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喵😈🔥⚡ God_Puss
Sugarhoneyicetea
关注数: 109 粉丝数: 348 发帖数: 10,068 关注贴吧数: 49
动物断牙和牙齿受坐力能说明什么?我们看平时资料时该注意什么? 刃齿虎镇楼 近日,猛兽吧在12年发的一篇老论文又在外吧被炒了起来,其中有一一个很显眼的地方就是:狮子犬齿的极限载荷力是8243N, 老虎的是7440N, 刃齿虎(只知道是佛州的,具体种类未知)是7000N整。而且还附带了观点,犬齿长度不重要,比如刃齿虎就经常折断其犬齿,重要的毫无疑问是强度。 链接:https://tieba.baidu.com/p/1527023870?pid=18908769265&cid=0&red_tag=3119573251#18908769265 论文名称:An experimental approach to modeling the strength of canine teeth然后再看到了体重,发现虎略大于狮子,刃齿虎体重更是超过了狮虎二者所以得出结论,同体重下,狮子的犬齿强度>老虎的>刃齿虎的。可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首先我并不对这个议题保持完全否定的态度,毕竟这块的研究相当地少,如果哪天真的出了一个狮虎刃齿虎样本均为两三位数的实验,然后明确了其样本均为成年个体的然后再来测量其犬齿极限载荷力,得出的结论和这论文一毛一样,这个倒还真的没啥,就像确定一些地区的动物的体型一样,样本足够充足,取样足够明确,啥都不是问题,但是这篇论文,(不是在吐槽论文本身的毛病,论文的实验过程和方式已经结论都没刺挑),对大中型食肉动物的牙齿取样确实很成问题。看看,狼,美洲狮,云豹,狮,虎,刃齿虎的样本都只有一个。而且这篇文章的主要讲述对象,是郊狼,短尾猫,赤狐,浣熊这几种小型食肉动物的牙齿结构,文中介绍处还明确地讲述了一个观点就是:不同年龄阶段的动物的牙齿结构和强度差距都会很大,幼年个体的牙本质弱,牙髓腔较大,导致其牙齿结构往往不如成年个体。 而原文列出这年龄带来的差距的,就是这几种小型食肉动物罢了。所以本篇论文中,这种情况带来的差距,可以说算的上是个体差距了。 可能有的吧友又要问了,为什么个体差距就不行呢?有总比没有好啊。 这个就得轮到一个治学态度上的问题了 的确这个说的不假,有确实比没有好。但是如果只看个体的话我是不是可以把m20(dale)杀的熊的情况来当作虎对棕熊的全体状况呢?从单独的一个老年虎杀死和自己差不多大小的巅峰期带崽的大母熊的例子来推断出差不多块头的情况下虎碾压棕熊呢?---这显然是很不合理的,因为虎面对棕熊还有很多其他输了的例子,而且dale这个个体也杀过不少其他母棕熊,属于对付熊较有经验,作战能力很强的个体,这一点在其他虎身上是很难找到或者几乎没有的。同理,这里我们也只知道是一个虎样本和一个狮,刃齿虎的样本,不清楚其年龄和其他个体,而且数字差距也没多大,都是7000多n-8000多n的范围内,何来的xx物种铁定强于xx物种? 而且对于犬齿强度的问题,咱们看看论文里的一段话看到modeling那一块儿,其大致意思就是 较大的物种牙齿相对较弱。狐狸大小的捕食者的牙齿强度(SA,0.7)可以达到其体重的7.3倍,而狮子大小的捕食者的牙齿强度大约是其体重的4.4倍。不出所料,刃齿虎是牙齿强度差距最大的物种。长牙是在一个高得多的输入臂上产生的,不能完全由牙齿的大横截面积来弥补。我们的回归分析预测,一个典型的320公斤的捕食者有SA,0.7,这可以支持大约四倍于它的体重。