母的话,如不听从父母的话就可能走许多弯路,在人生路上遇到许多挫折。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玛”有教化和劝导等两层意思。 “玛木”的“木”的表层意思是“做”的意思,引申意义是泛指人的“行为”和“言语”。因此,“玛木”指教化和感化人的行为方式和语言表达方式,劝解和纠正人的不良行为和言词。如:对人丧尽良心,就得不到人心。对人善用品行,待人举止大方。意思是人立足在社会上靠得是有良好的言行举止,言辞和行为要体贴。因此,我们经常所说的“玛木”是教化和教导人的言行举止,规范人行为的言语和行为的教育模式。 “玛木”的人生构建 个人行为要求。“玛木”提出了每个人的人生要求和品行。人的生活就是以年龄来推演的,每个年龄阶段都扮演着一种角色。如果一个人过好每一个阶段,那此人被人们所歌颂、赞扬,成为后人模仿的对象。其实,“玛木”对整个人生史的要求,是一个完美的表述。在彝族文化里,评价一个人的行为举止用“匹义(有礼节)”①这个词来形容,待人说话要谦虚真实,不说大话,行为要得体,这是彝族文化对一个人的基本道德要求。如果一个被世人称颂为道德典范,就被称为“让伙(言行得体,懂礼节的人)”的称号,“让伙”是来评价在平时生活中待人要言语得体、懂礼节、行为大方、能言善道的人。彝人只要提到“让夸(英雄)”②的人,或被称为“让夸”③的人,人人对他都怀有崇敬之心。 群体行为规划。“玛木”对每个群体都做出了行为规范。同时,在不同的职业阶层也做出了相应的行为规范。如兹、摩、毕、格、卓等各职业群体都做了具体的行为规范。如毕摩的总体行为规范和道德价值取向。在彝族社会里,毕摩享有极高的权利和荣誉。同时,社会对他们的社会职责和道德要求也很高。“玛木”经里说:“毕摩不择来约之人。”④不管路途多远,必须按来约人的先后顺序准时去主人家做仪式。在毕摩眼里,不管贫富,权利大小,人人都一律平等。毕摩要有善心,准时到主人家,认真完成仪式。“玛木”对毕摩的行为要求,不断学习,补充知识。 人与人的关系。首先,人与人之间要有互助观念。如“你的头发别人来剪,别人的头发你来剪。”其意思就是自己的事,自己一个人不能完成,需要别人来帮忙,别人的事也需要你来帮助才能完成。强调出自己要勤于帮助别人,别人才能帮助你。如“善待朋友,朋友才来关爱你。”彝人思想体系里,结交朋友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是衡量一个人的品格标准。彝族有句谚语:“我的儿子在社会上表现如何,就看他结交的朋友。”⑤ 其次,子女与父母要各尽义务。子女不能忘记对父母的爱,父母之爱是伟大的,要经常去看望父母,关爱父母是子女应尽的义务。如“爱就爱父母,永远不要忘了父母之爱,与父母在一起时要有关爱之心。”如果父母有了爱心,子孙会繁衍,人心就会得到幸福。彝族有句名言:“父亲欠儿子的债是为儿子娶媳妇盖房子;儿子欠父亲的债是父母终了要安葬,设灵牌。”这是彝族父母与子女之间关系的真实表达。此外,父母要对子女有教育的职责,子女也听从父母教诲。如“父亲行为举止不好,儿子们的行为就不端正;父亲的话如铁钉,母亲的话如墨汁。”⑥父母要善于言传身教,子女要善于领会父母之心,这样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才能和谐相处。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