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七六七二八 一九七六七二八
关注数: 5 粉丝数: 28 发帖数: 1,427 关注贴吧数: 24
被成功预测出的海城大地震 1975年:世界上第一个被准确预报的大地震 海城大地震如此预报 六年轻人靠土仪器成功测出地震 编者按 在接近“7 28”唐山大地震30周年的时候,有关地震的新闻格外引人注意。我们在这里拂去尘封,走入历史的深处,去探寻那些与地震有关的故事。我们首先找到了海城地震,这个世界上第一个被准确预报的大地震,当时的情况是这样发生的—— 1975年2月4日19时36分,农历腊月二十三,正是中国传统的“小年”。海城发生里氏7.3级大地震,震中在当时岔沟公社西南北庙子一带,覆盖海城全境,附近有100多万人。地震主要波及鞍山、辽阳、营口三大城市。远至大连、锦州、黑龙江、安徽、陕西,甚至日本也有感应,方圆达2000余公里。 在国家和辽宁省发出“辽南地区有地震”的预报之后,海城地震观测站临震前6个小时成功发出震前预报。海城大地震,也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被准确预报的大地震。国际地震界专家现场观测认为:1975年海城大地震的发生,摧毁了当时海城90的建筑,如果这次地震没有被准确预报,群众未能从住处尽快撤出,地震造成的伤亡人数至少在10万人以上,而实际死亡人数只有1000多人。 1.土仪器测出大灾难 时间紧迫,观测员王力华骑车到县里送报告 “里氏7.3级海城大地震的成功预报,多亏了海城地震观测站临震前6个小时的准确观测。”今年61岁的姜成田当时在该地震观测站做技术观测。 据介绍,1969年渤海地区发生地震后,华北地区又发生强震,国家地震局加强了东北南部的测报。因此1972年10月,海城建立了地震观测站,1973年1月1日正式投入观测。当时,地震观测站在海城县东部郊区的玉皇山脚下,4间瓦房,全站6人,其中包括5个临时工,最大的25岁,最小的才16岁。据说,测量海城大地震的仪器设备极其简陋,只有一台**型烟熏式地震仪,一台水氡分析仪,还有4种自己安装的测震设备。 当时,好学的姜成田还记下笔记:1975年1月8日晚,天阴沉沉,对面不见人,而且还有硫磺味1975年1月15日,海城首次出现小震活动。2月1日至2月4日,先后发生20余次小震,地震观测站的土地电(用来观测岩石电阻率变化的仪器)可记录实跳信号,经观测,2月3日晚和2月4日一早分别发生4.3级和4.7级的有感地震。人们从梦中惊醒,个别百姓家倒了烟囱,房掉瓦。县地震办也在当天接到群众反映,有黄鼠狼搬家、大牲畜跳圈逃跑、老鼠发呆不怕人及井水上涨、变味、有响声等现象。这期间,辽宁省、鞍山地震办的领导电话不断。5个观测员一眼不眨地守着土仪器。2月4日下午2时,土地电终于出现6次大幅实跳信号,自制的地倾斜仪向东南方向报警,经大家共同研究“大地震在海城东南”,并以书面形式向县里报告:在海城东部今晚6时后发生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 观测员乔昌满说,“地震时我和其他几个监测员仍在地震站监测仪器前观测数据。窗外不停地闪着蓝色的地光,在强烈的颠簸中屋子上的墙皮哗哗地往下掉,每个人身上都白花花的一片。虽然发生了剧烈的颠簸,但我们早就商量好了,坚守阵地,谁也不逃跑。为了保障电话的畅通,赵世海拿着电话提前躲到了石桌下面。我面前的土地电这时候已经跳到了最大。土倾斜、土地磁等仪器也都出现了从未有过的强烈反应。我们几个人都守在自己的仪器旁,谁也没有说话,大家用目光进行着简单的交流。我自己也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只好听天由命了。幸运的是我们地震站所在地的地震幅度较小,一阵剧烈的颠簸后房子没有倒塌,墙壁也只是掉下了些墙皮,我们幸运地躲过了这次劫难” 时间紧迫,地震观测站决定立即向东南14个重点公社发通知,做好预防。由观测员王力华骑车到县里送书面报告。在送报告途中,王力华也把地震的预警消息传给路人。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当晚7时36分,突然一道蓝光闪电划破天际,紧接着闷雷般的响声从天而降,地光在空中闪过,红色火球从地面升起,房屋随之倒塌那“地动山摇”的时刻也成为了挥之不去的印记。 2.