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吧用户_05Q2JWD 運河裡的魚
关注数: 53 粉丝数: 64 发帖数: 2,751 关注贴吧数: 54
[转载]温差与钓鱼 为了观察温度的变化温差对钓鱼的影响,笔者曾经多次地去药店买温度计。营业员都有点诧异了。在水边测水温,有时忘了收,有时失手落水。有点老的感觉。很想通过测量找出水温变化的规律,但至今还和尚无重大发现。不过,通过零星的总结,也积累注意到一些小规律,以供钓友参考。 一、夜间温差值对钓鱼的影响 一天中,黄昏到笫二天拂晓前,温度逐渐下降。降温的幅度有大小。我把黄昏以后,晚上7时和笫二天早晨7时的温差值叫做夜间温差值(早晨5时可能更准确,但需一早起床,)。室内温差值较小,我用的是阳台窗外的温差值。 我注意到,夜间温差值与钓鱼有密切联系。晚秋、冬季、早春,夜间温差值大于5摄氏度时,很难钓鱼。去到河边,常常看到浑水变清。这是因为夜间降温多,特别寒冷,鱼儿躲在深水处不动,所以岸边水特别清。笫二天鱼儿仍觉寒冷,懒得开口。相反,夜间温差值小于2度,鱼儿不觉得特别冷,笫二天正常觅食。这样的天气出钓会有收获。 2005年2月20日,晚上室外4度,21日晨室外3度,夜间温差值1度。何钓友在一小塘钓获3千克。2月24日晨2度,头天晚上7度,夜间温差值5度,我和另一位钓友去该塘,效果极差,两人共获0,5千克。2004年3目26日,阴雨,降温天气,夜间温差值为4度(16—14),在东兴一塘钓,蒋钓友获4尾鲫鱼(半斤),我和另一位获4尾,2尾。第二天,夜间温差值为1度,(13—12),蒋又去该塘,据说获2,5千克。 虽然夜间温差值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但确实举足轻重。可以推想,夏季夜间温差值也同样会对钓鱼有影响。不过,应是夜间温差值越大,笫二天越是好钓鱼。夏季夜间降温较多,鱼儿感觉凉爽,夜间活跃,笫二天早上适宜垂钓。常说的夏钓早,是普遍规律。夏钓早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夜间温差值的大小。这一点,只是推测,相信可以得到验证。 二、昼夜温差对钓鱼的影响 全天24小时温度最高值大约在下午2—3时,最低值大约在拂晓前5—6时。24小时之内最高与最低的温度差值越大,越难钓鱼。温差差值大的主要原因是大晴天有日照。使水表层温度迅速升高,造成水层温差拉大,影响鱼的觅食活动。 天气预报提供的每日最高最低温度可作参考。如果两者之差较小,比较适宜出钓。反之,如果昼夜温差值很大,出钓收获可能不多。 2005年3月10日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头晚天气预报:晴转多云,7—20摄氏度(高低相差13度)。测得夜间温差值为2度(11—13)。从夜间温差值看,似乎3月10日很好钓鱼,可去董家河,感觉上午还可以,中午后几乎不上鱼。8时测气温为9度。由于日照强,下午3时测气温为25度,温差值达17度之多。上午日照弱,温差小,好钓鱼,而下午温差大,难钓了。 冬日,阴天或日照弱的多云天,容易上鱼,就是因为温差小。相**照强温差大,鱼就难钓。 三、水层温差对钓鱼的影响 水体各层次的温度不同,而且随着季节天气而发生变化。这对鱼类活动有重大影响。上述的昼夜温差直接影响着水层温差的变化,特别是日照起着决定性作用。 从测定的一些数据中,笔者注意到水层温差有如下的一些特点: ⑴一般情况下,水表层温度高于水底层温度。水表层受到太阳光的直接照射,较容易升高温度。水是热的不良导体,水底层温度变化比较缓慢。两年中,我只遇到过两次水底层温度高于水表层温度的特例。一次是2005年2月19日,下雪天,在东田坝,10时左右,气温0.5度,水表4度,水底6度。因为气温急速下降,水的比热大,水温还来不及降得很低,水底层降温更是缓慢,造成水温高于气温,水底层温度高于水表层温度这样的特例。寒潮刚来临时,可能也是类似情况。另一次是3月13日10时,在黄家坝,气温7度,水表层9度,水底层11度。当天的前两日降雨降温。这两次,都明显地感觉到鱼获比平常多。
