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圣者🌴
悠悠江面
悟入唯心实相,亲见大乘风光。
关注数: 4
粉丝数: 1,379
发帖数: 10,470
关注贴吧数: 57
观心亲历 吾自闻思悟道以来,常以所悟之理,起观照之力,观一切相空。 盖个人因缘,于此最省力最相应故。既已观空,便心无染,行住坐卧自得自在。 然,行之既久,功力渐深,便稍觉此法不如闭目观心。何以故?外境、身、心,虽俱是虚妄幻化,了不可得,但以外境最粗,色身稍细,而心念最微细故! 古德云:“念起即觉,觉之即无,修行妙门,唯在于此。”真可信也!正所谓“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故观心确是最直截省要者! 吾人观心,先觉知心念,继而止念无念,唯空寂灵知,当此之时,无有俗情之烦恼,也无尘事之幻惑,既非木石之无知,也非凡夫之有知,无依无染,自有真趣,长久安住此中,情识自见脱落。 日久功深,觉知如日中天,便亲证楞严大定、如幻三昧,照见一切世相虚幻,又似一轮圆镜,万象咸在镜中,无论行住坐卧、醒时睡时、有念无念,悉皆无碍。
自下而上达的渐次修法,这种修法就是正常的一步一阶梯,具体修法 自下而上达的渐次修法, 这种修法就是正常的一步一阶梯,具体修法,一般以观呼吸守窍等为主,其本质都是降伏思虑入静定,这里推荐观呼吸,也就是佛经中的入出息念,丹道中的心息相依,是绝对能够通大小周天转化色身气脉的。但修行一定要断欲,后天之精和先天元精是一体两面的,都很重要,精在才能气足,因为精是在气中的,断欲后再通过观呼吸降伏思虑,使身心不动,身不动才能气入神,心不动才能神入气,心神与气合,色身便逐渐被转化,进而一步一证验,直到功成圆满自然豁开正眼,明悟法身不待修而得,遍满十方世界,于是心无染著,进而脱胎神化,直至与虚空同体,无生超脱。 举上而兼下的顿悟修法, 这种修法要先悟本就无生,悟了真空妙有三界唯心,认知上没了妄惑,明白无修无证,自知只余幻化习气,这时才能安安心心做这保任工夫。说是做工夫,其实也没有工夫可做,因为万象本空,是无丝毫夹杂染著的。这种修法就纯是一空所有,见地上身心世界行住坐卧都本自空寂,没有具体的行法之相,无事则灵知独照,无念合道,因为本来就没有一物可以想念,有事则应物不迷,有念无碍,对这幻化之念与不实的身心世界保持着觉知,认得真切,不被迷惑。这种修法是直超无生的,随缘养性,于万事万物上证验、观照、行持,法身认得真切,色身自然转化,功成纯熟便无生超脱。
不敢承当,本质上是一种信不及的表现,而信不及则是因为对于该事 不敢承当,本质上是一种信不及的表现,而信不及则是因为对于该事物的认知不够深刻,止于表面。 所以一地有一地的认知,初地菩萨不知二地菩萨境界。 知与行是一不是二,观其见地深度可知其人身语意转变程度,观其身语意转变程度可知其人见地深度。 法身无相,会说的人很多,但多问几句勘验一番,还能对答如流的很少,这就是因为认知不够深刻。
曹洞宗禅诗——好文分享 ○前言 一、曹洞宗正偏思想的渊源 二、“正偏五位”的诗禅感悟 三、“功勋五位”的诗禅感悟 四、曹洞宗禅诗的美感特质 _ ○前言 禅宗五家七宗中,南岳下的临济和青原下的曹洞最具特色,影响也最为深远。曹洞宗出自行思的青原系,其开山祖师是洞山良价807~869,后经曹山本寂840~901的发扬光大,曹洞宗风即告形成。洞山传曹山本寂、云居道膺、疏山匡仁、青林师虔、龙牙居遁、九峰普满、乾峰和尚等;其中曹山法脉数传即告中断。使曹洞宗法脉延续的是云居道膺一系。其传承依次为道膺、同安丕、同安志、梁山缘观、大阳警玄、投子义青、芙蓉道楷、丹霞子淳、天童正觉等。历史上素有“临天下,曹一角”之称,说明曹洞宗的势力,其盛不及临济,其衰也不像沩仰与法眼,两宋之后,发展仍绵延不绝。 在五家七宗中,曹洞宗的禅诗最为引人注目。曹洞宗远绍华严理事无碍、石头《参同契》、昙晟《宝镜三昧》,通过独特的禅修和教化实践,建立了“五位”、 “回互”之说,并以诗歌的形式使之广为流传。其正偏五位、君臣五位、功勋五位、五相诗、四宾主等歌诀,集中地表达了曹洞宗的宗风特色。然而,由于曹洞宗禅法理论本身的细致绵密、幽缈艰深,使得表达其宗旨的禅诗具有哑谜天书般的神秘色彩。由于曹洞宗门庭施设极其复杂,致使出现了文献淆乱、阐释抵牾的地方,如大慧宗杲对正偏五位的阐释,《洞上古辙》卷上即驳斥其说,谓偏离五位之旨,最不可信;宋慧洪则认为当时禅学大师已失曹洞正偏五位名目,提倡恢复“兼中至”为“偏中至”等。本章拟从分析曹洞宗哲学的核心理论正偏回互入手,对表达曹洞宗禅悟体验的诗偈文本进行解码,来考察曹洞宗禅诗的阐释体系,以揭示其象征意义和美感特质。
接纳负面:大自然没有坏天气 一切阳性的正面的事物,固然是好的;但一切阴性的负面的事物,其实也是好的。真正不好的,是你觉得「阴性的负面的事物」是不好的 这种看法、认知。 好与坏,取决于看待的角度,觉得有不好,是一种认知的不足, 所以我说是不好的。但要明白,无论认知足还是不足,其实也都是好的。 那我为什么还要说「这种不足的认知是不好的」呢?这就是语言的局限性了, 能听懂的自然默契,一念之间,转烦恼为菩提,易如反掌。
学禅先学口头禅,语转自然身意转! 一般修行人都说,别学口 头禅,要行心头道。 但作为过来人,我对此的 看法相反。 我的建议是: 学禅先学口头禅,语转自 然身意转!