根据FEA对剑齿虎的预测,0.7的SA只能支持其体重的2.2倍(图4)。长牙导致其输入臂更高所以不能完全抵消的牙齿的巨大的横截面积。回归分析预测表示,一个320公斤食肉动物的SA 0.7可以支撑大约4倍的体重。FEA对剑齿虎的预测表明,它的SA0.7只能支持其体重的2.2倍(图4)。 我们从此可以看出,动物体型越大,其牙齿受坐力和体重的比例就越小,牙齿承受的相对力也越小。但是我们再看看小型食肉动物们和大型食肉动物们在食谱上和四肢情况上的差距。 https://tieba.baidu.com/p/6375113164(上面那个链接的原文就是这个,名叫Forelimb Indicators of Prey-Size Preference in the Felidae) 就以猫科为例,普遍情况下比较倾向大型猎物的,比那些倾向小型猎物的,往往硬件更突出,主导着控制,摁压,摔打,拉扯等格斗术的前肢往往更发达(猎豹是追击者,捕猎方式和其他猫科不同,不在考虑范围内,至于要扯狮虎猎物体型的话,狮子境内有蹄类数目比老虎更多,所以没必要吃那些旁门左道的东西,老虎境内有一些小型动物会明显拉低老虎的平均猎物体型,譬如赤麂,叶猴等,而且群居,老虎对大型猎物的倾向也明显大于小型,并且狮虎都是大型猎物的爱好者)。但是犬齿强度却不如。 所以说,犬齿强度真的能在斗兽方面什么吗?我想未必吧。我不是否认犬齿强度的所有用处,但是起码在斗兽这一块来说,还真未必是个有说服力的东西。 而且还有个很好的反例就是残暴狮的断牙情况远比致命刃齿虎普遍。(注意,这论文的牙齿样本上千了) 所以拿单个个体来证明一个物种牙齿强度,槽点也未必太多了。 而且还有一个想说的就是,关于杀戮和牙齿的关系,毫无疑问是牙长的更适合杀戮。 参考下 KILLING BEHAVIOR IN SMILODON FATALIS (MAMMALIA, CARNIVORA, FELIDAE) BASED ON FUNCTIONAL ANATOMY AND BODY PROPORTIONS OF THE FRONT- AND HIND LIMBS 我们看看现代大猫的杀戮方式再对比一下刃齿虎的杀戮方式哪个更加高效我就不说了吧? 而且,刃齿虎还有明确的用犬齿爆头同类的例子第二个要说的,就是关于断牙情况的问题。 首先,断牙真的未必事件坏事儿。 我们来看看一个专门讲述更新世北美动物断牙情况的一篇论文的这句话:看看最后那句话,更加有攻击性的物种,比相对没有攻击性的物种都要更容易断牙。看看食肉目断牙情况和蝙蝠的对比,食肉目的断牙率都33%了,蝙蝠才8%。肉食性程度越高的物种,其断牙情况也普遍高于肉食性相对较低的。 从此可见,断牙率相对较高,其实未必是一件很丢脸的事情,相反,它还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该物种的食性和习性,倒反而是个挺有用的东西。 而且有趣的是,断牙率和这个也不是绝对的关系,在一组超级食肉动物和杂食动物的断牙率对比中,发现红狐和灰狐的断牙率几乎比所有的猫科动物都要更高。 所以说断牙和牙齿磨损也不是万金油。可见断牙的情况,和牙齿受坐力也不是完全对称的。但是呢,掠食性最差的那些,当然牙齿最不容易受到磨损和折断的。 目前该发的资料就这么多了,接下来是我个人的一点感想。 在这里我倒是想给大家提个建议:当大家在看资料,看论文的时候(这里讲的主要还是形态方面的东西),看到一些指标和一些学术词汇,最好考虑一下,这个指标的用处和功能是什么?样本情况如何?普适性如何?既然用处和功能已经是这样了,那有什么相关的反例吗?我个人觉得这才是看资料最关键的地方,而不仅仅只是看了个数据或者看到了个现象就开始夸大其辞,这样就是舍本逐末,失去其资料的本质和真理,倒反而抓取到了那些边角废料。
