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狸兽 风狸兽
关注数: 17 粉丝数: 68 发帖数: 2,688 关注贴吧数: 18
信仰的起源 信仰的起源 风狸 欧洲著名乐队Secret Garden在其经典赞美诗《The Gates of Dawn》中曾这样唱到: Whose is the hand who rises The sun from the heaving sea? The power that ever amazes We look, but never will see. Who scattered the seeds so life could be, Who coloured the fields of corn? Who formed the mould that made me Before the world was born? 这表现出了人类对于大自然冥冥中的神迹的见证与信仰。那么这种信仰是如何起源的呢? Palm 和 Handspring 公司创始人 Jeff Hawkins 有个“千脑理论” (thousand brain theory) ,认为人脑对外界感知过程中,脑皮质层的不同区域同时对所观察物体建立模型,大脑内部存在某种协调投票机制,一旦某种模型的支持票成为多数,大脑整体就按照这种理解,去统一指导行动。 我想这可以理解为:人在做一件事之前总会犹豫,在潜意识中去投票、决断,仿佛有个声音说“不要怕,去做吧。”另一个声音却说“有风险,别去做。”而当这人不如意、遭遇困难和失败时,总会想要回忆事前的那些决断,想要吸取教训;同样的,当他成功时也总会想要去总结些经验。这是人的天性嘛。 每当此时,他回想起的又总是那些经最终验证正确了的声音,而自动忽略那些相反的声音。无论是叫心理聚焦效应也好,叫幸存者偏差也罢,总之这是个简单的心理学现象。这大概就是关于“神”的信仰的最早起源吧。 当然也会有想象力更丰富的人会联想起之前做过的一些事,而拿这些事来作为好运或坏运气的预兆,比如我们都知道很多运动员近乎强迫症的迷信。巴西球星马塞洛一定要右脚先进入球场,如果不小心先迈了左脚,他一定要折返回球员通道重新再走一次。乔丹在整个职业生涯当中都要穿上自己在北卡夺得NCAA冠军的时候的短裤。基德在罚球前总要做一些列包括摸屁股、舔手指、比划篮筐的繁杂仪式。即使理性一些的球员也总会深陷像“热手谬误”这类心理学陷阱难以自拔。而像这类因安慰剂效应心情确实会多少影响发挥的领域(医学领域更是如此),自然更会加深对于其信仰的见证度(心理学上叫做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这种信仰由于幸存者偏差的一步步累积加深,甚至会导致用人牲祭天来求雨的悲剧。 这种起源于本来是要吸取经验教训的信仰一旦建立起来,信徒们在后续行动中就会严格按照其指示去行动,反而会忽略了去寻找真正的经验教训的行为。比如前面赞美诗中所唱到的那几句,当然是要用来作为信仰见证的,而不是要像科学研究者那样想搞清楚究竟是怎么回事的。 而太蔟老师对于那几句歌词的回答: The Earth's spin rises the God-forsaken Sun from the sea. Random chance and evolution by natural selection scattered the seeds of life. Sunshine and chloroplasts colored the fields of corn. The Big Bang formed the mould that made you idiots and It makes no sense talking about time before the world was born. 非无神论者是无论如何也体会不到半分美感的吧。