修行要脚踏实地 很少来贴吧了,这个吧更是一两年没来了,我敢说时至今日这吧依旧找不出一个能实实在在用功的。 一般的开悟只是大方向上见与佛齐,你要以这个见地来时时刻刻修正自己,这样才能慢慢的成就,整个吧能找出持续保任不间断哪怕一个月或者一个星期乃至一天的吗? 而且一定要一门深入,专精,这样才能突破瓶颈跳出凡笼。你今天这里琢磨下,明天那里逛荡下,能有什么了期啊? 学佛就好好学佛,选择了禅宗走参禅保任就别再搞什么南传的修止修观,虽然都是止观但是不一样的,因缘在哪与什么相应,就使劲在那上面钻,一个方面突破了其他方面也就跟着突破了,一条路走通了其他路也就跟着通了。这不仅是修行,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都是,道理是共通的。(而且禅宗是很希有的,是可以一路走到头的,不用像四禅那些修到一半要转修观,走禅宗的路子绝对没错的!) 你不一门深入,不脚踏实地努力精进,学一辈子也都只是在门外转的,见不到真正的风光的。就像有些人打游戏打了很多年还是个青铜一样,哎,这都是各人业缘了。 话就说到这了,说给有缘人也说给我自己,有缘看到的自己好好想想吧!
梦境由梦主人创造,受梦主人支配,所以说:天上地下,唯我独尊。 梦境由梦主人创造,受梦主人支配,所以说:天上地下,唯我独尊。
眼之所见,总归由心生。耳之所闻,无非是幻缘。身心乃至世界,毕 眼之所见,总归由心生。 耳之所闻,无非是幻缘。 身心乃至世界,毕竟只是一心。触境逢缘,各自究心。若妄见尽时,都无所有。
得道成佛没啥困难奇特的,只要有个同样得道成佛的人,跟你说一句 得道成佛没啥困难奇特的, 只要有个同样得道成佛的人,跟你说一句他的三观,三界唯心。 然后你相信了,就完事了, 你也就得道成佛了。 这种由内而外的改变,不要求殊胜而殊胜自至。
《菜根谭》札记-14|脱俗成名,减欲入圣——脱俗成名,减欲入 《菜根谭》札记-14|脱俗成名,减欲入圣 —— 脱俗成名,减欲入圣 做人无甚高远事业, 摆脱得俗情,便入名流; 为学无甚增益功夫, 减除得物累,便超圣境。
我这个人,眼中的价值观和大多数人是不一样的,甚至完全相反的, 我这个人,眼中的价值观和大多数人是不一样的,甚至完全相反的,所以我是孤零零的,因为难被人理解。 对于我来说,有些东西,真的比生命还重要!什么概念呢?就是我固然怕死,但我更怕仙真圣贤们的学问无法传承下去、无人理解。 对于我来说,一生最好的归宿是孤独。如果要找个伴侣,我可以不在乎对方的男女贫富美丑乃至残疾与否,但唯独有一点,那就是一定要志趣相投,并对此有很深入的见解才行。 我也一直在等待一个这样的人,只要满足这一点,如果对方是女的,哪怕她又穷又丑还有残疾,我都能接受她。如果对方是男的,我就与他结为云朋霞友,甚至眼中只有彼此,一辈子不结婚,乃至生死相交,都可以。因为在我的眼中,只有这一点才是重中之重,其他的方面都可以是瑕不掩瑜的细枝末节。
你都不了解我是个什么样的人,都不懂得欣赏我的特别,就在那里说 你都不了解我是个什么样的人,都不懂得欣赏我的特别,就在那里说喜欢我,你的喜欢真廉价!
名利这张网,谁人能挣脱?凡人俗人,不识幻缘。贪嗔痴俱全,莫论 名利这张网,谁人能挣脱? 凡人俗人,不识幻缘。贪嗔痴俱全,莫论道与仙!
