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圣者🌴 悠悠江面
悟入唯心实相,亲见大乘风光。
关注数: 4 粉丝数: 1,379 发帖数: 10,470 关注贴吧数: 57
自下而上达的渐次修法,这种修法就是正常的一步一阶梯,具体修法 自下而上达的渐次修法, 这种修法就是正常的一步一阶梯,具体修法,一般以观呼吸守窍等为主,其本质都是降伏思虑入静定,这里推荐观呼吸,也就是佛经中的入出息念,丹道中的心息相依,是绝对能够通大小周天转化色身气脉的。但修行一定要断欲,后天之精和先天元精是一体两面的,都很重要,精在才能气足,因为精是在气中的,断欲后再通过观呼吸降伏思虑,使身心不动,身不动才能气入神,心不动才能神入气,心神与气合,色身便逐渐被转化,进而一步一证验,直到功成圆满自然豁开正眼,明悟法身不待修而得,遍满十方世界,于是心无染著,进而脱胎神化,直至与虚空同体,无生超脱。 举上而兼下的顿悟修法, 这种修法要先悟本就无生,悟了真空妙有三界唯心,认知上没了妄惑,明白无修无证,自知只余幻化习气,这时才能安安心心做这保任工夫。说是做工夫,其实也没有工夫可做,因为万象本空,是无丝毫夹杂染著的。这种修法就纯是一空所有,见地上身心世界行住坐卧都本自空寂,没有具体的行法之相,无事则灵知独照,无念合道,因为本来就没有一物可以想念,有事则应物不迷,有念无碍,对这幻化之念与不实的身心世界保持着觉知,认得真切,不被迷惑。这种修法是直超无生的,随缘养性,于万事万物上证验、观照、行持,法身认得真切,色身自然转化,功成纯熟便无生超脱。
曹洞宗禅诗——好文分享 ○前言 一、曹洞宗正偏思想的渊源 二、“正偏五位”的诗禅感悟 三、“功勋五位”的诗禅感悟 四、曹洞宗禅诗的美感特质 _ ○前言 禅宗五家七宗中,南岳下的临济和青原下的曹洞最具特色,影响也最为深远。曹洞宗出自行思的青原系,其开山祖师是洞山良价807~869,后经曹山本寂840~901的发扬光大,曹洞宗风即告形成。洞山传曹山本寂、云居道膺、疏山匡仁、青林师虔、龙牙居遁、九峰普满、乾峰和尚等;其中曹山法脉数传即告中断。使曹洞宗法脉延续的是云居道膺一系。其传承依次为道膺、同安丕、同安志、梁山缘观、大阳警玄、投子义青、芙蓉道楷、丹霞子淳、天童正觉等。历史上素有“临天下,曹一角”之称,说明曹洞宗的势力,其盛不及临济,其衰也不像沩仰与法眼,两宋之后,发展仍绵延不绝。   在五家七宗中,曹洞宗的禅诗最为引人注目。曹洞宗远绍华严理事无碍、石头《参同契》、昙晟《宝镜三昧》,通过独特的禅修和教化实践,建立了“五位”、 “回互”之说,并以诗歌的形式使之广为流传。其正偏五位、君臣五位、功勋五位、五相诗、四宾主等歌诀,集中地表达了曹洞宗的宗风特色。然而,由于曹洞宗禅法理论本身的细致绵密、幽缈艰深,使得表达其宗旨的禅诗具有哑谜天书般的神秘色彩。由于曹洞宗门庭施设极其复杂,致使出现了文献淆乱、阐释抵牾的地方,如大慧宗杲对正偏五位的阐释,《洞上古辙》卷上即驳斥其说,谓偏离五位之旨,最不可信;宋慧洪则认为当时禅学大师已失曹洞正偏五位名目,提倡恢复“兼中至”为“偏中至”等。本章拟从分析曹洞宗哲学的核心理论正偏回互入手,对表达曹洞宗禅悟体验的诗偈文本进行解码,来考察曹洞宗禅诗的阐释体系,以揭示其象征意义和美感特质。