做个小调查:如果思维上传技术实现了,你愿意做哪类人? 做个小调查:如果思维上传技术实现了,又没有财力、法律或伦理上的限制,你愿意做下面哪类人?(可多选) 1、不会选择思维上传。只有在工作、娱乐、社交时会使用沉浸式虚拟世界作为工具,除此之外仍以肉身生活。 2、会使用机械外骨骼这类工具,但不会主动改造肉身,遇到损伤时才会被迫接受机械化改造。 3、会主动对肉身采取植入式的机械化改造,如在脑中植入强化感官、思维、记忆的微处理器和联网客户端,在表皮植入预防外伤的强化纳米纤维防护网及在体内植入预防疾病的纳米医生,但不会主动选择器官的机械化改造(除非遭遇器官衰竭)。 4、会主动选择将除大脑之外的肉身全部改造为机械体。 5、会主动选择将包括大脑在内的全部肉身改造为机械体。 6、不会选择思维上传。但会时刻将意识数据备份,以便死后复活。复活后的意识选择主要以实体(肉身或机械体)方式生活。 7、主动放弃实体生活方式,以比特人形态生活,但时间感和自我意识仍与肉身状态时保持同步,因此可与肉人交流,仍可参与到肉人世界的历史之中。 8、主动放弃实体生活方式,以比特人形态生活,并且将时间感调整至与其它比特文明意识体同步而脱离肉人世界的历史。 9、主动放弃实体生活方式,以比特人形态生活,并且将自我意识合并到整个比特文明意识体之中。
简述生命起源的六项“可能的相关因素” 简述生命起源的六项“可能的相关因素” 费米悖论和德雷克方程都涉及生命起源的条件问题。虽然实际上应该讨论的是【智慧文明】的问题,但大多数人都把概念偷换成了【生命】。这种偷换有没有道理,足够再写一篇文章了。这里就先讨论生命起源好了。 既然我们都清楚无生命的宇宙环境是什么样的,那么我觉得根据生命的定义,生命起源需要克服的困难是共同的,我们就可以逐一罗列生命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所需要的可能的解决办法,再指出具体到地球的情况又是采用的其中哪个解决方案。虽然每个解决方案都有可能“不一定是必要条件”,但这就促使人们思考生命其它的可能性。这样的讨论是不是比泛泛的讨论费米悖论更有方向性? 生命诞生和发展会遇到的所有问题,地球的解决方案都不一定是唯一的,我们不该忽略有其它解决方案的可能性。讨论地球的解决方案是否为最优解(或至少为胜算更大的解)也很意义——如果“是”,那么其它生命形式很可能也会选择地球这种最优解;如果“不一定”,那么其它生命形式就可能与地球的该解决方案的相关结构有所区别。 下面关于生命起源的六项“可能的相关因素”的简述没有本人的独立思考,全都是相关知识的总结转述。除了这六项以外还有哪些其它“可能的相关因素”?这些因素中哪些是充分条件?哪些是必要条件?这些都是可以讨论的。 关于“最优解”再多说两句: a、便宜、效率高,这是明显的具有结构优势的最优解; b、解决方案虽很多但现有方案跟原始材料或环境最搭,最容易实现,这是明显具有起源优势的最优解。例如,ATP的生产方案有很多甚至比现有方案更高效,但现有方案具有更适应地球早期环境的起源优势,所以是这种环境下的最优解,但在其它星球就不一定了; c、有的问题如人手为什么有5根手指就没有最优解,纯粹巧合而已(继承自爬上陆地的那条鱼的身体结构)。当然这种情况必须谨慎辨别,比如植物的花、叶、枝条、果实、种子等形态特征按斐波纳契数分布就不是巧合而是进化来的最优解。 下面抛砖引玉。 1.起源星球需由不同于氢和氦的“重金属”组成 地球的解决方案:利用此前超新星爆发所创造的“重金属” 是否最优解—— 起源优势:空间上,距银心3万光年以外“重金属”含量都不足,地球距银心2.6万光年;时间上,比太阳系更早的恒星系“重金属”含量都不足(太阳系里也只有2%),地球是银河系第一批固体星球。 2.生命分子需要足够复杂(多样性)和稳定的结构。 地球的解决方案:碳基生命 是否最优解—— a.结构优势:碳原子(相比被讨论最多的硅原子)可形成二价键和三价键,因此可形成以之为骨架的结构稳定的长链。 b.起源优势:在缺乏催化剂的原始汤中,第1步反应所需的能量越小越好。碳原子与其它原子结合所需的能量比硅原子要小得多。 3.生命起源的自组织行为需要处于“混沌边缘的物质”(按照创造力理论,只有在混沌边缘的物质可以既让新事物顺利出现又能让好的创新稳定下去。) 