钓鱼怎么用蚯蚓 蚯蚓在钓鱼活动中几乎是万能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钓任何鱼几乎都可以用上蚯蚓。虽然蚯蚓的使用是如此的广泛,但对蚯蚓的临场正确应用方面貌似是没有研究的。我钓鱼钓了近40年,在用蚯蚓的技巧方面颇有一些心得,现在与大家共同分享一下。 不同鱼情使用的蚯蚓也不相同。像用鳊、鲫、鲶鱼、泥鳅等,宜用蚯蚓钓。自然水域中的鱼大多是食荤饵的,用蚯蚓钓饵,可以兼钓多种鱼。如果水域中的鱼多是肉食性的,则最好用蚯蚓、小虾等。养鱼池中的鱼类很多,要各种鱼兼而钓之,当以适口性广的蚯蚓类钓。如果水域中的鱼比较刁滑,则须用心去摸底试探在决定用什么饵去钓。 一年四季不同,水温也不一样,鱼的摄食方式也随着水温的变化而变化。例如说春天吧,虽然鱼从寒冷的冬天脱胎出来,但还是带有几分冬天的半休眠后遗症的。这是钓鱼,除了用小钩细线外,还要用小号的蚯蚓。如果用的蚯蚓粗了,势必有碍鱼吸入口而提空竿。夏天来了,鱼就会渐渐地活跃起来,摄食更猛,用粗一点的蚯蚓比较适合。 水域有大小、肥瘦、动静、人工和天然之别,一般来说,在大水域钓鱼用粗的蚯蚓,在小水域钓鱼用细的蚯蚓,流动性强的鱼嘴泼,摄食凶,用大蚯蚓,静一点的水域里的鱼警觉性高,摄食斯文,宜用细小蚯蚓。 深水的地方能见度低,适宜用色泽鲜艳粗些的蚯蚓,淡水的地方能见度高些,就要用细蚯蚓。
钓鱼怎么用蚯蚓 蚯蚓在钓鱼活动中几乎是万能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钓任何鱼几乎都可以用上蚯蚓。虽然蚯蚓的使用是如此的广泛,但对蚯蚓的临场正确应用方面貌似是没有研究的。我钓鱼钓了近40年,在用蚯蚓的技巧方面颇有一些心得,现在与大家共同分享一下。 不同鱼情使用的蚯蚓也不相同。像用鳊、鲫、鲶鱼、泥鳅等,宜用蚯蚓钓。自然水域中的鱼大多是食荤饵的,用蚯蚓钓饵,可以兼钓多种鱼。如果水域中的鱼多是肉食性的,则最好用蚯蚓、小虾等。养鱼池中的鱼类很多,要各种鱼兼而钓之,当以适口性广的蚯蚓类钓。如果水域中的鱼比较刁滑,则须用心去摸底试探在决定用什么饵去钓。 一年四季不同,水温也不一样,鱼的摄食方式也随着水温的变化而变化。例如说春天吧,虽然鱼从寒冷的冬天脱胎出来,但还是带有几分冬天的半休眠后遗症的。这是钓鱼,除了用小钩细线外,还要用小号的蚯蚓。如果用的蚯蚓粗了,势必有碍鱼吸入口而提空竿。夏天来了,鱼就会渐渐地活跃起来,摄食更猛,用粗一点的蚯蚓比较适合。 水域有大小、肥瘦、动静、人工和天然之别,一般来说,在大水域钓鱼用粗的蚯蚓,在小水域钓鱼用细的蚯蚓,流动性强的鱼嘴泼,摄食凶,用大蚯蚓,静一点的水域里的鱼警觉性高,摄食斯文,宜用细小蚯蚓。 深水的地方能见度低,适宜用色泽鲜艳粗些的蚯蚓,淡水的地方能见度高些,就要用细蚯蚓。
鱼讯与钓法的关系 鱼类有各种各样的摄食方式,我们现在钓到的鱼大多数都是靠着吸来完成摄食的,例如卿、鲤、草、青、鲢等。 鲫鱼是用鱼鳃肌肉的力量来进行张合,对水产生压力,使水流入口腔又从鳃排出,而食物则被鳃丝阻挡留在口中。吸食时饵运动到口腔的路线是笔直的。鲫鱼的上下颌基本平齐,所以它摄食的时候要必须采取俯角,才能吸到沉积在底泥表面的食物。食物入口后,鲫鱼会自觉调整身体位置,所以吸食、调位、离开是浮漂反应的过程。 虽然鲫鱼吃食的方式是一样的,但是不同的钓法下的鱼讯各有不同。 例如说散子漂卧钩底钓吧。鱼的吻端与饵的距离大于饵坠的距离的时候,鱼就会因吸食而使得钓饵被迫与饵料一起运动,所以漂会下沉。饵入口后,鱼会调整自己的身体位置,把坠子留在嘴外,鱼身因自身重力与坠子一起下沉,而坠重因脑线与钩的连接,负重都转嫁给了鱼嘴,浮子开始上浮。鱼嘴离底的高度小于钩坠的连线长度时,坠的落底不会对鱼嘴构成负担,这时浮子有一沉一浮的点动。若鱼嘴离底高度大于钩间脑线坠的长度时,,坠会被拖着离开水底,浮子会徐徐向上抬起。 鳊鱼在吸食后的抬头调位幅度比较高一点,而鲤鱼的嘴形特点是上颌盖过下颌,只须很小的俯角就能将饵吸入。鲤鱼还有游动拱食的习性,即一边摄食一边前行,所以浮子的表现是饵拖着坠,坠拖浮子移动。草鱼上颌没有鲤鱼那么突出,但下颌肌肉收缩有力,能产生足够的吸力,吸食的范围比较广。草鱼在钩进入口腔时还有一个将饵推向咽部的过程,因此看到浮子的运动就急于扬竿,则有可能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