如果你的无我慧坚固,那你就不会烦恼痛苦。如果你的无所有慧坚固 如果你的无我慧坚固,那你就不会烦恼痛苦。如果你的无所有慧坚固,那你就不会有任何疑惑。
融入什么,就成为什么。出离,则解脱。 融入什么,就成为什么。出离,则解脱。
把觉知者从念头流中抽离出来,保持,便可以得到解脱。有念头时, 把觉知者从念头流中抽离出来,保持,便可以得到解脱。 有念头时,念念觉知而不住不迷。 无念头时,纯然觉知而独观独照。
除非能用以最胜定石磨利的智剑,砍断具有不断毁灭性的有轮(指缘 除非能用以最胜定石磨利的智剑,砍断具有不断毁灭性的有轮(指缘起轮),否则无人能解脱轮回之怖畏,虽于梦间亦不能。
诸法如梦,诸圣同说。故妄念本寂,尘境本空。空寂之心,灵知不昧 诸法如梦,诸圣同说。故妄念本寂,尘境本空。空寂之心,灵知不昧。即此空寂之知,是汝真性。任迷任悟,心本自知,不藉缘生,不因境起。知之一字,众妙之门。 - 一念不生时又了了分明,非如木石。此时切须识取,然后绵密保任。 念起即觉,念念不住。
修行本身也是一种执着欲求,但这是必要的。-阿含经故事选(共1 修行本身也是一种执着欲求,但这是必要的。 - 阿含经故事选(共106则,纸本742页) 庄春江 编着 (不同意被抄袭或营利性引用) 034.以欲爱断欲爱 有一次,尊者阿难住在拘睒弥城东南的瞿师罗园,有一位婆罗门来园裡问他说: 「阿难道友!你以什麽目的,要跟在沙门瞿昙的门下修学呢?」 「婆罗门!是为了断欲的缘故。」 「阿难道友!断欲,有方法吗?」 「婆罗门!是有方法的。」 「阿难道友!什麽方法呢?」 「婆罗门!比丘以欲求、精勤、摄心、观照之坚定意志努力修行禅定,并且以修得的禅定力为基础,开发超越常人的神通,可以依此为断欲的方法。」 「阿难道友!照你这样说,岂不是陷入了无止境的循环吗?修学的欲求也是欲,这岂不是想以欲求来断欲爱,这样的说法没道理!」 「婆罗门!让我来问你,请你照实回答。 你认为如何?婆罗门!在来这裡之前,你是不是先有来这裡的欲求?但到了这裡以后,这种欲求就不需要而消失了,不是吗?」 「是的,道友!」 「在来这裡之前,你所激起想来这裡的精勤,到了这裡以后,这种精勤就不需要而消失了,不是吗?」 「是的,道友!」 「在来这裡之前,你起了决定来这裡的心念,到了这裡以后,这种心念就不需要而消失了,不是吗?」 「是的,道友!」 「在来这裡之前,你所做要不要来这裡的观照,到了这裡以后,这种观照就不需要而消失了,不是吗?」 「是的,道友!」 「这道理是完全相同的,婆罗门!一位成就阿罗汉的比丘,他的烦恼已经完全扫除了,清淨圣洁的人生已经确立,应该作的都做了,他卸下了烦恼的重担,达成了自己的目标,全然地摧毁了轮迴而生的束缚,而在最后的正觉中解脱了,此时,他先前想要成就阿罗汉的欲求消失了,先前所激起要成就阿罗汉的精勤消失了,先前决心要成就阿罗汉的心念消失了,先前所做要成就阿罗汉的观照,也消失了。 婆罗门!你说这样会陷入无止境的循环吗?」 「阿难道友!这样的情况当然是有止境的,不是无止境的。 真是太伟大了,阿难道友!从今日起,请为我终生的归依作见证。」 ※ ※ ※
禅修者,禅修时只管制心一处便是,把心系在一处。以观呼吸为例, 禅修者,禅修时只管制心一处便是,把心系在一处。 以观呼吸为例,把心系在呼吸上,就像把牛系在一个桩子上。一开始的时候,它会试着挣脱,到后面就不再挣扎了。就这样一步步调伏心。 又像水自然澄清一样,心系在一个地方,就像一杯浑浊的水放在一个地方不再去摇晃,慢慢的自然就澄清了。
我曾经发过对第八识、第七识、前六识、二障二空二果 等等的唯识 我曾经发过对第八识、第七识、前六识、二障二空二果 等等的唯识讲解,但都被贴吧系统删了。非但我如此,据我了解,好多善知识的讲解、乃至一些教授的相关著作等,也都被下了,这是只准宗教人士在宗教场合讲吗?
有贤友遇到过天人突然来访吗?都是怎么处理的?-今天中午过一些 有贤友遇到过天人突然来访吗?都是怎么处理的? - 今天中午过一些,我禅修过一会,有一位浑身发光的天人来到我的住处。 他没有提前通知我,也没有敲门之类的,就直接瞬身穿进门来了。 我刚想起身,他就发威,浑身光芒大涨,照亮了我的整个房间,把我压制在原地动弹不得,然后光芒一收的同时瞬间进入我的住处深处,我马上摄心挣脱压制,刚想起身,他又发威压制住我,这次我直接制心一处观想一物入我所能达到的最深的清净,然后以极清净的定心破开压制后向他攻去,他就一直躲,然后从我住处左边的墙出去了,我追上去连着转了好几个弯后追丢了。 - 以前也在梦中之类的遇到过一些天人,往往都是请教一些问题之类的。 这是第一次在现实中遇到,他怎么如此无礼啊?