成功预测挽救10万生命 震后没水没电,工作人员仍坚持观测了7天7夜 里氏7.3级大地震可以说是一次灭顶之灾,但因为预测准确,把更多的生命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据如今已搬迁到王石镇的海城地震观测站的负责人介绍,当时极震区的海城牌楼镇丁家沟生产大队,由于震前发动群众住进了防震棚,在全队700多间民房倒塌了550间的情况下,878人无一伤亡。位于极震区的英落公社,也因为震前及时疏散了群众,全社35786人,只有44人遇难。 据姜成田回忆,为了详细记录观测到的宝贵数据,地震来临前,所有工作人员每人管一摊,管电话、看土地电、看地倾斜仪震后,工作人员仍在没水没电的情况下,坚持观测了7天7夜,收集了上百次余震现象,为灾后清除障碍物争取时间,并为火车通过提供了安全保障。 据权威数字证明:由于这次无数个精确微观监测数据、无数条宏观信息收集及时地预报,以及采取的一系列应急防震措施,海城地震全区人员伤亡约1.8万人,其中重伤4292人,轻伤12688人,死亡1085人。在辽宁省地震办的指导下,海城地震观测站震前6小时预报挽救10万人的生命和40亿元经济损失,获得国务院通报表扬。海城地震作为“世界上第一次成功预报的强烈地震”载入史册,成为世界重大科技成就。
被成功预测出的海城大地震 1975年:世界上第一个被准确预报的大地震 海城大地震如此预报 六年轻人靠土仪器成功测出地震 编者按 在接近“7 28”唐山大地震30周年的时候,有关地震的新闻格外引人注意。我们在这里拂去尘封,走入历史的深处,去探寻那些与地震有关的故事。我们首先找到了海城地震,这个世界上第一个被准确预报的大地震,当时的情况是这样发生的—— 1975年2月4日19时36分,农历腊月二十三,正是中国传统的“小年”。海城发生里氏7.3级大地震,震中在当时岔沟公社西南北庙子一带,覆盖海城全境,附近有100多万人。地震主要波及鞍山、辽阳、营口三大城市。远至大连、锦州、黑龙江、安徽、陕西,甚至日本也有感应,方圆达2000余公里。 在国家和辽宁省发出“辽南地区有地震”的预报之后,海城地震观测站临震前6个小时成功发出震前预报。海城大地震,也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被准确预报的大地震。国际地震界专家现场观测认为:1975年海城大地震的发生,摧毁了当时海城90的建筑,如果这次地震没有被准确预报,群众未能从住处尽快撤出,地震造成的伤亡人数至少在10万人以上,而实际死亡人数只有1000多人。 1.土仪器测出大灾难 时间紧迫,观测员王力华骑车到县里送报告 “里氏7.3级海城大地震的成功预报,多亏了海城地震观测站临震前6个小时的准确观测。”今年61岁的姜成田当时在该地震观测站做技术观测。 据介绍,1969年渤海地区发生地震后,华北地区又发生强震,国家地震局加强了东北南部的测报。因此1972年10月,海城建立了地震观测站,1973年1月1日正式投入观测。当时,地震观测站在海城县东部郊区的玉皇山脚下,4间瓦房,全站6人,其中包括5个临时工,最大的25岁,最小的才16岁。据说,测量海城大地震的仪器设备极其简陋,只有一台**型烟熏式地震仪,一台水氡分析仪,还有4种自己安装的测震设备。 当时,好学的姜成田还记下笔记:1975年1月8日晚,天阴沉沉,对面不见人,而且还有硫磺味1975年1月15日,海城首次出现小震活动。2月1日至2月4日,先后发生20余次小震,地震观测站的土地电(用来观测岩石电阻率变化的仪器)可记录实跳信号,经观测,2月3日晚和2月4日一早分别发生4.3级和4.7级的有感地震。人们从梦中惊醒,个别百姓家倒了烟囱,房掉瓦。县地震办也在当天接到群众反映,有黄鼠狼搬家、大牲畜跳圈逃跑、老鼠发呆不怕人及井水上涨、变味、有响声等现象。这期间,辽宁省、鞍山地震办的领导电话不断。5个观测员一眼不眨地守着土仪器。2月4日下午2时,土地电终于出现6次大幅实跳信号,自制的地倾斜仪向东南方向报警,经大家共同研究“大地震在海城东南”,并以书面形式向县里报告:在海城东部今晚6时后发生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 观测员乔昌满说,“地震时我和其他几个监测员仍在地震站监测仪器前观测数据。窗外不停地闪着蓝色的地光,在强烈的颠簸中屋子上的墙皮哗哗地往下掉,每个人身上都白花花的一片。虽然发生了剧烈的颠簸,但我们早就商量好了,坚守阵地,谁也不逃跑。为了保障电话的畅通,赵世海拿着电话提前躲到了石桌下面。