修行本身也是一种执着欲求,但这是必要的。-阿含经故事选(共1 修行本身也是一种执着欲求,但这是必要的。 - 阿含经故事选(共106则,纸本742页) 庄春江 编着 (不同意被抄袭或营利性引用) 034.以欲爱断欲爱   有一次,尊者阿难住在拘睒弥城东南的瞿师罗园,有一位婆罗门来园裡问他说:   「阿难道友!你以什麽目的,要跟在沙门瞿昙的门下修学呢?」   「婆罗门!是为了断欲的缘故。」   「阿难道友!断欲,有方法吗?」   「婆罗门!是有方法的。」   「阿难道友!什麽方法呢?」   「婆罗门!比丘以欲求、精勤、摄心、观照之坚定意志努力修行禅定,并且以修得的禅定力为基础,开发超越常人的神通,可以依此为断欲的方法。」   「阿难道友!照你这样说,岂不是陷入了无止境的循环吗?修学的欲求也是欲,这岂不是想以欲求来断欲爱,这样的说法没道理!」   「婆罗门!让我来问你,请你照实回答。   你认为如何?婆罗门!在来这裡之前,你是不是先有来这裡的欲求?但到了这裡以后,这种欲求就不需要而消失了,不是吗?」   「是的,道友!」   「在来这裡之前,你所激起想来这裡的精勤,到了这裡以后,这种精勤就不需要而消失了,不是吗?」   「是的,道友!」   「在来这裡之前,你起了决定来这裡的心念,到了这裡以后,这种心念就不需要而消失了,不是吗?」   「是的,道友!」   「在来这裡之前,你所做要不要来这裡的观照,到了这裡以后,这种观照就不需要而消失了,不是吗?」   「是的,道友!」   「这道理是完全相同的,婆罗门!一位成就阿罗汉的比丘,他的烦恼已经完全扫除了,清淨圣洁的人生已经确立,应该作的都做了,他卸下了烦恼的重担,达成了自己的目标,全然地摧毁了轮迴而生的束缚,而在最后的正觉中解脱了,此时,他先前想要成就阿罗汉的欲求消失了,先前所激起要成就阿罗汉的精勤消失了,先前决心要成就阿罗汉的心念消失了,先前所做要成就阿罗汉的观照,也消失了。   婆罗门!你说这样会陷入无止境的循环吗?」   「阿难道友!这样的情况当然是有止境的,不是无止境的。   真是太伟大了,阿难道友!从今日起,请为我终生的归依作见证。」       ※        ※        ※
仙家本是教人养神,因人迷溺于欲,不能一刀两段,故设为长生之说 仙家本是教人养神,因人迷溺于欲,不能一刀两段,故设为长生之说,诱人修炼,世人贪著长生,方肯放下嗜欲,一心炼精炁,此是内有所缘,而轻外也,及修炼到三宫升降时,其身中快乐不可言,便大生贪著,一切都轻,此心有所缘系,渐得宁静,元神渐显,此是婴儿见象,由是进入虚空,心无染著,万虑俱融,元神显见,去来自在,形骸不能碍他,此是超脱,其实只是借炼精炼炁以系此心,养得元神灵妙耳,所谓用铅不用铅,还向铅中作,及或用铅不用铅还是错,非是元神之外,精炁别结成一婴儿也。 性命只是一件,人之所以死者,形神离也,既死则六根具而不能用者,无神以宰之也,是知神乃形之主,神离则气散,命岂在性外哉。