世间的俗人,总是以各种各样的理由抨击修行,什么不事生产啊无益 世间的俗人,总是以各种各样的理由抨击修行,什么不事生产啊无益于世啊,等等的,各种各种的理由都有。 然而,心眼明净的人一眼就能看出,这些俗人不管嘴上说的多么高大上多么真善美,他们的内心始终是被贪嗔痴所覆盖着的。 世人都有一套自己的大道理,但未必都是正确的,但世人都以为自己是正确的。
我由原来的【梦无生】,改名【清凉圣者】了。梦无生这个名字是在 我由原来的【梦无生】,改名【清凉圣者】了。 梦无生这个名字是在主学禅宗时取的,意即人生如梦但是梦实无生。 那么,现在为什么会想改名呢?因为我发现,梦无生这个名字虽然不错,但确实已经完全不足以承受我的功德了。如果不改一个能够承受的住的名字,会让我有一种言行不一的感觉,会让我在使用这个账号的时候很不自在。 - 另外,由于我觉察到我的内心犹有结缚、热恼、秽垢,这也让我感受难受,所以我决定再专修一段时间。
修行只有一味,那就是解脱味。修是以修为悟,以定生慧。悟是以悟 修行只有一味,那就是解脱味。 修是以修为悟,以定生慧。 悟是以悟为修,以慧摄定。
昨晚在禅修中发现的一些事-世间的俗人推崇双盘不是没有原因的。 昨晚在禅修中发现的一些事 - 世间的俗人推崇双盘不是没有原因的。 一个人的心越清净,身体也就越柔软。而一个人的心清净与否,对于一般人来说往往不是一下就能看出来的,但身体柔软与否,能否双盘,却是一下就能看出来的。 虽说能双盘的未必就能入定,但入定的必定能够双盘。 我的亲身体验,我修行止禅的时候,能够很轻松的完成双盘,并且保持很久也不会有任何不适。 但如果我双盘的时候放弃止禅的修习,保持着双盘时看书看手机等,马上就会感觉腿脚生硬,过一会还会发麻发痛等。 - 手印确实有其必要性,因为,随着心的清净,觉知力的变强,逐渐的感受到身体的细微变化、乃至全身的脉搏跳动、血液循环等,这时如果不束缚双手,双手会很不自在。 - 突然想到网络头像和临终转世投生趣向的问题,所以决定暂时改一下头像。
今天开始,这里就是我的新道场了。这里的气象不错,如果放在多年 今天开始,这里就是我的新道场了。 这里的气象不错,如果放在多年前,贴吧还火的时候,这里是有望发展成一个很多修行人的交流地的。 可惜,今时今日的贴吧,大势如此,这里也就很难发展起来了。
万事都是有预兆的,只是能不能事先发现的问题,从来就不存在毫无 万事都是有预兆的,只是能不能事先发现的问题,从来就不存在毫无预兆的事情。
修行要海阔天空,不要固守于一教一宗一派。世界观可以不同,方法 修行要海阔天空,不要固守于一教一宗一派。世界观可以不同,方法论可以不同,但最终的验证必然是共通的,因为,修行,只是这颗心罢了。 心外求法,即是外道。这才是修行人应有的格局。
以前的人,是苦于没有修行方法。现在的人,则是修行方法太多了。 以前的人,是苦于没有修行方法。现在的人,则是修行方法太多了。 其实,能够流传的修行方法,基本都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只不过有的见效快但是上限低。有的见效慢但是上限高。 越是在身体上造作的,见效越快,但上限也就越低,有的可能修几天身体就有明显提升。 越是在心地上用功的,见效越慢,但上限也就越高,有的可能修几月淋一场雨依旧生病。
禅定是个技术活,也是熟能生巧的。修习禅定,一步步调伏心意。 禅定是个技术活,也是熟能生巧的。修习禅定,一步步调伏心意。
修行要做减法,不是得到什么,而是失去所有。 修行要做减法,不是得到什么,而是失去所有。
燕雀之志,尝思爪下之食,肠不盈于百粒,声不远于五畦,翱翔藩篱 燕雀之志,尝思爪下之食,肠不盈于百粒,声不远于五畦,翱翔藩篱之下,其气量亦自足矣。 鸾凤之志,一举千里,非梧桐而不栖,非竹实而不食,鸣于朝阳,天下称其庆,志度气象,固自有殊也。 是知有冲天之异者,必不肯栖托桑榆,有方外之材者,必不肯贪求名利,志之所向取舍,以此观之,志趣远近,气量深浅,自可见矣。 ——《月波洞中记》卷上·仙济原文
看到年老的病人,腐朽的老树,触景生情,挺感慨的。回想一下平日 看到年老的病人,腐朽的老树,触景生情,挺感慨的。 回想一下平日的言行、所学所思,感觉都没有什么意义。 毕竟抵不过生死。
近现代一些关于冥想研究成果的节选【前额叶皮层】,属于控制和注 近现代一些关于冥想研究成果的节选 【前额叶皮层】,属于控制和注意中心,"控制"是主要职责,把你的注意力转移到某个目标上,并进行详细、理性的思考。 【边缘系统】,位于脑干的顶部,包括海马、下丘脑、杏仁核等部分,负责情绪和记忆的产生。人类的快乐、悲伤、愤怒、惊讶、恐惧和厌恶等基本情绪,均来自于边缘系统。 - 研究显示,前额叶皮层对边缘系统具有调节或控制作用。前额叶皮层可以抑制冲动的爆发。这可能是因为这两个系统并不是彼此孤立的,它们有着细微的联系,使得它们的功能相互整合。所以,人类的最终行为,受到了边缘结构和前额叶皮层的共同调节。