我面前的土地电这时候已经跳到了最大。土倾斜、土地磁等仪器也都出现了从未有过的强烈反应。我们几个人都守在自己的仪器旁,谁也没有说话,大家用目光进行着简单的交流。我自己也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只好听天由命了。幸运的是我们地震站所在地的地震幅度较小,一阵剧烈的颠簸后房子没有倒塌,墙壁也只是掉下了些墙皮,我们幸运地躲过了这次劫难” 时间紧迫,地震观测站决定立即向东南14个重点公社发通知,做好预防。由观测员王力华骑车到县里送书面报告。在送报告途中,王力华也把地震的预警消息传给路人。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当晚7时36分,突然一道蓝光闪电划破天际,紧接着闷雷般的响声从天而降,地光在空中闪过,红色火球从地面升起,房屋随之倒塌那“地动山摇”的时刻也成为了挥之不去的印记。 2.成功预测挽救10万生命 震后没水没电,工作人员仍坚持观测了7天7夜 里氏7.3级大地震可以说是一次灭顶之灾,但因为预测准确,把更多的生命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据如今已搬迁到王石镇的海城地震观测站的负责人介绍,当时极震区的海城牌楼镇丁家沟生产大队,由于震前发动群众住进了防震棚,在全队700多间民房倒塌了550间的情况下,878人无一伤亡。位于极震区的英落公社,也因为震前及时疏散了群众,全社35786人,只有44人遇难。 据姜成田回忆,为了详细记录观测到的宝贵数据,地震来临前,所有工作人员每人管一摊,管电话、看土地电、看地倾斜仪震后,工作人员仍在没水没电的情况下,坚持观测了7天7夜,收集了上百次余震现象,为灾后清除障碍物争取时间,并为火车通过提供了安全保障。 据权威数字证明:由于这次无数个精确微观监测数据、无数条宏观信息收集及时地预报,以及采取的一系列应急防震措施,海城地震全区人员伤亡约1.8万人,其中重伤4292人,轻伤12688人,死亡1085人。在辽宁省地震办的指导下,海城地震观测站震前6小时预报挽救10万人的生命和40亿元经济损失,获得国务院通报表扬。海城地震作为“世界上第一次成功预报的强烈地震”载入史册,成为世界重大科技成就。
被成功预测出的海城大地震 1975年:世界上第一个被准确预报的大地震 海城大地震如此预报 六年轻人靠土仪器成功测出地震 编者按 在接近“7 28”唐山大地震30周年的时候,有关地震的新闻格外引人注意。我们在这里拂去尘封,走入历史的深处,去探寻那些与地震有关的故事。我们首先找到了海城地震,这个世界上第一个被准确预报的大地震,当时的情况是这样发生的—— 1975年2月4日19时36分,农历腊月二十三,正是中国传统的“小年”。海城发生里氏7.3级大地震,震中在当时岔沟公社西南北庙子一带,覆盖海城全境,附近有100多万人。地震主要波及鞍山、辽阳、营口三大城市。远至大连、锦州、黑龙江、安徽、陕西,甚至日本也有感应,方圆达2000余公里。 在国家和辽宁省发出“辽南地区有地震”的预报之后,海城地震观测站临震前6个小时成功发出震前预报。海城大地震,也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被准确预报的大地震。国际地震界专家现场观测认为:1975年海城大地震的发生,摧毁了当时海城90的建筑,如果这次地震没有被准确预报,群众未能从住处尽快撤出,地震造成的伤亡人数至少在10万人以上,而实际死亡人数只有1000多人。 1.土仪器测出大灾难 时间紧迫,观测员王力华骑车到县里送报告 “里氏7.3级海城大地震的成功预报,多亏了海城地震观测站临震前6个小时的准确观测。”今年61岁的姜成田当时在该地震观测站做技术观测。 据介绍,1969年渤海地区发生地震后,华北地区又发生强震,国家地震局加强了东北南部的测报。因此1972年10月,海城建立了地震观测站,1973年1月1日正式投入观测。当时,地震观测站在海城县东部郊区的玉皇山脚下,4间瓦房,全站6人,其中包括5个临时工,最大的25岁,最小的才16岁。据说,测量海城大地震的仪器设备极其简陋,只有一台**型烟熏式地震仪,一台水氡分析仪,还有4种自己安装的测震设备。 当时,好学的姜成田还记下笔记:1975年1月8日晚,天阴沉沉,对面不见人,而且还有硫磺味1975年1月15日,海城首次出现小震活动。