地球的解决方案:液体溶剂(固态是严格秩序,气态是彻底混沌,液态是混沌边缘)——水 是否最优解—— a.结构优势:液态水是万能有机溶剂,即大部分有机或无机分子都可溶于水。 b.起源优势:水保持液态所需的温度区间很大(0-374℃)。 另外,地球上有足够多的水对生命还起到了其它有益作用(因难以量化该方案对生命的益处有多大及是否有其它可替代的解决方案,尚难以分析是否最优解): 3.1.足够大的海洋面积除去了星球形成早期过多的二氧化碳,保证了地球没有变成金星那样的温室地狱; 3.2.水的比热容足够大且可通过对流导热,保证了地球环境有足够稳定的温度; 3.3.足够深的海洋保证了在全球冻结时期也有营养物质通过热液喷口释放并蓄积在洋底。 3.4.海洋对紫外线的隔绝作用保护了臭氧层出现之前的生命。 4.要使水保持液态需要足够适宜、稳定的温度 地球的解决方案: 4.1.位于某恒星系 4.2.恒星发热稳定 地球的解决方案:恒星为主序星 是否最优解——不一定。矮星比主序星更稳定。 4.3.公转轨道近圆 4.4.星球处于恒星宜居带内 是否最优解——不一定。可以有其它稳定热源(如木卫二的潮汐作用发热)。 4.5.星球质量足够大(以保持足够大气压) 4.6.星球有相对大的卫星稳定其自转(以保持相对稳定的受热角度) 5.需要足够弱且稳定的宇宙射线环境(否则会杀死初等生命),为此需要: 5.1.距离银心足够远:距银心2.3万光年以内会受到不稳定的伽马射线爆的攻击。 地球的解决方案:距银心2.6万光年。 5.2.有防御结构 地球的解决方案:有足够强的地磁场来防御(地磁场另外还起到了防止大气散溢的重要作用,但是否为最优解也有待讨论),为此需要: 5.2.1.液态外核和固态内核,为此需要: 5.2.1.1.行星有足够大的质量(使地核不至于很快凝固) 地球的解决方案:质量5.965×10^24千克(远高于火星的6.4219×10^23千克)。 5.2.2.行星有足够快的自转速度 地球的解决方案:提亚撞击 6.需要碳循环(地表碳被生命不停消耗,需要地心的碳不断补充,另外碳循环还起到了调节气温的重要作用),为此需要: 足够薄的地壳使板块运动活跃。 地球的解决方案:提亚撞击 (全文完)
简述对【费米悖论】各种解释的个人浅见 费米悖论的诸多解释其实都可以合并为少数几个假设,先就这几个假设的可能性做讨论可以将问题简化。比如常见的几种解释可以简化为如下4种假设: 1.假设我们生存在虚拟世界,这个理论需要解释——为何这个虚拟世界在理论上能够诞生其它外星文明?所以单靠虚拟世界理论本身并未彻底解决问题,它跟【人择原理】及L·格林推崇的【宇宙进化论】一样,不是个好解释; 2.假设宇宙文明的数量很有限,以至于无法突破技术/环境壁垒,或即使突破壁垒接触了地球文明,也只有有限的几种可能事件,这个假设可包含的“解释”有【天灾人祸】【地球文明太偏】【无法记录】【不同位面】【神创论】【大沉默】【黑暗森林】【动物园】等等,可能的情形太多,故在没有任何具体证据时在此假设下讨论具体情形是没有意义的; 3.假设地球文明是第一批; 4.大过滤器:假设文明发展有某种必然趋同的规律,该规律使得技术越进步导致不同文明接触的概率越低(注意这个跟【天灾人祸】是有本质区别的)。 地球这个自然试验场理论上可以无数次诞生生命,而通过观察地球生命的结构特点可知其诞生概率是极小的(理论上很多可能的生命形态并未在地球上出现,虽然科学家仍未放弃继续寻找),这与【其它生命形式理论上不是最优方案】和【宇宙年龄只有地球生命年龄的区区三倍,我们只是第二或第三批恒星后裔】的事实形成了证据链支持假设2和3(因为讨论假设2的具体情形没有意义,按剃刀原则可以将之剃掉)。 但涉及到文明的可能性的难题,费米悖论并不孤立,同样无解的还有【微调】(宇宙参数为何会像是为地球生命静心微调过的)和【技术奇点】(未来文明的发展轨迹会在某时间点坍缩吗?)所以假设1和假设4理论上也有生存空间,只是需要根据未来的观测事实继续完善理论。
