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颖涛 戴颖涛
关注数: 270 粉丝数: 801 发帖数: 16,093 关注贴吧数: 41
说说心里话! 话说昨天,群里聊天。 我发了一张图,我认为擦屁股纸都不如的所谓书法作品,遭到雪盫和赵军两位先生的猛烈抨击。图片如下:这是我在网上看到的,还有一篇文章。文章题目是:《 二十年目睹中国书画之怪现状(第十回) 走火入魔》 其中有这么几句话我很持赞同观点,摘录如下: 这里要说的是鼎鼎大名的沃兴华、胡抗美两位艺术家,我觉得他们在书法的道路上走火入魔了。 首先我们要搞明白什么叫“书法”。“书”肯定是能辨识的字,“法”是书写的法度。有“法”的去写“书”,二者合一才能称为书法。 为何今人可以临习千百年前的古人作品,就因为他们有法度,千百年前书法要像沃兴华、胡抗美那样写的话,相信今人都不知该从何下手了,说严重一点,中国的文字都不知该如何传承了。脱离“法”只能叫“书”或者说“字”,如果再把“书”的基本架构也舍掉,去追求点线面的形式感,视觉的冲击力,只能称之为似书非书的构成,而不是中国书法。 “书”没了“法”的约束,就好像人没有了思想道德的约束,肢体什么事都能干的出来,越是五大三粗,越是危险。点线面再美,不建立在“书”之上,那不叫“书”。“书”写的再有冲击力,没有“法”那不叫“书法”,而叫“点线面法”或“构成法”。 沃兴华、胡抗美就是在用扭曲了的“书”,和极尽所能的点线面,用毛笔和墨在纸上涂着有视觉冲击力的构成艺术。所以,若从构成的角度讲,他们还是有所创新的,毕竟他们引用了中国元素。若从书法的角度去看他们的作品,既不能开宗立派,也不能流传千古,只能是无“书”无“法”的垃圾,是擦屁股都嫌黑的废纸。 个人认为他们的作品可以称之为“画”或者“构成艺术”,而不能纳入书法之列,称之为书法,而他们本人可以称为艺术家,而不能称为书法家。 这篇文章还有几幅图,请看:
篆刻简史之明清 主讲赵军 第2013、01、19期 在讲流派印之前, 先说说篆刻的两大系统。 制作系,手写系。 汉印,基本可以看做是制作系的。 从汉代以后,唐宋,元明,清乾隆以前, 基本都可以算成是制作系。 邓石如以后,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来楚生,算是书写系。 在此之后,印从书出,才真正在篆刻中进行了实践。 书法,也因此成为篆刻家必备的功课。 做为文人篆刻的祖师爷, 文彭, 其实你看他的篆刻,还是制作性的东西偏多, 连印底子也是铲得平平的, 所用的小篆,也是比较地规整,没有什么书写的意味。 后面的何震, 据说是刚猛无畴的。 明显学的是将军印。 一直到明末, 其实所有的人,都在汉印里面打转儿。 也就是在制作性里面打转, 刀法被讲的神乎其神, 发展到最后, 在形式上下了大功夫,在刀法上下了大功夫, 所以,你看三堂(学山堂飞鸿堂)印谱的时候, 可以看到,他们的刀法都是一流的, 字法都是平庸的, 章法都是流俗的。 甚至于可以说是恶趣味的。 因为他们在这条路上,走到头了嘛。 可以说是在汉印的形式上,极尽能事, 但是走进死胡同了。 朱简是个真正的大师, 他的理论非常高明。 他的碎刀法,实际上开启了浙派的刀法, 而他的趣味,古,拙。 这样,他就高于他同时代的所有人。 因为,甜,俗,熟,媚,在中国美学上,总是低级的东西。 朱简的面目,非常丰富, 他也尝试过古玺, 刻的很成功。 而且他认出来了,那是先秦的东东。 他是第一个认出来古玺的, 要到清末,王国维,才真正认出来那是战国的东西。 而赵之谦和黄牧甫,还以为那是秦玺. 清初是一个篆刻的沉寂期, 到了康乾之际,才有了丁敬。 丁敬和所有的大师一样, 作品的样式是极丰富的, 后来的浙派,只发展了他的某些方面。 浙派的特点,是篆法简约, 刀法是切刀。 这两点是有内在联系的。 因为篆法的简约,势必造成印面形式的简化, 而太简的东西,就会缺少丰富性。 使用切刀,就是用线条的丰富性 来弥补篆法的单纯性。 后来的黄牧甫,使用冲刀,直线, 方折的篆法, 和浙派是很相似的。 为了弥补这种过于简单的局面, 他的印里面,有很多微调的地方, 线的角度,线的粗细的变化,篆法的革新, 篆法上,使用了有金文特色的小篆。 以此来达到他的丰富性。 浙派的印,也有使用奇字的传统, 奇字,其实就是古代字书里面传承下来的六国文字, 和我们使用战国文字的性质是一样的, 只是那时考古不发达, 只是那时考古不发达, 人们没有见过真正的战国古文而已。 但是想法,思路是一样的。 这个传统,其实,也是朱简传下来的。 这个古文字系统,主要是收在六书通里面。 现在不要再用这本书了, 因为考古学的发展,已经完全抛弃了它。 这种古文字,我们通常称之为传写古文字。 浙派的丁敬,和邓石如,大约算同时代的人, 邓石如大约比丁敬算是晚了一辈的人物。 浙派的真精神, 按我自己的理解,在于其简古。 简而古,是很难达到的境界。 至于切刀,是浙派的刀法, 但并不是所有的切刀,都是浙派。 切刀对于浙派,一是作为简的补充,一是求古意。 总体来说,浙派是制作性大于书写性。 而制作性,有其极限, 而且,很容易到达这个极限。 所以,浙派前四家,其成就要比后四家大得多。 书写系的篆刻流派,发展性是很强的。 所以,才会从邓石如,到吴让之,到吴昌硕 一直在发展,而且是在高水平上传承下来。 篆刻, 篆,篆法,章法,其实都是篆。 如果加入书法的成分的话,篆还是篆书。 而刻, 是刀法,做印法, 刀法和做印法,是很容易达到某个极限的。 初学之人,要先让自己达到这个极限。 达到这个极限,你就是刻字匠水平的篆刻家了。 无极限的,是篆。 不是章法下的篆, 而是篆法和篆书下的篆。 所以,所有能开宗立派的大师, 必有其独到的篆法和篆书笔法。 邓石如是第一个揭出这个概念的人, 所以,他是当之无愧的大师。 虽然,邓石如的篆刻,其实没有达到多高的高度。 今天到此这止。 讲完了。
首页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