若作两件双修,而分先后,殊未稳当,何也,修性则命在其中。虚静天师曰:神返身中气自回之诗是也,未有外虚静而能交媾成丹者,况先炼精成炁,后修定超脱,途径纡曲,反难究竟,若能证得法身,何患色身不妙,盖三关自有为入无为者,渐法也,修上一关,兼下二关者,顿法也,今只须径做炼神还虚功夫,直到虚极静笃处,精自化炁,炁自化神,把柄在手,命由我造,炼神还虚一关,最简易、最直捷,入道者宜细思之。 ——《仙学真诠》
听说新空间1025实验室研究主题在于新空间这三个字。是因为实 听说新空间1025实验室研究主题在于新空间这三个字。 是因为实验时功能人改变天眼屏幕里的世界就能够改变现实所以觉得是四维时空作用于三维世界吗? 但是,就我所知,禅修者施展神变是由禅相,而禅相本质是由心想而生,最初也是由白光而来,训练天眼屏幕开启一开始也是白光出现,那么所谓的天眼屏幕的世界有没有可能也是心想的呢? 要知道,道家施展雷法也是静中神光具现各种场景,心想施展! 而且,如果说成年人难以开启天眼屏幕是因为松果体钙化,那修行的僧道经过训练后开启的成功率很高又怎么说呢?难道修行的人就没有钙化?我认为不是。我觉得这可能是由心灵神志决定的,小孩子和修行人比较纯真所以容易开启,而社会成年人心机深沉复杂所以难开启。 - 再一个,据我所知,目前的各种功能人,低级的只能用耳朵和手之类的识字,高级的也只是意念移动一些小物体,还很艰难。极个别优秀的功能人能无视距离瞬移小物品、让煮熟的花生鸡蛋回到生时、能拍下不同时空的相片,但这些距离道书佛经中记载的神通道法差距还是太大了吧?!连很多史书上的记载都比不上啊。 如果有很多不信的人在场,受到意识干扰还容易不灵,这属实不太行啊!!!
关于上座部『有分』与唯识『第八识』之间的关系以及由此而生的『 关于上座部『有分』与唯识『第八识』之间的关系以及由此而生的『禅修的陷阱』的一系列疑惑。 —— 南传上座部中说,禅修者在近行定的时候,由于诸禅支尚未变得完全强有力,心有时会落入“有分”。落入有分的体验就是能所双泯,好像所有一切在刹那间都停止了,所缘没有了,连时间、空间的概念也没有。他们说这是禅修的陷阱。 - 而在大乘唯识学中,则认为所谓的『有分』就是指第八识。比如 《成唯识论》云:上座部经、分别论者,俱密说此名有分识。有谓三有,分是因义,唯此恒遍,为三有因。化地部说此名穷生死蕴。……略……已极成故。唯此识名穷生死蕴。 《成唯识论述记》:此小乘名穷生死蕴、有分识等。与异熟识分位相似。 - 而南传上座部也承认,『有分』是一种心,属于果报心,它是生命相续流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南传玛欣德尊者还说:有分心,你也可以称它为本来面目。 而且,在尊者的答疑中,出现过一个问题,那个问题中透露出一个消息,那就是: 在泰国、缅甸,虽然基本都把落入有分当成禅修的陷阱。但还是有些禅法,则把落入有分称为入灭,并刻意去延长它。 对此,尊者的回答是:不要去对比。 —— 有分真的就是第八识吗? 落入有分真的是禅修的陷阱吗? 如果不是陷阱,那落入有分对于修行又大概会起到些什么作用呢?