[原创]我们需要人形机器人吗? 我们需要人形机器人吗? 风狸 最近看了些机器人的电影(《机械姬(Ex Machina)》、《机器化身(Surrogates)》等),有感而发。 《机器化身》中所展示的未来世界,每个人都躺在水族箱里,靠脑机接口技术用脑电波直接控制一个机器人去替自己上班,自己的肉身很少出来。这样做明显的好处就是,自己的肉身既安全又能偷懒,而且每个人都可以变得很帅。但给我的感觉这样的世界并不真实甚至有点儿诡异,不由想和大家讨论一下:这种满世界人形机器人的未来会出现吗?首先如果假设脑机接口技术可以实现,那么我们就面临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只能去控制人形机器人?而不是像蜘蛛侠里的章鱼博士一样,控制八个肢体?抛开审美观来看,这是个纯粹的技术问题,不大适合在这里讨论,所以容我把电影中的模型简化一下,用同步遥控机器人来代替。这应该是没有什么争议在近未来较易实现的技术,可以把它看作是机械外骨骼的延伸。比如下面展示的,电影《极乐空间(Elysium)》和《阿凡达(Avatar)》中的机械外骨骼,当然《环太平洋(Pacific Rim)》中的巨型机器人也可以看作是巨型的机械外骨骼。那么这种同步遥控机器人又为什么必须采用人形设计呢?下面就试着分别从技术、市场、成本的角度讨论一下各种可能性。从机械外骨骼的角度考虑,这样做应该是为了让人很方便的操作。但历史上人能熟练操纵的机器从来都不是人形的,我们可以熟练操纵两个轮子的自行车、四个轮子的汽车、各种飞机、甚至电子游戏中的现实根本不存在的各种炫酷技能。所以从技术角度考虑,应该不可能只有人形机器人才能方便的同步遥控。 那么从市场的角度出发,人形机器人有什么好处呢?要知道人是受环境所迫不得已才从匍匐前进的动物进化为直立行走的模样的,为此还留下了很多固有Bug(如大脑极易缺血缺氧,心脏及膝、踝、足关节负担变大,椎间盘突出,孕妇分娩险象环生等)。进化机制决定了大自然只是修补匠而不是设计师。如果有什么原因要设计直立行走的机械装置,任何一个工程师都不会去直接照搬人体的结构。所以人类社会的大部分工作实际上都不必须要人体这样的结构来完成,所以至少未来工厂中不会满是人形机器人的身影。但人毕竟是有感情的动物,我们看到人的样子(尤其是帅哥美女)总会感到亲切,所以在需要交流的场合,无法否认人形机器人会有一定市场。最后从成本的角度来看,要像电影中一样人均保有一个机器替身,其成本必定会便宜的像现在的汽车一样。而既然人形机器人的目的是为了让人看到它会感到亲切,其技术成本肯定都会集中在攻克技术难点即“模仿”上——由于人形机器人的研发必然会遭遇恐怖谷,而跨越恐怖谷是需要很高成本的。偷懒的办法是把人形机器人设计的呆萌化如大白或星战里的R2-D2和C-3PO,但最终解决方案则是进入网络虚拟世界(因为现实世界的像素总是很高)。综上所述,我不认为会出现满大街人型机器人的未来世界,但这些完全可能在网络虚拟世界也即黑客帝国中的Matrix中出现。本人建了一个技术奇点相关话题的QQ讨论群86637031,欢迎交流。
一日囚十周年纪念 你被处以一日无期徒刑:在有生之年,你将永远过着同一天——我们为你随机选择的那一天,2008年8月18日,你的一切生命活动都只限于这二十四小时之内,直到自然赋予你的生命结束。 ————柳文杨《一日囚》 清晨到夜晚 世界不停地旋转 寒冬已走远 春天带来无尽温暖 我站在这里 静静感觉和你 走过的岁月 阵阵清风 掠过我的身体 它将我唤醒 静观着所有的悲喜 都溶进灿烂夕阳里 我感觉自己的身体 像风般轻盈 总有一种感觉 像灿烂的光芒 它一直隐藏在我的心底 不经意地绽放 总有一种感觉 走过了亿万年 只因为这湛蓝色的梦想 我们经过这里 当夕阳散尽 灿烂星空又升起 曾经的岁月 化成一幕幕的场景 我站在这里 静静感觉和你 走过的艰难 才发觉这是 一个逍遥之旅 最终要告别 静观这所有的悲喜 都溶进灿烂星空里 感觉这一刻和千年 本没有分别 一天就好像是 这短暂的一生 一生它只是无尽的路上 短暂的一天 我要为你歌唱 在每一个地方 从来就没有什么能阻挡 永远自由的你 从来就没有什么能阻挡 永远自由的你 ————许巍《一天》 《一日囚》的创意是因为一个朋友,他总喜欢跟我讲某年某日参加宴会的事,他一个人灌醉了八个。