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云岩茶厂
其云岩茶厂
关注数: 213
粉丝数: 561
发帖数: 9,191
关注贴吧数: 40
出蔡司otus55 1.4和捷信脚架以及rrs云台。
【新吧开张】 聊聊感想 “驭岩”吧创建了好久好久,太久没发帖,吧主的帽子都给摘了,做茶时我这打杂的不给睡觉又不给事做,刚好闲下来发发帖
【水贴】走走冷门路线 坑涧看的多了,看看普通的水帘洞产区。 很多茶友都喜欢问:马头岩肉桂多少钱?水帘洞肉桂多少钱? 其实马头岩山场和水帘洞山场都很大,丹霞地貌,山场环境错综复杂,夸张到几米的路 可能土壤、山场小环境相差都比较大。
过年好
求景德镇做茶器的 手拉胚 杯型如此。想订做 包括盖碗 盖碗就是普通岩茶盖碗器型 满水120-125ml。 不知道景德镇的做茶器的朋友可以做么。
58G 试片儿 今天 天气不错,挂着58g出门
景区一日
为了两点经验…
今年的名山灵芽可见一斑
58mm 无法驾驭 都说是个氛围头… 收了个玩下!果然有点个性。
瞎拍 人像只有老婆 和 孩子。
朋友送个蔡司35 本来就挺纠结蔡司这头的,结果朋友就送来个。
一位中年女人的照片 群里 一位朋友外出摄影的照片。
2470 是否有必要呢 问摄友们个问题 常用焦段的定焦我基本要覆盖了 除了24mm 那我是否需要出掉2470呢 还是留着到此一游来用? 谢谢各位
35mm
原厂35mm 为信仰充值 我是个日常爱好玩家 玩不动风景 玩不起大炮 所以日常焦段 定焦的选择成了器材思考的主线 之前入了 2470 55mm 和85mm 85mm就是拿来拍孩子 结果对焦速度十分不给力 抓拍太难 所以用了一天就二手掉了 35mm 纠结的时间最久 因为55mm是手动头 慢慢拍 慢慢玩是比较爽的 但挂机综合素材就太累了 老婆怨言也很大! 拍个照真tm费劲!
蔡司otus 55 用了挺久了 毒头
拍下泡茶小妹 2470 新手!
不说话了 直接上图 刚在反吧得瑟完 这还是我第一次一个帖子发两个吧 比较囧
第一个脚架!上一个是买机器送的… 在钢哥的最后指点下 买了这个架子 谢谢!
解毒阿 85.4G 港货 就不开箱了 直接上图
请问大家推荐哪里入呢 之前用七妖 腾龙17-50 和50 1.8G 现在想用24-70挂机 最主要就是怕买贵了
关于 岩茶价格 我的观点是: 山场=基础价格 工艺+品种+品牌+引导=附加值 欢迎指导 补充 越多越好
武夷风光 做茶月前 走武夷山场
马头岩
买了两盒茶 蹭了几泡喝一下 小炸弹比较爱喝茶
足火 大红袍 挺有劲的,到嘴里有一种 东西 迅速化开的感觉
肉桂 和岳父来大坑口连喝带蹭
陈欣华作品,高人看下怎么样。我是大外行
帮壕冒个泡 这装备喝这些茶很搭吧
500多毫升,人多时很解恨呢
小杯
状元
(慧苑坑肉桂) 2014头春 中低火,两道文火慢焙,对叶底损伤极小。 香气馥郁高远,并持久。盖香、杯底香、叶底香挂的很稳。 茶汤入口清淡、顺滑、绵软、鲜爽且内涵物质丰厚。 诠释文火慢焙效果的最佳代表。
又一轮焙火开始
好茶 祥岩工艺没得说!
发几张晚上拍的茶图 肉桂,骗经验。 请给15字
大花岩是厂里的传统山场,每年产量和品质稳定。 依据山场特征,二舅喜欢把他做成果香型肉桂。肉桂条形乌褐色,紧实,带宝色。醒茶后干茶即可嗅到果香汤色油润,透亮,果香浓郁,唇齿留香。叶底 松软 活络 放凉后 青草略带花香喜欢的朋友 可以加微信:zywwll 联系
宽庐-金油滴 12年的茶,应该是大红袍。火功比较高,叶底色不均匀。 很稳重、厚实。水滑、绵软。香气一般但可以理解。 厂长办公室顺来的。喝着比较不错,分享一下
赖姐陈茶开汤 自用烂杯子镇楼
牛栏坑-倒水坑-流香涧-慧苑寺。 解惑贴 茶水镇楼
虽然个人没这么深厚的内涵,不爱好。但都挺值钱的,和喜欢木头的朋友分享一下。
武夷岩茶的山场是什么样的。
武夷星月饼,很直白
现代,茶首先讲求文化,其次才是饮品。虚假是zhongguo特色,和标注山场没关系。即便对于做茶人来说,山场也是决定茶叶成本和价格的一大要素。现在,我虽然不是很喜欢提山场,即便是提,也力求在自己了解的范围内可做到实事求是。但我不反对客户问山场,和茶人标注山场。宏观来看,武夷岩茶的武夷两字很重要,反过来看**岩的**也同样重要,武夷岩茶本身山场微域气候与土壤对于茶品质影响酒非常大,如果你认为工艺是决定性因素,那你就该找机会多喝些极好山场的茶。 要我看来,山场(40%)+工艺(30%)+运气(20%)+营销手段(10%)基础上再加100%的客户喜好和满意度=200%的好茶。 中国特色的市场现状就是这样,如果有错,我们人人都有错。
桶封不容易褪火 比箱装褪火速度慢的多
