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户侯 壹户侯
关注数: 42 粉丝数: 65 发帖数: 3,601 关注贴吧数: 9
大连发现“兴工朝” 转贴:http://tieba.baidu.com/f?kz=292878953 辽宁省考古所11月29日发布重大考古成果:在距今5300~4000年的兴工遗址区内发现一座面积290万平方米的古城,其年代不晚于兴工文化晚期,具体的建筑年代,有待进一步考古确定。考古学家指出,这是辽南地区首次发现的兴工文化时期的城址,也是目前所发现的同时代中国最大的城址。当时“兴工”势力占据了半个中国,新发现的这座古城,相当于兴工时的首都。   有专家认为中国朝代的断代应从此改写:由现在认为的最早朝代为夏、商、周,改成兴工。   在省文物局兴工管委会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位于马栏街道上的古城遗址。东西南北四个城墙门,如今安安静静地躺在农田里,四周有少量的住家。 我们沿着农田的垄土来到了西城墙,呈现在眼前的是一个宽约60米,深约4米的坑。城墙底部普遍铺垫石块作为基础,石头以上用较纯净的黄土堆筑。省文物考古所兴工工作站站长刘斌指着石块说:“从堆积的层次来看,这里的石头都是从外面运来的,当时建造这个城墙的工作量之大,可见一斑。”西城墙的西边是城河、东边是民居,而东北方向是贵族墓葬区。   城墙上留下原始居民生活垃圾痕迹   北城墙同样也挖出了一个坑,同样的黄土和石头,唯一不同的是“这座城墙坑比较考究,底部到地表的夯土层是泥和沙相间,而且很有规律,从上到下沙层逐渐加厚,泥层逐渐变薄,做工非常考究”,据刘斌推测,土墙上的那些黑色杂物,应该是原始居民残留下的生活垃圾。   兴工古城的南面和北面都是天目山脉的支脉,南北与山的距离大致相等,东苕溪和兴工港分别由城的南北两侧向东流过,凤山和雉山两个自然的小山,分别被利用到城墙的西南角和东北角,因此,专家推断,古人在建城时显然对地理位置经过精心勘察和规划。   兴工古城遗址的发现非常意外,缘于去年6月一次保护区域内农民住宅外迁安置点的基建项目。   当时,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马栏葡萄畈遗址高地西侧挖掘时,发现了一条兴工时期的南北向河沟。这让刘斌感觉到有戏,随后,他带领考古队员深入挖掘。洛阳铲一把铲下去(洛阳铲,长柄,铲头为半圆筒状,打入地下再提起来时,铲头就能带出一筒土,对土壤结构、颜色、密度和包含物的辨别),在4米多深的地方,铲头碰到了石块,换个地方再铲,在差不多的深度再次碰到了石块。当泥土一层层挖去,一大片石块露出来,经过局部解剖发现,这一高地是由人工堆筑而成,宽60多米,深近4米。 结果考古人员发现整块土地其实都是人工夯筑而成——土质为黄土,不同于兴工一带灰黑色淤泥,明显是人工从外面搬运而来。在黄土下面,铺着一层石块,石块比较圆滑,应该是从周边现成拣来的。之后的挖掘证明,这大堆的黄土就是兴工古城的西城墙,稻田下的那条沟渠是护城河。   西城墙全长约1000米,宽约40~60米,南连凤山,北接东苕溪;接下来,南城墙、北城墙和东城墙依次被发现,同样是底部铺垫石头、大量黄土夯筑;城墙环绕着中间的莫角山遗址。   与西城墙相比,其他三面城墙相对更考究:铺垫的石头尖锐很多,明显是人工开凿;城墙外侧石头相对大点,越往里越小;堆筑的黄土层中,有时会掺加一层黑色的黏土层,增加了城墙防水能力。   考古人员推测,这些痕迹说明古人最先造的是西城墙,等到建其他三面城墙,经验更丰富了。   古城文明势力曾影响半个中国   著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教授严文明说,说明兴工古城的意义,得站在“兴工文化对中国的影响”这个高度着手。已经发现的兴工遗址,从其位置、布局和构造来看,专家认为当时有宫殿,生活着王和贵族,如今又找到了城墙,相当于兴工时的首都。  
