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孟尝 大孟尝
朋友是什么?朋友就是彼此有交情的人,彼此要好的人。友情是一种最纯洁、最高尚、最朴素、最平凡的感情,也是最浪漫、最动人、最坚实、最永恒的情感。人人都离不开友情,你可以没有爱情,但是你绝不能没有友情。一旦没有了友情,生活就不会有悦耳的和音,就如死水一潭,友情无处不在,她伴随你左右,萦绕在你身边,和你共渡一生。
关注数: 9 粉丝数: 78 发帖数: 2,786 关注贴吧数: 18
杂谈:人性本恶,社会本善。 前言 在过去的数千年里,人们对“人的本质”这一问题进行了十分深入的探讨。基于人的本质,对人性善恶也不乏古今中外的先贤广泛的争辩,但是至今也没有什么定论。之后,马克思将人放在社会的层面进行考察,提出了“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的新观点。那么在新观点下,人性善恶的争论又会有什么新发展呢? 古今中外的先贤对于“人性善恶”的问题有着广泛的争辩,比如在我国则有基于孔孟的“人性本善”论的大环境下,有荀子的“人性本恶”论,老庄的“无所谓善恶”论,西汉大儒董仲舒的“善恶皆有”论;在西方则是受基督教的影响,在大神学家奥古斯丁提倡“原罪说”即人性本恶的大环境下,有苏格拉底等哲学家的“人性本善”论,培根的“善恶皆有”论。 人性本善论 性善论,即孟子认为人最基本的特征是“恻隐之心”。其所引发的四端,最终形成了“仁义礼智”,而“仁义礼智”就是为人的基础。如果没有“仁义礼智”,则不是人,就谈不上人性,所以没有人性就谈不上性善性恶。苏格拉底式性善论。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就是善,知道就是知识”。他认为人都在向利好的方面行动,所以一旦知道如何行动就是有知,即善为;只要不知所措就是无知,而无知是不分善恶的。 人性本恶论 性恶论,即荀子认为人性是来源于天性。天有恶欲,则人从出生开始就有恶欲。人的本质是恶的,但凡有表现出善的行为都是由于后天引导教育。所以性恶论强调教育引导与律法规制两个方面对人进行后天塑造,最终形成善人。原罪说,即基督宗教中认为任何人天生即使有罪的,他们的罪先天的来自其祖先——亚当与夏娃。他们违背与上帝的约定,吃了分辨善恶树的果子,这种悖逆带来了罪,也带来了罪恶感和羞耻感。 无所谓善恶论 老庄认为不能笼统的将人分为善与恶,真正的善恶体现在具体的行为中,所以“人性无所谓善恶”。老子与庄子将行为善恶分为八个层面:上德、下德、上仁、上义、上礼、下礼、下人、非人。 善恶皆有论 西汉大儒董仲舒在继承先秦诸子的人性论的前提下,提出了基于阴阳的人性论。而阴阳是相互支撑的,所以人性的善恶也是相互支撑的,不能缺少任意一方。同时将人性分为几个品级,有善有恶。培根的天性论。将善与恶置于一根棍子的两端,人出生后可能是善、可能是恶,最终通过后天教育等等使人的天性处于棍子中间,不消灭善,也不消灭恶。 先贤们对人性善恶的探讨将关注点集中在了人出生那一刻所表现出的样子。这让后世人很难为情,毕竟对于任何测试和实验来说,刚出生的婴儿几乎给不了反馈。至于多大的婴儿能够几乎等同于刚出生的状态,没有人研究过。有一个证明“人性本善”的实验,它通过前期训练爬行期的婴儿观看成人做一些简单动作,比如成人从桌上取用夹子夹毛巾,后期设置情节“成人无意间在婴儿面前将夹子从桌面碰掉落到地面”,观察婴儿的反应。尽管这个实验最终成功得让若干个婴儿都表现出帮助拾捡夹子给成人的动作,但值得质疑的是,这些爬行期的婴儿在实验前有没有接受过“善”的暗示和引导。 所以如果还停留在古代先贤那种思考方式,从观察人的个体最终归纳到人的总体,是不合时宜的,因为只要有一个人“人性本恶”就足以反驳“人性本善”,反之亦然。而马克思则创造性提出了“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观点。基于这个观点,马克思认为人性的善恶与人所处的社会物质环境有关,毕竟善恶都是意识,若是支撑善的物质多些,则人性偏善;若是支撑恶的物质多些,则人性偏恶。马克思对人的总体的认识可以演绎到人的个体:一个人的人性与其所拥有的物质息息相关,如果物质极大丰富则人性本善,反之,只要有不足够的,人性的恶就不会无故消灭。 马克思认为在要使人性本善,就必须消灭产生人性恶的物质基础。人性恶是由于竞争,比如争夺吃穿用度的资源,如果物质极大丰富的话,也就没有了竞争,人性自然也就本善了。 既然马克思认为不同物质基础会形成不同的人性善恶,那么当下社会的人性善恶就要考察当下社会物质基础。当下社会不是物质极大丰富,人与人、人与社会都存在这竞争。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更深入地研究了这些竞争,竞争的标的最终集中在了三类五种需求:生存类(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类(社会需要、尊重需要)、成长类(自我超越需要)。人性的恶源自竞争的需要,而竞争是贯穿人一生的,贯穿人方方面面的,所以人性本恶。确实,从古到今,资源的稀缺决定了竞争,竞争决定了人性本恶。但是从古到今为了避免人性之恶所造成的恶性竞争,形成了道德与法律,这就是社会本善。社会本善不是平白无故出现的,是人们见过了恶至极之后才出现了,而恶至极正是没有限制的竞争。 以道德和法律为标志的社会本善,约束了以竞争为标志的人性本恶。社会本善,善在约束:道德是自我约束,法律是集体约束。 道德不是对外的标榜,是自我约束,是对内压制人性的恶的有力工具。如果一个人没有了道德,人性之恶的就会伤及社会中其他个体,这个时候就只有法律来打击人性的恶。法律的善体现在指引自己、评价他人、预测所有人、教育多数人、强制少数人。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