排列不分先后顺序哦,图片下面有页码
茶之“苦”与“涩” 常听说“不苦不涩不是茶”,苦涩本是茶的原味,古代称茶为“苦茶”是早已得到印证的。但品茶的人肯定不是在品尝苦涩,而是在品尝茶带来的回甘生津,体验茶汤对味蕾的冲击。茶的回甘生津是源于茶的苦涩。 一、茶叶的主要成分及其茶汤滋味构成 茶叶中的主要成分有氨基酸、生物碱和茶多酚。 氨基酸,具有鲜爽味是构成茶汤滋味的重要成份;生物碱中的主要成分咖啡碱也称咖啡因,具有苦味也是构成茶汤滋味的重要成份;茶多酚中的主要成分儿茶素也称茶单宁,具有苦、涩味及收敛性,也是构成茶汤滋味的重要成份。 二、茶汤苦涩与回甘生津的味觉转化解释 茶汤的苦味形成的主要的物质是咖啡因和茶单宁。茶汤的涩味形成的主要的物质是茶单宁。咖啡因的苦是不会长留舌本、很快就能化掉,这种苦味是“回甘”的基础。当呈苦味物质不再长留舌本,化掉时就可导致味感改变出现味感“错觉”呈现回甘。这种错觉应该是一种人的本能需求反映,好在茶单宁可使咖啡因的作用减缓,使这种本能错觉停留在了口腔舌本。我们经常听说的“茶毒,喝了上瘾”就此因由。 茶汤的涩感是因为茶汤含有茶单宁成份,茶单宁具有收敛作用,能使口腔单细胞菌类的蛋白质凝固,进而使口腔局部肌肉收敛。当茶单宁苦涩味化掉时收敛性转化,口腔局部肌肉开始恢复就呈现生津的感觉。 如果茶单宁的收敛性过强,浓烈的涩对味蕾刺激性很强,会长留舌本让人反感,经常涩伴随着苦让人难受,这种苦涩主要是茶叶加工过程的不当形成的,这种苦涩对茶来讲就是一种很大的缺陷。而咖啡因的理化性质比较稳定,在茶叶加工过程中基本上不会有什么变化。茶汤中茶单宁与咖啡因结合而缓和咖啡因对人体的生理作用,茶单宁可使咖啡因的兴奋作用减缓而持续。我们经常听说的“茶会醒神和破睡”就此因由。 三、茶汤的口感与个人品评的差异 茶汤中主要呈味物质有氨基酸、生物碱和茶多酚,三种呈味物质的含量不同就导致了整体口感的差异。而茶汤的苦涩与回甘、生津是相生相伴的,就有如五行之说中的相生相克是密不可分的。没有生,事物就无法发生和生长;没有克,事物无所约束,就无法维持正常的协调关系。只有保持相生相克的动态平衡,才能使事物正常的发生与发展。 我们喝茶是无从判定氨基酸、生物碱和茶多酚三种呈味物质的含量,更无从判定这三种呈味物质的含量应当遵循的比例。 个人有一个口感感官评定: 如果入口有苦,苦要个人口感可以接受,并且苦不长留舌本能够化掉后回甘; 如果入口有涩,涩不可上腭不可挂齿不可黏唇,并且涩不长留舌本能够转化后生津。 我们通常所说的个人口感实际上是个人主观感受,是个人味觉、嗅觉、触觉对茶汤产生的各种刺激所形成的综合的主观感受。所以茶也因人而异。好茶是茶汤的鲜爽本韵浓烈盖住茶汤的苦涩,并且苦涩在还无知无觉中已转化。但这种无知无觉在于人的主观感受,我们经常听说的“好茶是要有缘分的”就此因由。
有部分吧友挺关心关内小种表象。我很少做红茶,还是以岩茶为主。很少逛红茶或者小种吧,就在这贴上几张图片以正视听。 问问题的表问太深,我新手。
淘来两罐金骏眉 隔段时间就要壕一把。
过两天对比一下
我的半生
超过200年树龄的一款野茶 受台风影响,武夷山从昨天开始一直阴雨绵绵,这种天气真是懒得出户,坐家清闲度日了。前几天刚下笼不久的一款吴三地极稀有的老枞野茶拿来开个汤。这款茶是厂里包下的一片山场里的两棵老树。据当地茶农介绍树龄已超过200年。投茶6克,请原谅我的吝啬。只慢慢的炖过了一道炭火,属轻火偏上一点点,为了保持她的特殊气息。初入口浓郁的木质味,像极了老枞水仙。但过了第一口却又丝毫无水仙特征,汤色金黄清透。我软文能力有限,不过多描述了。叶底,因为纯手工采摘以及制作,叶底完整度很好。
无聊了,武夷山有茶喝么? 这么好的天气,有地方给蹭个茶喝么
庆祝德国获得世界杯冠军 [TROPHY]阿根廷,梅西,只差一步。
直播-奖品(老枞水仙)开汤 之前讲过要把奖品开下汤来给各位吧友看一下。那就趁现在马上开奖之时来次直播开汤。所有图片均为靠窗自然光线,时间为发帖时间,介绍不夸大,紧为个人直观感受。最重要的一点:不是广告,这茶已经没有了,这最后一点就是留下来的奖品。 -------------------分界线-------------------- 器具: 器具为家里自用一套简陋白瓷小茶具。 ps:不要以为漏斗看上去很脏,其实就是很脏
你们遇到过这种人么… 特么的无语了…两天连划三道。
清河骨鲠-百瑞香 夏夜与茶:百瑞香-优雅的香气与绵软的水质,丝丝岩骨花香浸透你的心扉。敬上一杯,与君共赏。2014新茶百瑞香,已上市。[HIBISCUS]
我家果妹子-小茶人(也算和茶扯点关系)
其云-给你一杯自然的味道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