我就发现永远生活在同一天是非常可怕的。 ————柳文扬 他的神情,仿佛总是在倾听着什么别人听不到的声音。 ————柳文杨《猫骨匣》 我们的眼睛对望着,整个世界如同退潮般远去。 ————柳文杨《偶遇》 我一把抓住她的胳膊,开始暴走。穿过两条巷子,我把她放进一个垃圾筒里,盖上了盖儿。 ————柳文杨《一线天》 西方世界自从进入近代以后,科学技术已经渐渐把一切神秘不可知的领域征服了,对大多数从审美角度欣赏不可知论的人来说,这种状况甚至是令人窒息的。 ————柳文杨《轻装向彼岸》 哎,那些眺望长空,思考着理论物理学的日子! ————柳文杨《全速上升》 每个作家都是他创造的人物的奴隶。那些人物,他们寄生在你心里,明白吗?在你心里!借用你的头脑思考,借你的手记录他们的故事。 ————柳文杨《苏醒》 忆文扬 风狸 “人不会感到迷惑和惊讶,就如同死亡。” ————爱因斯坦 又到七月,某人一周年。 每每读到他所遗留下的文字,哪怕仅是只言片语,想到泱泱中土竟无人可以弥补这片空白,本应随时间淡去的空虚感就会越来越沉重。 人们评价他是最具才华的科幻作家,我觉得他是在理性框架内最具想象力的作家。“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这种话只能给除了想象力什么也没有的人壮胆而已。而他却同时拥有理性、想象力和幽默这三大武器。他认为作品最重要的是真诚。他的小说从不靠宏大的场面或警世思维吸引眼球,因为那些自以为严肃深刻的思考往往显得肤浅而弄巧成拙。理性本身就是深刻而美丽的,不需要其它东西来渲染。 真诚,应该成为一个作家最基本的素质。没有哪个作家会否定这一点,但真正做到的又有几人呢?科幻作家面对科学往往抱有叶公好龙的心态。2003年6月,在那个妄人作家们自恋地炫耀着自大与无知的时期,科幻圈里似乎只有他保持了一贯的清醒而求实的态度: “缺乏科学素养是我们的通病…我觉得解决对科幻界的批评问题,其根本在于我们科幻作者应该提高自身素质。美国的科幻界从草创时代经过‘十美分丛书时代’,再到后来的黄金时代……同样经受过指责和冷漠,但这种问题不是通过论战解决的。他们的对策是竭尽全力写出严谨的好作品。” 他不喜欢被人贴上幽默的标签,因为他希望读者能更多地感受到其他的东西。在我的眼中,他绝不仅仅是那个喷了ET一脸可乐的柳公子,他还是那个坐在小教室里给30岁的自己写信的孩子,那个坐在火车上留恋风景的孩子,那个趴在礁石上躲避风暴的少年,那个为异族长老们解释星空的教师,那个潜入天堂的密探,那个在土卫表面慢慢凝成岩石的殉道者,在暗红的书屋里讲着那些令人脊背发凉的故事。 闪光的生命,不仅可以在20分钟的生命里竭尽所能地爱一个人,更可以在十多年的岁月里带给人们思考的快乐,也必将在未来的无限时光中活在人们的记忆里。 2008年7月2日于蚁丘 朋友,再见了,当然不是永别。让文明消逝在时间尽头吧,让生命离我们而去。我对你的感情却永远也不会变。 ————柳文杨《新发现》
合理的擒王战术 很少有漫画能像全职猎人这样严谨到可以作为即时战略游戏来讨论,这是富坚的过人之处。但既然是讨论游戏,就像球迷讨论足球比赛一样,没有必须会踢球的门槛。而且就算讨论出作者的BUG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要知道即时战略游戏的规则是在不断升级优化的,而漫画家可没有这样优惠的条件。 如果你觉得按冷冰冰的游戏战术来改写艺术作品会让剧情变得乏味,其实我完全没有这样的打算。我的战术仅仅是指出:富坚的漫画加上一个设定会在剧情上更有说服力——那就是在变色龙的能力解说中增加“神的共犯者每次只能有一个人”。 下面是正文: 根据漫画中的情节,讨伐队的战术只是粗略的——每两人一组负责拖住一个护卫,自己想办法把护卫和王分开,把王留给会长。现在我们知道,会长能有机会跟王单挑并不是这个战术奏效了而是其它原因。实际上会长找到王的时候至少有一个护卫还在王的身边,而讨伐队其他人还尚未赶来。