学道人,一天二十四小时只管提起觉知便是,念起即知,看他如何生 学道人,一天二十四小时只管提起觉知便是,念起即知,看他如何生,又看他如何灭,但不随他便是。 刚开始可能会晚上睡不着。行持日久,觉知如日中天。这时,白天看一切犹如梦幻,知身非我,晚上睡觉清清楚楚的见到梦境如何生起又如何灭去,梦中不迷。 觉知纯熟,便得出离。
觉知观照,纯熟后就能无苦无乐。 觉知观照,纯熟后就能无苦无乐。
闲记今早去证果寺,出门就下雨,越走雨越大,走了两三个小时达到 闲记 今早去证果寺,出门就下雨,越走雨越大,走了两三个小时达到目的地时雨又停了。 这里旁边还挨着一个清风道观,有住着几个老年人,和一些时不时来进行“请神”之类活动的外人,比如今天我就看到有一家人开着车子来上香火钱纸和一些咒语之类的仪式,然后问关于赌的问题。看他们车子里准备的钱纸,恐怕是准备去十几家寺庙道观的。不过听旁边的一个老年人说,这家人好像不太会请。 其实我觉得挺好笑的,一切正神不附人身,会不会又有多大区别呢? 另外,我和阿婆说了下,太累了今晚可不可以住这里,她给我选了间屋子。 另外,证果寺也没几个人,有个披僧袍的,但恐怕也是戒行有缺,我今天看到他上淘宝选衣物,还有个女的陪着他。不过有几十个念佛的世间人,他们是开车来修几个小时之类的然后开车回去。 和这些人说高深的道理没有人能听懂,深感大道无传,世人愚昧。而且,我是外地人,不太听得懂他们的方言,这是个大问题。 明天打算去宝林寺或法华禅寺等地看看。
修行一定要念兹在兹,不可须臾离。一定要有『造次必于是,颠沛必 修行一定要念兹在兹,不可须臾离。一定要有『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的决心。只有这样才容易见验。
浊世多谄曲,虚伪无诚信 浊世多谄曲,虚伪无诚信
学道人须识主宾。以动静言之,静中极静主中主,静中散乱主中宾, 学道人须识主宾。以动静言之,静中极静主中主,静中散乱主中宾,动中守定宾中主,动中又动宾中宾。
长养圣胎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mp.weixin.qq.com%2Fs%3F__biz%3DMzAwNjAyNTQyNw%3D%3D%26mid%3D2649762686%26idx%3D5%26sn%3Df0ca270950a293064522e6a56e350adf%26chksm%3D831732c2b460bbd43c098ae6d03481bff6d36616c32e87076123fcab91dfbda51f64ae9d8163%26%26%26sessionid%3D1618284973%26scene%3D126%26sessionid%3D1618567490%26clicktime%3D1618567573%26enterid%3D1618567573%26forceh5%3D1&urlrefer=f1f503c62b6445847c5dbe1978270f1f
仙家本是教人养神,因人迷溺于欲,不能一刀两段,故设为长生之说 仙家本是教人养神,因人迷溺于欲,不能一刀两段,故设为长生之说,诱人修炼,世人贪著长生,方肯放下嗜欲,一心炼精炁,此是内有所缘,而轻外也,及修炼到三宫升降时,其身中快乐不可言,便大生贪著,一切都轻,此心有所缘系,渐得宁静,元神渐显,此是婴儿见象,由是进入虚空,心无染著,万虑俱融,元神显见,去来自在,形骸不能碍他,此是超脱,其实只是借炼精炼炁以系此心,养得元神灵妙耳,所谓用铅不用铅,还向铅中作,及或用铅不用铅还是错,非是元神之外,精炁别结成一婴儿也。 性命只是一件,人之所以死者,形神离也,既死则六根具而不能用者,无神以宰之也,是知神乃形之主,神离则气散,命岂在性外哉。若作两件双修,而分先后,殊未稳当,何也,修性则命在其中。虚静天师曰:神返身中气自回之诗是也,未有外虚静而能交媾成丹者,况先炼精成炁,后修定超脱,途径纡曲,反难究竟,若能证得法身,何患色身不妙,盖三关自有为入无为者,渐法也,修上一关,兼下二关者,顿法也,今只须径做炼神还虚功夫,直到虚极静笃处,精自化炁,炁自化神,把柄在手,命由我造,炼神还虚一关,最简易、最直捷,入道者宜细思之。 ——《仙学真诠》
因为不认识本体绝待,所以妄自建立性命二种分别。怎么知道性是本 因为不认识本体绝待,所以妄自建立性命二种分别。 怎么知道性是本体,命是功用,无体而用无处可显,无用体也不彰? 性和命都是方便成立的不同名号,名号所名的即是真如。 你自己实际上也有很多名字,你的父母称你为儿,你的儿女称你为父,你的兄长称你为弟,你的妻子称你为夫。像这样父、儿、弟、夫名字也很多,难道你自己有很多个身体吗?如果说你有好多个,那么就会名称混乱事理相背了。这哪里合乎情理? 因此说,随处立名,立名即真,体实非二,用固不一。 然而这也是就显著的方面来说的。如果从不显著的方面说,功用消亡,本体也无从获得。本体既不可得,那么性又在哪里呢?更何况命呢?性命既然是方便假立的名号,双在哪里?修又从哪里修?既然无从去修,那么所说的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等等就都是无病呻吟了。