人类的原始文化始于“文化蛋” 本文选自: 《巫种起源——史前宗教的朝霞与夕阳》第三章“认识原点与原点认识 ” 全文可搜索〔百度*历史研究吧*巫种起源——史前宗教的朝霞与夕阳〕 可直接点击: http://tieba.baidu.com/f?kz=689700188 *********************************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 按计划写出来的东西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东西是想象不到的。——陈省身 ********************************* 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坦普莱顿教授(AlanTempleton)利用DNA技术,提出了直立人曾经三次“走出非洲”的假说。 第一次走出非洲发生于190万年前,第二次走出非洲发生于距今70万年左右。那时,原始宗教尚未出现,这两次从非洲走出的直立人没有任何宗教信仰。但是,他们携带最尖端的工具——石斧走天下!为什么背井离乡,迁徙欧、亚?一个最容易想到的理由就是人满为患! 对人类基因的研究还表明现代人类起源于距今20万-15万年前的非洲,在距今15万~8万年前非洲人又踏上第三次走出非洲的漫漫征途。这次闯荡江湖走天下又携带着一种威力巨大思想武器,“精神YZD”——宗教,因而所向披靡!这是后话,暂时不表! 所谓直立人,就是过去所说的“猿人”,在分类学上属于人属*直立人种,其年代大约距今200多万年前到距今30~20万年之间。 本章所描述的事情就发生在直立人后期,即距今30~20万年之前的一个时间段内。发生地点就在东非。但是,类似事件在欧亚各洲的直立人中也有条件发生,对此尚待进一步探索。 民族学界有一种“主位/客位”(cmic/etic)研究法,一度被奉为圭阜。所谓的“主位研究”,是指站在被调查的民族或当地人立场和观点上来看视文化:而“客位研究”则是从外来研究者的立场上来审视对象。 这两种研究方法究竟那种好,各自都能出一些理由。对于民族调查来说,两种方法都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但是,当探索史前宗教的起源时,主位研究法毫无用武之地,你无法无法进入30万年前的直立人时代进行田野调查,所以探索宗教起源的先驱者都使用客位研究法。 200多年前,法国学者沃尔内和杜毕伊提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宗教起源学说,认为宗教和神的产生的原因在于人们对自然力的策手无策。直到今天还有人在教科书里谆谆告诫我们,对自然界的依赖感和恐惧感是原始宗教产生的主要原因;还有一种变相的说法:生产力低下、没有科学知识、愚昧无知是产生宗教的主要原因。这显然是站在客位立场上所得出的结论。 我们无法知道宗教诞生前后的时段内直立人的精神面貌,无法直接站在主位立场说明宗教的起源,但是,从动物智能、并由动物智能延伸出来的直立的智能来“展望”未来所能发生的情况,可能会接近这个目的。本书所用的“展望研究法”,其实就是一种变相的主位研究。 有研究者说,人类认识自己远比认识大自然要晚得多。 “蜀犬吠日”,无论是动物还是直立人,早就直感到大自然的日月星辰、山河大地,风雨雷电、动物、植物等万事万象的存在,尤其是那些奇异现象和灾难事件。在这方面,动物与直立人并无根本的不同,尤其是黑猩猩与人。其差别只是理解的深刻程度不同而已。面对大自然的千变万化,动物或直立人的反应或是恐惧,或是无所谓,当然也有喜怒衷乐,并且在一定程度钩起回忆。遇到有危险的洪水猛兽等自然灾害,尽力躲之,至于一般的风雨雷电,见怪不怪。 可有谁又能说,当动物和人在看到自然界的万事万象之前,竟然就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其实,人类认识自己并不比认识大自然晚,人类正是为了自身的存在才认识大自然的。“蜀犬吠日”,难道不是出于自身安全的考虑吗。 直立人对大自然万象的认识是逐步深入的,是由一个认识台阶上升到更高一级的认识台阶过程。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