王完全可以杀了会长和捷诺而触发蔷薇,然后所有人陪葬,猎人完结。图片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xiangce.baidu.com%2Fpicture%2Falbum%2Flist%2F399a68eb061f51d6583735aa244c49d2e51979c7&urlrefer=85025a54c94c910f6f436662e921b76b图1 我的战术: 首先,会长必须和讨伐队其他人员时刻保持联系,及时交流信息,就像图1莫老五和诺布那样。这样他就会得知变色龙的存在。“神的共犯者”有多逆天,这个不用我赘述了吧。而漫画里并未声明变色龙只能带1人,所以变色龙带上诺布+会长+捷诺即可组成完美的擒王小队(当然,这里必须假设跟会长在一起且在“神的共犯者”掩护下,诺布不会吓得掉光头发)。小队分工及战术如下: 1.小队驾龙到达宫殿上空,开始速降。 2.变色龙适时发动“神的共犯者”,小队全体进入“神的不在场证明”状态。 3.以会长和捷诺的速度为基础,小队速降并进入宫殿内(捷诺负责用圆找到王)。 4.诺布在王附近开个门。 5.把王捞进门内。抓捕完成。 需要答疑的几点: 第3步为什么要以会长和捷诺的速度为基础呢?因为变色龙在高速运动和极度紧张的状态下恐怕憋气时间有限,而会长和捷诺的速度有多逆天,下面用几张图来说明:图片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xiangce.baidu.com%2Fpicture%2Falbum%2Flist%2F399a68eb061f51d6583735aa244c49d2e51979c7&urlrefer=85025a54c94c910f6f436662e921b76b图2图片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xiangce.baidu.com%2Fpicture%2Falbum%2Flist%2F399a68eb061f51d6583735aa244c49d2e51979c7&urlrefer=85025a54c94c910f6f436662e921b76b图3图片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xiangce.baidu.com%2Fpicture%2Falbum%2Flist%2F399a68eb061f51d6583735aa244c49d2e51979c7&urlrefer=85025a54c94c910f6f436662e921b76b图4图片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xiangce.baidu.com%2Fpicture%2Falbum%2Flist%2F399a68eb061f51d6583735aa244c49d2e51979c7&urlrefer=85025a54c94c910f6f436662e921b76b图5 看第263话可知讨伐队突入和龙星群分裂是几乎同时发生的。图2显示大台阶被尤比打塌的时间是突入后的3秒半。而会长和捷诺进入宫殿面对黑脸的王时,背景显示“大台阶坍塌落下”,见图3。也就是说,龙星群分裂,会长打飞彼特,捷诺用圆找到王,两人与王面对面,这一共只用了3秒半。即使彼特发现了入侵者,但“忽然消失的入侵者”这样的信息会让王在3秒半时间内做出躲避的反应吗(何况擒王小队还不知道王还在专心下棋呢)?而变色龙的憋气时间见图4。这时间是戳戳有余了。也许有人会说会长和捷诺是通过龙星群打破的屋顶进入宫殿的所以节省了时间。但请看图5,人家爷俩可是从阳台的正门进去的。 第5步,怎样把“把王捞进门内”?也许你会说凭王的实力有能力做出反击,但会长的观音神掌是可以在即使王有准备的情况下也把王像排球一样打飞的,在“神的不在场证明”状态下更不成问题。 把王关进公寓就算抓捕完成?是的,接下来无论是某些网友所说的会长要进去追求“武道”,还是在里面放蔷薇,亦或是试试诺布+变色龙的隐刀斩头战术,都无所谓了。王出不来,除非富坚想让他变成布欧,但那也不应在讨伐队的战术讨论范围内。