次第二能变,是识名末那。 依彼转缘彼,思量为性相。 次第二能变,是识名末那。 依彼转缘彼,思量为性相。 四烦恼常俱,谓我痴我见, 并我慢我爱,及余触等俱。 有覆无记摄,随所生所系, 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无有。 【今译】其次是第二能变识,此识名末那识。 此识依赖第八识而生起,并以第八识为认取对象, 思量为其本性和现行活动的作用。 此识始终与四种烦恼共存, 即我痴与我见,还有我慢与我爱; 还始终与触等其余的心所共存。 此识属于有覆无记性, 随第八识所生地而生起并被系缚在该地, 只是在阿罗汉位、灭尽定与出世道中才不存在。 【评析】此处颂文论述第七识的名称和主要性质。一、名称。第七识也称末那识,其特点是能永恒地存在并进行审察思量。“末那”的意思是“污染意”,即凡夫的第七识永远有根本烦恼和随烦恼相伴随,所以永远是污染性的;而第七识也称为“意”,其与第六意识的区别在于:第七识的作用就是意,第六意识则是就其所依托的主体(即第七意)来定义该识,就象眼识等前五识也是从各自依托的眼根等五根来建立名称一样。此外,将第七识标上意的名称,也是为了区别第八识的心的名称和前六识的识的名称,因为从积集种子称为心来看,第七识没有积集作用;从识别事物称为识来看,第七识不如前六识。 二、依托对象。第七识以第八识中的种子以及现行的第八识二者为依托对象,即第七识以第八识中自己的种子为因缘依,以现行的第八识为俱有依。 三、认识对象。第七识的认识对象就是此识所依托的第八识。在未证佛果时,第七识只认取第八识的见分,始终将其执着为内在的自我;证佛果后,也认取真如以及其它一切事物。 四、本性和现行活动作用。第七识是以思量作为其本性,也是以思量作为其现行活动的作用。如上所说,第七识又称为末那识,末那意谓审察思量。在未证佛果时,该识始终在审察思量所执着的“我”的性状;在证佛果后,该识也始终地审察思量“无我”的性状。 五、相应心所。与污染的第七识相应的,有我痴、我见、我慢、我爱四种根本烦恼,此外还有五遍行心所、八种大随烦恼(昏沉、掉举、不信、懈怠、放逸、忘念、散乱、不正知)以及别境心所中的慧心所。所以共有十八种心所与第七识相应。在受心所中,第七识与第八识一样,也只与舍受共存。 六、伦理性质。第七识属有覆无记性,因为与这第七识相应的四种根本烦恼,是污染性的,能障碍圣道、隐蔽自心,所以称为有覆;这四种烦恼不是善也不是不善,所以称为无记。但证佛果后,这第七识也只是善性的。 七、三界系属性。“系属”是指将众生束缚于三界生死中,不得自由。第七识总是追随第八识,当第八识在一世生命终结后,由于业力的成熟而生往三界九地中的某界某地时,第七识就追随第八识而生往该界该地。只有在证得佛果后,第七识才能消除这种系属性。 八、所断位。第七识污染性的断除是在阿罗汉、灭尽定和出世道中。此处的阿罗汉包括三乘无学果位。在无学位中,污染第七识的种子和现行都永远断灭。在有学位中,入灭尽定以及出世道的无漏观时,污染第七识的种子和现行都暂时被制伏而消失。但再从灭尽定、出世道的无漏观出来后,这污染的第七识又会现行生起,以至只要还未入寂灭,它会永远延续下去;直到金刚喻定显现在前时,顿时断除此类种子,成为阿罗汉。在阿罗汉、灭尽定、出世道中,污染的第七识不存在了,但有清净的第七识存在,现行生起。
若唯有识,云何世间及诸圣教说有我法?《颂》曰:由假说我法,有 若唯有识,云何世间及诸圣教说有我法? 《颂》曰: 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 彼依识所变,此能变唯三: 谓异熟思量,及了别境识。 【今译】〔问:“如果按唯识学所说的只有识存在,那么为什么世人以及各种佛教典籍都说有自我有各种事物?”〕 依据虚假的认识或假设, 〔世人与佛典〕说有“我”与“法”存在, 由此便有与之相应的种种现象产生。 这些与“我”、“法”相应的现象都是由识所变现, 那能变现现象的识只有三类: 即异熟识、思量识,以及了别境识。 【评析】此处颂文论述我执和法执的根源。唯识学认为,世人所说的自我和各种事物,实际上都属虚假认识;佛典中关于“我”、“法”的种种相应概念,也只是出于假设;上述各种现象都是由识变现。所以,真实存在的是诸识(包括心所)。(此说是据世俗谛,真胜义谛、即最高胜义谛本无可言说,故不可定说有识存在或无识存在。参见《成唯识论直解》。)识能变现相分和见分、或似我似法,众生将由识变现的相分见分、似我似法执着为心外真实的存在,这就形成了我执和法执。众生正是由于此二执而流转生死、轮回不已。众生要证解脱出轮回,须彻底破除我执和法执。而要破我执和法执,还须对能变现诸法的识有透彻的了解。能变识共有三类,即异熟识、思量识,以及了别境识,分别对应唯识学所说的第八识、第七识和前六识。以下是对三类识的论述。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