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投七中 六投七中
关注数: 86 粉丝数: 248 发帖数: 11,277 关注贴吧数: 77
关于《存在与虚无》    这是一部存在主义代表作,在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其内容概论:      一、导言:对存在的探索      在本书的第一部分,萨特明确了他对存在思考的起点,提出了存在的两种不能互相还原的存在形式:对意识来说超越的存在和意识本身。      萨特的存在理论的逻辑出发点是现象。在萨特看来,胡塞尔“从实事本身出发”的思想,把“存在物还原为一系列显露存在物的显象,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萨特认为,他所要依据的现象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现象,而是纯粹现象学意义上的现象,但又避开了胡塞尔的“心理现象”和“物理现象”的对立,因此是对意识显现的东西。所以这是脱离了“外”和“内”、“存在”和“本质”的二元对立的现象:“现象的存在表现自己的本质与存在、·现象理论的第一个结果就是:显现并不把存在推向康德的本体论的现象。因为现象的后面什么也没有,它只是揭示了它自己。”(第14页)从这种现象观点出发,萨特进行“存在的现象”和“现象的存在”区分。他认为只有存在的现象才是本体的,因为消除“显现”和“存在”之间的二元对立,那“显现’就不需要任何其他东西作为依托和支撑,也无需什么中介。“存在的现象”只有在显现时才存在,而“现象的存在”则是未被揭示的存在,也就是说未被显露为现象的存在,等待被揭示的东西。“现象的存在”不能还原为“存在的现象”。这表明萨特还是承认有一个脱离人的意识之外的存在。      导言部分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是建立在对现象的本体论分析基础上的“反思前的我思”。萨特发挥、深化胡塞尔的意识的意向性的思想,对笛卡尔的“我思”进行了改造:自我意识是认识性意识成为其对象的认识的必要而又足够的条件。根据胡塞尔“任何意识都是对某物的意识”的重要思想想意识的对象就不是物,“意识是对某物的意识”意味着意识是对“反思对象的意识”的意识,萨特称之为“反思前的我思”。它比反思的我思更优先,更根本,哲学只有由此出发才站得住脚,它不是物质的产物,而是一个虚空、干净、本来就存在着的意识,它是第一性的,被一个异于自己的存在支撑着。      “自在的存在”的概念就是由面对意识的本体论证明引出的:意识是作为一个存在的“被揭示一揭示”而产生的,这个存在的显现被意识揭示,也揭示了意识的存在。这个存在不是意识,而且在意识揭示它之前业已存在。这就是“自在的存在”。自在的存在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自在的存在’是其所是,“自在的存在”存在,“自在的存在”是自在的。在本书中阐述“自在的存在”的部分篇幅很小,萨特最关注的是“自为的存在”及其与“自在的存在”的关系。从“显现”出发,萨特提出了两种类型的存在。他要解决的问题是:这两种存在的深刻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这两种存在都属于一般的存在?这种自身中包含着截然分离的存在领域的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如果唯心主义和实在论都无法揭示那些事实上用来统一那些确实无法沟通的那些领域的关系,能够给这个问题提出别的解决办法吗?现象的存在如何成为超现象的?正是为了回答这些问题,萨特写下了《存在与虚无》这本书。      二、虚无的起源      在这一部分中,萨特以他的现象学的意识论去进行本体论的探索。意识在这种探索中发现了否定的基础,这个基础标志着否定特点的所有虚无化的基础。萨特首先对存在进行质疑。对存在的提问提供一个否定回答的可能。问题就变成了架在两个非存在之间的桥梁:对人是知的非存在,对“自在的存在”则是非存在的可能性。因为提问者并不知道回答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这样的提间说明我们是被虚无包围着,实际上是非存在在制约着我们。当然,在“自在的存在’中并不包含着否定,但只要和意识发生关系,比如意识对它提出问题,那就确立了一个否定的也就是非存在的基础。而虚无就是提问的最初的条件,为了提问,就必须有否定的可能,能够说“不”的必要条件就是:非存在永远在我们之中和我们之外出现,就是虚无纠缠着存在。
只是因为我活着 当你带着哀怨的眼神对我诉说着世界的滑稽、荒唐和不可理喻,我会静静地听着你诉说那关于哀伤的故事,我会一直听着但不说话。你的泪眼似乎在表示你对我的不满,你略带愪怒的语气仿佛要把推到人群里,但,我仍然不言语,我珍重此刻的沉默。你愤然离去,把你小小的影子写在这春天的土地上;我站在原地,一颗水一般的心只盼着你能在春天真正降临人间之前明白我的真正用意。         哦…         在那个角落你曾有过梦想,你说, 你想找到一个没有流言的地方。你说,在那个地方的太阳似乎能穿透阳光下每个人不透明的心。你还说,那个地方没有荒诞,人们推崇戏剧,热爱贝多芬和托尔斯泰。还有一个长着胡子的老头,你说那人是庄园的主人,他知晓宇宙的一切秘密,人们向是敬重父亲那样敬重他。你说,已经很久没听到过我们这个世界感恩的赞歌了。所有人似乎成了一台叫做“整体”的机器之下叫做“部份”的零部件。所有人各司其职,没有人听到过关于“整体”的伟大乐章。         你悲天悯人,你不在乎在人间你是何地位,可你却从来没有意识到:原来你在乎流言。你不知道这个原是笑话,你是所有人嘲笑着的对象,你不知道某些当权的人把你当成方面教材。或者,你知道,否则你怎么会“不满”?你无休止的“不满”让人把你比喻成丢了孩子的祥林嫂。大多数人只是把你当成一出喜剧里的配角,你的上场时间不足以让你说完你的唯一一句台词。所以,你憎恨一切。你成了一个可以爱全人类却没法爱着你的邻人的悲剧人物。你终于成了卡拉马佐夫兄弟中 的二哥伊万。         你一直在骗着你自己。是那个虚无缥缈的完美世界骗了你。你对“世界大同”的坚定信念只停在书本上。其实,你真正在乎的是关于你的名誉,关于你该怎样才能成为上帝的约伯,你只关心你受的苦给你带来的苦难者的形象,你甚至有时幻想着多少年之后 人民对你的崇拜。        你的悲剧是如此不值一提。        哦…        春天到了,何不到外面去走走看看?或许大自然能替你解开一切悬于你心头的困惑。那个新的世界在窗外呼之欲出,那个在你曾经不屑一顾的大自然此刻正张开怀抱欢迎一切人!一切没有敌人的思想!         其实,你不懂贝多芬。         但请你放慢脚步,春天正慢慢走来……只要你活着。
首页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