2月1日至2月4日,先后发生20余次小震,地震观测站的土地电(用来观测岩石电阻率变化的仪器)可记录实跳信号,经观测,2月3日晚和2月4日一早分别发生4.3级和4.7级的有感地震。人们从梦中惊醒,个别百姓家倒了烟囱,房掉瓦。县地震办也在当天接到群众反映,有黄鼠狼搬家、大牲畜跳圈逃跑、老鼠发呆不怕人及井水上涨、变味、有响声等现象。这期间,辽宁省、鞍山地震办的领导电话不断。5个观测员一眼不眨地守着土仪器。2月4日下午2时,土地电终于出现6次大幅实跳信号,自制的地倾斜仪向东南方向报警,经大家共同研究“大地震在海城东南”,并以书面形式向县里报告:在海城东部今晚6时后发生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 观测员乔昌满说,“地震时我和其他几个监测员仍在地震站监测仪器前观测数据。窗外不停地闪着蓝色的地光,在强烈的颠簸中屋子上的墙皮哗哗地往下掉,每个人身上都白花花的一片。虽然发生了剧烈的颠簸,但我们早就商量好了,坚守阵地,谁也不逃跑。为了保障电话的畅通,赵世海拿着电话提前躲到了石桌下面。我面前的土地电这时候已经跳到了最大。土倾斜、土地磁等仪器也都出现了从未有过的强烈反应。我们几个人都守在自己的仪器旁,谁也没有说话,大家用目光进行着简单的交流。我自己也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只好听天由命了。幸运的是我们地震站所在地的地震幅度较小,一阵剧烈的颠簸后房子没有倒塌,墙壁也只是掉下了些墙皮,我们幸运地躲过了这次劫难” 时间紧迫,地震观测站决定立即向东南14个重点公社发通知,做好预防。由观测员王力华骑车到县里送书面报告。在送报告途中,王力华也把地震的预警消息传给路人。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当晚7时36分,突然一道蓝光闪电划破天际,紧接着闷雷般的响声从天而降,地光在空中闪过,红色火球从地面升起,房屋随之倒塌那“地动山摇”的时刻也成为了挥之不去的印记。 2.成功预测挽救10万生命 震后没水没电,工作人员仍坚持观测了7天7夜 里氏7.3级大地震可以说是一次灭顶之灾,但因为预测准确,把更多的生命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据如今已搬迁到王石镇的海城地震观测站的负责人介绍,当时极震区的海城牌楼镇丁家沟生产大队,由于震前发动群众住进了防震棚,在全队700多间民房倒塌了550间的情况下,878人无一伤亡。位于极震区的英落公社,也因为震前及时疏散了群众,全社35786人,只有44人遇难。 据姜成田回忆,为了详细记录观测到的宝贵数据,地震来临前,所有工作人员每人管一摊,管电话、看土地电、看地倾斜仪震后,工作人员仍在没水没电的情况下,坚持观测了7天7夜,收集了上百次余震现象,为灾后清除障碍物争取时间,并为火车通过提供了安全保障。 据权威数字证明:由于这次无数个精确微观监测数据、无数条宏观信息收集及时地预报,以及采取的一系列应急防震措施,海城地震全区人员伤亡约1.8万人,其中重伤4292人,轻伤12688人,死亡1085人。在辽宁省地震办的指导下,海城地震观测站震前6小时预报挽救10万人的生命和40亿元经济损失,获得国务院通报表扬。海城地震作为“世界上第一次成功预报的强烈地震”载入史册,成为世界重大科技成就。
被成功预测出的海城大地震 1975年:世界上第一个被准确预报的大地震 海城大地震如此预报 六年轻人靠土仪器成功测出地震 编者按 在接近“7 28”唐山大地震30周年的时候,有关地震的新闻格外引人注意。我们在这里拂去尘封,走入历史的深处,去探寻那些与地震有关的故事。我们首先找到了海城地震,这个世界上第一个被准确预报的大地震,当时的情况是这样发生的—— 1975年2月4日19时36分,农历腊月二十三,正是中国传统的“小年”。海城发生里氏7.3级大地震,震中在当时岔沟公社西南北庙子一带,覆盖海城全境,附近有100多万人。地震主要波及鞍山、辽阳、营口三大城市。远至大连、锦州、黑龙江、安徽、陕西,甚至日本也有感应,方圆达2000余公里。 在国家和辽宁省发出“辽南地区有地震”的预报之后,海城地震观测站临震前6个小时成功发出震前预报。海城大地震,也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被准确预报的大地震。国际地震界专家现场观测认为:1975年海城大地震的发生,摧毁了当时海城90的建筑,如果这次地震没有被准确预报,群众未能从住处尽快撤出,地震造成的伤亡人数至少在10万人以上,而实际死亡人数只有1000多人。 