虎and印度犀交锋记录,坦克和杀手之间的斗争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前段时间,印度犀和虎的互动可算得上是个热门话题,大多数吧友们都知道虎具备着对印度犀的威胁,也知道犀牛对虎的防御能力确实有效,但是所知的案列并不多,而这两种动物之间的互动其实是频繁的。那么这样一个在厚皮巨兽,亚洲第二大动物和南亚的顶级大猫,最具优势的掠食者之间的互动的真相,到底会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本贴就给大家看个究竟。 首先在这里对印度犀主要分布的那些保护区和国家公园介绍一下吧):阿萨姆邦的卡齐兰加国家公园(有着最大的印度犀种群),尼泊尔的皇家奇旺国家公园(第二),西孟加拉邦的贾达帕拉野生动物保护区(第三),尼泊尔的Royal Bardia(巴尔迪亚),阿萨姆邦的Orang和Pabitora、西孟加拉邦的Gorumara和北方邦的Dudhwa也拥有相当多的印度犀。 上述保护区内部的河流草原和低洼冲积草原林地为包括重点物种印度犀在内的大型食草动物提供了最佳的觅食场所。每年冬天都会焚烧大片又高又粗的草地,以促进富含蛋白质的嫩草的发芽,这些嫩草是包括犀牛在内的许多蹄动物的主要食物。犀牛和老虎都栖息在这些保护区内,一种独特的捕食关系就油然而生了。 阿萨姆邦、尼泊尔和北孟加拉的老虎通常被认为是体型最大的和最强壮的。它们甚至可以杀死超过自身重量的猎物,并将其拖拽(或提起)到一个合适的远距离掩体中。Pocock(1939)举了一个缅甸的例子,一只老虎拖着一头白肢野牛的尸体---这个尸体可是13个人都拖不动的。根据梅尔·宋奎斯特博士的说法,卡兹兰加国家公园的老虎是他遇到过的最大的孟加拉虎,这些老虎比生活在印度西北部、印度孙德尔本斯或印度中部的老虎都要大。难怪这些老虎能够猎捕像白肢野牛、野水牛、大象和犀牛这样的大型食草动物。另一方面,掠食者并不总是在战斗中获胜,甚至在与巨人们搏斗的时候失去了生命(可能是被巨兽给用鼻子举起来抽打,或者用尖尖的长牙或角给刺死,或者是践踏而死。) 首先来讲一下老虎和犀牛的一个生存环境和空间的问题吧,虽然老虎使用所有的栖息地类型,他们对草地和河边森林有强烈的倾向性。然而,可以观察到,雌性经常比雄性更多地使用河边森林,雄性比雌性更多地使用草地。居住在河边森林和草地的老虎的家域相对较小,因为这些栖息地的猎物密度较高。而犀牛也比较喜欢这些环境,所以说和犀牛有生境重叠的老虎们不仅在猎物的数量,密度,多样性上往往都受益,因为它们扩大了捕食对象的范围。他们有选择地、方便地从狩猎有蹄类动物(譬如鹿类,猪类)。通过战术上避免被攻击和被顶伤的风险,来锁定一个行动灵活的大型猎物,总是要花费时间和精力的,但是这比错过80%的机会去猎杀非常谨慎的动物和快速奔跑的动物要更划算。因此,大量的猎物,尤其是厚皮类动物门,意味着老虎的健康、繁殖能力和食物来源,这并不会迫使它在被包围的村庄或边缘村庄里流浪,并对家畜造成破坏。 然后咱们再来看看犀牛的一个情况,印度犀的繁殖期的间隔时间大约是18-36个月,刚出生的幼犀一般105CM长,60公斤重,这往往是老虎的首选捕猎对象,当小犀牛被虎杀死之后呢,母亲会在察觉其死亡后,再次交配产仔。 出生期在全年皆有,但高峰期是1月到4月。母亲照顾幼崽一般是2年。很有意思的是,当小犀牛6个月大的时候, 母犀牛会让小犀牛独处90分钟(这段时间可能会更长)然后在附近觅食。然而,到2个月大的时候,小犀牛就能吃点嫩草了,但是主食还是妈妈的奶,10个月大的时候,它们就可以自由地吃草了。 