人在世上经历各种事物,心被阴阳所陶铸,你如果认物为实,必生贪 人在世上经历各种事物,心被阴阳所陶铸,你如果认物为实,必生贪执,尘垢越积越多。纵然勤苦修行,恐怕也入不敷出,捉了这贼放了那贼。 你如果了达万象皆空,则必然不染万境,这时无论经历什么都像有源源不绝的清澈水流在洗涤你。 所以说,只要悟的真切,纵然有余下的习气也不影响。 更何况,尘垢渐少,心光愈明,便会步步有验证,到这时节更有何疑呢? 所以说,法报化三身,名虽三,体则一。法身成就,报化二身自然依次逐渐成就。那么什么是法身成就事呢?曰:一身尚无,何得有三?
真修行,不在色身究。我十数年参究,一直盲修瞎练。前几年第一次 真修行,不在色身究。 我十数年参究,一直盲修瞎练。前几年第一次顿悟真正的无上之旨,见身心世界如梦幻空花。后来又断断续续的生疑而迷,又断断续续的自肯而悟。到了最近半年才真正立定脚跟,这时就像积雪上出现了大太阳一样,雪融化的非常快,人也转变的非常快。 前些年的时候,因为网上诱惑太多,想戒色都戒不掉,导致真感不应。如今已经不需要戒了,自然不生欲,妙境无穷。 为什么我敢褒贬祖师?因为我的见处彻骨彻髓啊!我的境界已经不染万境而常自在,其中的妙处实在不是一般人能够想象的! - 古德云:一句了然超百亿,粉身碎骨未足酬。 你们如果从我的发言中有什么真正的悟入处,当记恩情,莫要嘴硬,因果必不昧!你们如果对我有所疑惑,不妨点个关注,过几个月乃至几年后,看我是不是自打自脸。 不要看我以前说了什么,要看我现在及将来在说什么。如今我已经得了真正的大自在,发言都是与清净本性相应的,口口是元音。
悟元子刘一明是真懂修行的人,我当年错怪他了。他说:『人在道中 悟元子刘一明是真懂修行的人,我当年错怪他了。 他说: 『人在道中而不知道,如鱼在水中而不知水也。欲修此道,须要在天地阴阳造化中做作,于万物万事上证验,于千人万人前行持,乃活活泼泼、脱脱洒洒、光明正大之事业,岂闭户静坐、寂灭顽空者所能成哉!欲以闭户静坐,寂灭顽空而成道,亦如闭门阖窗,内外不通,黑洞洞不见天日,成何道乎?如云成道,其必成黑洞洞之道乎!』 - 我当年主要以这段话否定他,依据是《金丹四百字》《丹髓歌》等著作提到『身心寂不动』,对身有要求。 - 现在回头来看,却是我当年颠倒。不过看他的著作犹恋命宗,有没有彻见就不知道了。
如果志在大道,一定要穷理参禅。有出生死的见解才能出生死,着相 如果志在大道,一定要穷理参禅。有出生死的见解才能出生死,着相修行没有了期的。见解不同了心就不同了,心不同了一切就都转了,殊胜自至。戒定慧、精气神,自然成就。 如果只是想有个好身体,那么一个简单的站桩都比各种乱七八糟的方法有用见效。
今早梦中,行至一地突然感知到太上道祖,隔着时空看了他一眼,我 今早梦中,行至一地突然感知到太上道祖,隔着时空看了他一眼,我感知到他时他也感知到了我,并隔着时空回看了我一眼,我们彼此无交谈,遥遥感知而已。然后我准备去往一山,山中的小妖仙禽知道后非常高兴,奔走相告,仙禽告知了一位仙长后,那位仙长也很高兴,这让我有些哭笑不得。因为在我的感知中,那位仙长是想向我询问一些关于外界的事,他觉得我的境界很高,他觉得如果我都不知道那谁还能知道呢?所以他得知我要来之后很高兴。然而,梦中我的背景是刚从闭关多年的地方出来,对于外界的事情我也不太清楚……
古时的一些“祖师”,觉得“大道”不能不传,又觉得天机不可泄露 古时的一些“祖师”,觉得“大道”不能不传,又觉得天机不可泄露,传了又怕遭天谴。所以想了个折中的方法,用譬喻隐语传下去,这就是金丹一道。 然而,在我看来,这种“大道”不闻也罢。为什么呢? 因为,这些“祖师”,活脱脱一副市井小民的样子,凡俗心机,全无一点英雄气概,又岂能真有什么大道?这种人就算侥幸成仙也绝对是仙中低等的。 真正的大修行人,早有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觉悟与格局。仙风道骨,天下为公,又岂惜身命?走在内心的正道上,一切苦难甘之如饴。能够得闻大道修炼成仙,自是恨不得分享给所有世人,自是无惧一切“天谴”。这种人如果出世成仙必定仙中称王,就算在世间也必定成就一番功名。 为什么这样断言呢?只因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谴从来不在头顶上,而在众生的心中!百因必有果,“祖师”的报应就是我!