[预言帝]关系到阿鲁卡的解脱的终极许愿可能与神秘之球的结局相同 “我们将对他们说些什么?”贝思问道。   这是几个小时以后的事了。贝思和哈里也都醒来,如今他们一起坐在那张刻着字的金属桌子旁,没有人试图和舱外的监护小组说话。他们仿佛达成一种默契,诺曼思忖道,想单独在舱内多待一会儿。   “我认为,我们得把所有情况和盘托出。”哈里说道。   “我觉得我们不该告诉他们。”诺曼的意见令人信服。他的话语坚定有力,连他本人都感到惊讶。   “我同意诺曼的意见,”贝思说道,“我不能肯定现实世界是否已做好接受那个大球的准备。我本人是没有这个准备的。”   她局促不安地看了诺曼一眼。诺曼把一只手按在她的肩上。   “那很好,”哈里说道,“不过,让我们从海军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吧。海军展开了一个声势浩大、耗资上亿的行动:6个人送了命,两座居留舱被毁。他们一定会希望得到答案——他们会一个劲儿地询问,直至得到答案为止。”   “我们可以拒绝谈话。”贝思说道。   “那也发挥不了任何作用,”哈里说道,“请记住,海军掌握着所有的带子。”   “没错,那些带子。”诺曼说道。他本来忘掉了那些他们送往潜艇的录像带。几十盘带子,把他们在居留舱内发生的一切都作了记录。记录了那条巨鱿、那些人员的死亡,还有大球。一切都作了记录。   “我们本该毁了那些录像带的。”贝思说道。   “也许我们确实该这样做。可是现在为时已晚,我们无法阻止海军得到他们想要的答案。”   诺曼叹了口气。哈里说得没错,事到如今,已无法掩盖所发生的一切了,也无法不让海军了解有关大球的所有情况,以及它所显示的威力。那种威力将表现为一种终极武器:只要想象发生了什么,就能克敌制胜的能力。这种武器叫人恐惧万分,然而他们却对此无能为力。除非——   “我想,我们可以不让他们了解真相。”诺曼说道。   “怎么办?”哈里问道。   “我们仍然具有这种力量,不是吗?”   “我想是的。”   “那种力量,”诺曼说道,“只要你想一下,就能使任何事情发生。”   “是的……”   “那么我们就能不让海军知道事情真相。我们可以做出决定,把这一切都忘掉。”   哈里皱起了双眉。“这是个有趣的问题:我们是否具有忘却这种力量的力量。”   “我认为我们应当忘掉它,”贝思说道,“大球太危险了。”   他们都不再吭声,默默地思忖着忘却大球这件事究竟意味着什么。因为忘却大球不仅将使海军无法掌握大球的情况——也将消除人们对大球的任何了解,包括他们自己对大球的了解。使它从人类意识中消失,仿佛它根本没有存在过一样。把它永远从人类的知觉中清除掉。   “重大的步骤,”哈里说道,“在我们经历了这一切之后,就这样把它遗忘……”   “正因为我们经历了这一切,哈里,”贝思说道,“让我们面对这个现实——我们没有好好地掌握住自己。”诺曼注意到,贝思现在说话时已经没有怨天尤人的情绪,原先那种咄咄逼人的模样已消失得无影无踪。   “我害怕这是真的,”诺曼说道,“这个大球的建造,就是为了考验任何可能发现它的生灵,而我们恰好没能通过这场考验。”   “你认为这就是建造大球的目的吗?”哈里反问道。“我不这样认为。”   “那么你说是什么目的?”诺曼问道。   “唔,”哈里说道,“我们可以抱持这样的观点:假设你是一个漂浮在空中,具有智能的细菌。你碰上了一颗由我们发射,围绕地球运转的通信卫星。你会想:这是一个多么奇怪的外太空物体,让我们来作一番探索。假设你把它打开,爬到了里面,你会发现那里十分有趣,有许多大型的东西需要你去苦苦思索。然而,你也许最终爬进了一个燃料舱内,里面的氢便把你杀死了。那么你的最后一个念头就是:这个外太空装置显然是用来考验智能细菌的智能,要是我们走错一步,就会把我们杀死。”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