1.土仪器测出大灾难 时间紧迫,观测员王力华骑车到县里送报告 “里氏7.3级海城大地震的成功预报,多亏了海城地震观测站临震前6个小时的准确观测。”今年61岁的姜成田当时在该地震观测站做技术观测。 据介绍,1969年渤海地区发生地震后,华北地区又发生强震,国家地震局加强了东北南部的测报。因此1972年10月,海城建立了地震观测站,1973年1月1日正式投入观测。当时,地震观测站在海城县东部郊区的玉皇山脚下,4间瓦房,全站6人,其中包括5个临时工,最大的25岁,最小的才16岁。据说,测量海城大地震的仪器设备极其简陋,只有一台**型烟熏式地震仪,一台水氡分析仪,还有4种自己安装的测震设备。 当时,好学的姜成田还记下笔记:1975年1月8日晚,天阴沉沉,对面不见人,而且还有硫磺味1975年1月15日,海城首次出现小震活动。2月1日至2月4日,先后发生20余次小震,地震观测站的土地电(用来观测岩石电阻率变化的仪器)可记录实跳信号,经观测,2月3日晚和2月4日一早分别发生4.3级和4.7级的有感地震。人们从梦中惊醒,个别百姓家倒了烟囱,房掉瓦。县地震办也在当天接到群众反映,有黄鼠狼搬家、大牲畜跳圈逃跑、老鼠发呆不怕人及井水上涨、变味、有响声等现象。这期间,辽宁省、鞍山地震办的领导电话不断。5个观测员一眼不眨地守着土仪器。2月4日下午2时,土地电终于出现6次大幅实跳信号,自制的地倾斜仪向东南方向报警,经大家共同研究“大地震在海城东南”,并以书面形式向县里报告:在海城东部今晚6时后发生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 观测员乔昌满说,“地震时我和其他几个监测员仍在地震站监测仪器前观测数据。窗外不停地闪着蓝色的地光,在强烈的颠簸中屋子上的墙皮哗哗地往下掉,每个人身上都白花花的一片。虽然发生了剧烈的颠簸,但我们早就商量好了,坚守阵地,谁也不逃跑。为了保障电话的畅通,赵世海拿着电话提前躲到了石桌下面。我面前的土地电这时候已经跳到了最大。土倾斜、土地磁等仪器也都出现了从未有过的强烈反应。我们几个人都守在自己的仪器旁,谁也没有说话,大家用目光进行着简单的交流。我自己也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只好听天由命了。幸运的是我们地震站所在地的地震幅度较小,一阵剧烈的颠簸后房子没有倒塌,墙壁也只是掉下了些墙皮,我们幸运地躲过了这次劫难” 时间紧迫,地震观测站决定立即向东南14个重点公社发通知,做好预防。由观测员王力华骑车到县里送书面报告。在送报告途中,王力华也把地震的预警消息传给路人。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当晚7时36分,突然一道蓝光闪电划破天际,紧接着闷雷般的响声从天而降,地光在空中闪过,红色火球从地面升起,房屋随之倒塌那“地动山摇”的时刻也成为了挥之不去的印记。 2.成功预测挽救10万生命 震后没水没电,工作人员仍坚持观测了7天7夜 里氏7.3级大地震可以说是一次灭顶之灾,但因为预测准确,把更多的生命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据如今已搬迁到王石镇的海城地震观测站的负责人介绍,当时极震区的海城牌楼镇丁家沟生产大队,由于震前发动群众住进了防震棚,在全队700多间民房倒塌了550间的情况下,878人无一伤亡。位于极震区的英落公社,也因为震前及时疏散了群众,全社35786人,只有44人遇难。 据姜成田回忆,为了详细记录观测到的宝贵数据,地震来临前,所有工作人员每人管一摊,管电话、看土地电、看地倾斜仪震后,工作人员仍在没水没电的情况下,坚持观测了7天7夜,收集了上百次余震现象,为灾后清除障碍物争取时间,并为火车通过提供了安全保障。 据权威数字证明:由于这次无数个精确微观监测数据、无数条宏观信息收集及时地预报,以及采取的一系列应急防震措施,海城地震全区人员伤亡约1.8万人,其中重伤4292人,轻伤12688人,死亡1085人。在辽宁省地震办的指导下,海城地震观测站震前6小时预报挽救10万人的生命和40亿元经济损失,获得国务院通报表扬。海城地震作为“世界上第一次成功预报的强烈地震”载入史册,成为世界重大科技成就。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