听说新空间1025实验室研究主题在于新空间这三个字。是因为实 听说新空间1025实验室研究主题在于新空间这三个字。 是因为实验时功能人改变天眼屏幕里的世界就能够改变现实所以觉得是四维时空作用于三维世界吗? 但是,就我所知,禅修者施展神变是由禅相,而禅相本质是由心想而生,最初也是由白光而来,训练天眼屏幕开启一开始也是白光出现,那么所谓的天眼屏幕的世界有没有可能也是心想的呢? 要知道,道家施展雷法也是静中神光具现各种场景,心想施展! 而且,如果说成年人难以开启天眼屏幕是因为松果体钙化,那修行的僧道经过训练后开启的成功率很高又怎么说呢?难道修行的人就没有钙化?我认为不是。我觉得这可能是由心灵神志决定的,小孩子和修行人比较纯真所以容易开启,而社会成年人心机深沉复杂所以难开启。 - 再一个,据我所知,目前的各种功能人,低级的只能用耳朵和手之类的识字,高级的也只是意念移动一些小物体,还很艰难。极个别优秀的功能人能无视距离瞬移小物品、让煮熟的花生鸡蛋回到生时、能拍下不同时空的相片,但这些距离道书佛经中记载的神通道法差距还是太大了吧?!连很多史书上的记载都比不上啊。 如果有很多不信的人在场,受到意识干扰还容易不灵,这属实不太行啊!!!
伪道养形,真道养神。 伪道养形,真道养神。
我已解脱烦恼,过去的修行言论已经不重要了,都已成戏论。有问题 我已解脱烦恼,过去的修行言论已经不重要了,都已成戏论。 有问题可以留言问我,仅限关于解脱烦恼的问题,我看到了会尽量解惑。
关于上座部『有分』与唯识『第八识』之间的关系以及由此而生的『 关于上座部『有分』与唯识『第八识』之间的关系以及由此而生的『禅修的陷阱』的一系列疑惑。 —— 南传上座部中说,禅修者在近行定的时候,由于诸禅支尚未变得完全强有力,心有时会落入“有分”。落入有分的体验就是能所双泯,好像所有一切在刹那间都停止了,所缘没有了,连时间、空间的概念也没有。他们说这是禅修的陷阱。 - 而在大乘唯识学中,则认为所谓的『有分』就是指第八识。比如 《成唯识论》云:上座部经、分别论者,俱密说此名有分识。有谓三有,分是因义,唯此恒遍,为三有因。化地部说此名穷生死蕴。……略……已极成故。唯此识名穷生死蕴。 《成唯识论述记》:此小乘名穷生死蕴、有分识等。与异熟识分位相似。 - 而南传上座部也承认,『有分』是一种心,属于果报心,它是生命相续流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南传玛欣德尊者还说:有分心,你也可以称它为本来面目。 而且,在尊者的答疑中,出现过一个问题,那个问题中透露出一个消息,那就是: 在泰国、缅甸,虽然基本都把落入有分当成禅修的陷阱。但还是有些禅法,则把落入有分称为入灭,并刻意去延长它。 对此,尊者的回答是:不要去对比。 —— 有分真的就是第八识吗? 落入有分真的是禅修的陷阱吗? 如果不是陷阱,那落入有分对于修行又大概会起到些什么作用呢?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勉强搞懂了唯识学的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唯心所现,唯识所变。 - 勉强搞懂了唯识学的大略精要。唯识的理论实在是太高深了!大乘佛教理论的巅峰! —— 五位百法 我执、法执。 烦恼障、所知障。 我空、法空。 八识、七识、前六识。 依他起、遍计执、圆成实。 分段生死、变异生死。 资粮位、加行位、通达位、修习位、究竟位。 ……………… ………… …… — 学佛的人,大多数都没搞明白这些。搞明白了这些,整个大乘佛教也就都搞明白了。但就我所见,搞明白的人万中无一。甚至,一些祖师大德都未必搞明白了这些。都是在瞎搞。 —————— 稽首唯识性,满分清净者。
修定真的是正确的吗?自从修定以来,我在梦中有时淡定有时惊慌, 修定真的是正确的吗?自从修定以来,我在梦中有时淡定有时惊慌,但再也没有过清明。 以前,深信禅宗,无修无证的时候,在梦中我经常是能察觉到是梦,然后纵横自在、随处解脱的……