印度犀单个实力强大,往往都能保护自己的孩子免于威胁,譬如在2007年9月下旬,在卡兹兰加国家公园,一只愤怒的雌性犀牛为了保护自己的幼崽而将Gaonbura Ronfar用角顶死。当时,Ronfar正试图非法偷猎更多的犀牛。 同时也很有趣的就是,犀牛母子之间,会用声音来沟通,例如,几年前,在贾尔达帕拉,当发现一头严重受伤、正在流血的小犀牛时,一名巡逻人员立即摸了摸它的身体,以确定它是否还活着,小犀牛喘着气,发出声音,在远处吃草的母犀牛立即尖叫着冲到现场。这个场景甚至让护林员所骑的,受过训练的大象们吓得连连后退。 母犀牛会当老虎没有足够的空间来捕食幼崽的时候,母犀牛在觅食的时候总是亲密地守护着幼崽。但是,在母犀牛夜间长时间吃草的时候,或者母犀牛被正在繁殖的公犀牛追逐的时候,小犀牛可能会偶尔与母犀牛分开(这就给老虎一个绝佳的下手机会了)---而且在贾尔达帕拉,有母犀牛被发情期的公犀牛弄死的事情。 而且由于在北印度,虎身为顶级大猫,垄断了对巨兽的狩猎权,导致虎身为印度犀的唯一捕食者。老虎们可以通过气味找到小犀牛。对于犀牛来说,母子分离的第一年是最脆弱的,因为这段时间内犀牛最容易受到虎的攻击。同时虎也攻击一些亚成年犀牛,为了躲避攻击,亚成年犀牛之间会互相成群结队,同时,亚成年犀牛们也会与一对独角犀母子结盟,抵御虎的攻击。 同时,记录显示,第一年出生的小犀牛死亡率很高。老虎捕食是造成犀牛幼崽死亡的主要原因(盗猎和其他因素,也就是未知因素,也有一定占比)。在尼泊尔的皇家奇旺国家公园发现了这样一个案例,因为一头小犀牛被一只戴着无线电项圈的老虎杀死了,它的活动受到了监控。
新:麒麟臂的奥秘,猫科动物谁前肢肌肉最强?肱骨粗细决定什么 和@南瓜素小正太 合作出品,请大家尽请欣赏! 这几年一直有一个很严重的误区,就是以肱骨粗细判断前臂力量是否强,或者是前臂的整体粗壮程度,实际上这个指标过于单一,而肱骨粗细实际上更多反映了骨骼的坚硬度(当然还得考虑硬骨层的比例),很多肌肉实际上会附着在一些关节面上,因此只看肱骨粗细而忽略大量指标本身有点武断。 其中有一个关节面是很重要的,是直接关系到大猫放倒大猎物的,这个关节面就是尺骨和鹰嘴的比例(算法的话,拉鳄在转凯吧的48种猫科犬科斗兽的帖子里有提到),而且尺骨头近端的鹰嘴是肱三头肌的插入区,肱三头肌是上臂唯一一块伸肌,因此鹰嘴指数(OI)较高意味着前肢伸展力量较强,动物有更大的力量将猎物放倒进行固定和咬杀。而鹰嘴指数的计算,就是鹰嘴长度/尺骨长度的比值,指数是越大越好。我们先来看第一篇论文,也就是北极风神主动献祭出的想diss猛兽吧以此证明狮子前臂完胜老虎的犬熊论文里,结果列出的论文样本中 猫科动物的鹰嘴指数里老虎大幅领先,而且我们可以看到老虎的仅有的两个样本 一个是母虎 一个是疑似未成年的雄虎,在场的各位,即便是残暴狮,也没有它们高。为什么老虎视觉上前臂视觉上如此强壮? 提到三头肌,不得不提三头肌是前臂唯一的伸肌,附着面积也比较大,因此对前臂的视觉外观也是影响较大的,而虎三头肌相关的指数高,自然前臂视觉也比较爆炸,而之前的吧友则在讨论,为什么老虎肱骨不算特别粗,肌肉却看起来很发达,奥秘可能就在这里,数字并没有骗我们,而是之前我们自己走歪了,走错了,搞得是个动物肱骨粗细比例和老虎一样 前肢强度就和老虎一样了。。。 而且还可以补充一下,其实在两篇研究通过解剖学来推断动物的捕猎和生态行为的论文中(也就是犬熊论文和短面熊的论文),都明确地指出了,骨骼本身的尺寸对他们的前臂的功能的说服力,是远比不过各种关节和杠杆(肱骨桡骨比)的。所以说用骨骼的尺寸来说明xxx是麒麟臂,xxx前臂强壮,是没有任何说服力的。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