次第二能变,是识名末那。 依彼转缘彼,思量为性相。 次第二能变,是识名末那。 依彼转缘彼,思量为性相。 四烦恼常俱,谓我痴我见, 并我慢我爱,及余触等俱。 有覆无记摄,随所生所系, 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无有。 【今译】其次是第二能变识,此识名末那识。 此识依赖第八识而生起,并以第八识为认取对象, 思量为其本性和现行活动的作用。 此识始终与四种烦恼共存, 即我痴与我见,还有我慢与我爱; 还始终与触等其余的心所共存。 此识属于有覆无记性, 随第八识所生地而生起并被系缚在该地, 只是在阿罗汉位、灭尽定与出世道中才不存在。 【评析】此处颂文论述第七识的名称和主要性质。一、名称。第七识也称末那识,其特点是能永恒地存在并进行审察思量。“末那”的意思是“污染意”,即凡夫的第七识永远有根本烦恼和随烦恼相伴随,所以永远是污染性的;而第七识也称为“意”,其与第六意识的区别在于:第七识的作用就是意,第六意识则是就其所依托的主体(即第七意)来定义该识,就象眼识等前五识也是从各自依托的眼根等五根来建立名称一样。此外,将第七识标上意的名称,也是为了区别第八识的心的名称和前六识的识的名称,因为从积集种子称为心来看,第七识没有积集作用;从识别事物称为识来看,第七识不如前六识。 二、依托对象。第七识以第八识中的种子以及现行的第八识二者为依托对象,即第七识以第八识中自己的种子为因缘依,以现行的第八识为俱有依。 三、认识对象。第七识的认识对象就是此识所依托的第八识。在未证佛果时,第七识只认取第八识的见分,始终将其执着为内在的自我;证佛果后,也认取真如以及其它一切事物。 四、本性和现行活动作用。第七识是以思量作为其本性,也是以思量作为其现行活动的作用。如上所说,第七识又称为末那识,末那意谓审察思量。在未证佛果时,该识始终在审察思量所执着的“我”的性状;在证佛果后,该识也始终地审察思量“无我”的性状。 五、相应心所。与污染的第七识相应的,有我痴、我见、我慢、我爱四种根本烦恼,此外还有五遍行心所、八种大随烦恼(昏沉、掉举、不信、懈怠、放逸、忘念、散乱、不正知)以及别境心所中的慧心所。所以共有十八种心所与第七识相应。在受心所中,第七识与第八识一样,也只与舍受共存。 六、伦理性质。第七识属有覆无记性,因为与这第七识相应的四种根本烦恼,是污染性的,能障碍圣道、隐蔽自心,所以称为有覆;这四种烦恼不是善也不是不善,所以称为无记。但证佛果后,这第七识也只是善性的。 七、三界系属性。“系属”是指将众生束缚于三界生死中,不得自由。第七识总是追随第八识,当第八识在一世生命终结后,由于业力的成熟而生往三界九地中的某界某地时,第七识就追随第八识而生往该界该地。只有在证得佛果后,第七识才能消除这种系属性。 八、所断位。第七识污染性的断除是在阿罗汉、灭尽定和出世道中。此处的阿罗汉包括三乘无学果位。在无学位中,污染第七识的种子和现行都永远断灭。在有学位中,入灭尽定以及出世道的无漏观时,污染第七识的种子和现行都暂时被制伏而消失。但再从灭尽定、出世道的无漏观出来后,这污染的第七识又会现行生起,以至只要还未入寂灭,它会永远延续下去;直到金刚喻定显现在前时,顿时断除此类种子,成为阿罗汉。在阿罗汉、灭尽定、出世道中,污染的第七识不存在了,但有清净的第七识存在,现行生起。
若唯有识,云何世间及诸圣教说有我法?《颂》曰:由假说我法,有 若唯有识,云何世间及诸圣教说有我法? 《颂》曰: 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 彼依识所变,此能变唯三: 谓异熟思量,及了别境识。 【今译】〔问:“如果按唯识学所说的只有识存在,那么为什么世人以及各种佛教典籍都说有自我有各种事物?”〕 依据虚假的认识或假设, 〔世人与佛典〕说有“我”与“法”存在, 由此便有与之相应的种种现象产生。 这些与“我”、“法”相应的现象都是由识所变现, 那能变现现象的识只有三类: 即异熟识、思量识,以及了别境识。 【评析】此处颂文论述我执和法执的根源。唯识学认为,世人所说的自我和各种事物,实际上都属虚假认识;佛典中关于“我”、“法”的种种相应概念,也只是出于假设;上述各种现象都是由识变现。所以,真实存在的是诸识(包括心所)。(此说是据世俗谛,真胜义谛、即最高胜义谛本无可言说,故不可定说有识存在或无识存在。参见《成唯识论直解》。)识能变现相分和见分、或似我似法,众生将由识变现的相分见分、似我似法执着为心外真实的存在,这就形成了我执和法执。众生正是由于此二执而流转生死、轮回不已。众生要证解脱出轮回,须彻底破除我执和法执。而要破我执和法执,还须对能变现诸法的识有透彻的了解。能变识共有三类,即异熟识、思量识,以及了别境识,分别对应唯识学所说的第八识、第七识和前六识。以下是对三类识的论述。
离欲、离结、减损褪解、少欲求、知足、远离、振奋精勤、简朴少袱 离欲、离结、减损褪解、少欲求、知足、远离、振奋精勤、简朴少袱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