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禅修吧
勿以浮云遮望眼
关注: 148 主题: 2,150 帖子: 2,150
时下热门
最新回复
最新发布
0
2020-06-19
不想与无聊者的抬杠浪费时间。本人帖子要关注者才可回复。关注我,我再关注,大家就可以在我的贴中交流了。谢谢!
53
2022-12-22
本人禅定修习多年,禅修颠否了过去一生的认知,身心依法转化的过程实在是不可思议和无比美妙。从一个对禅修一无所知的初学,一路走过来,中间的经历和体验,值得分享……
0
07-29
入佛知见。 悟佛知见。 不入佛知见,不知开悟为何。 不悟佛知见,不明白开悟为何。
0
07-29
当然,标题语也可以这么说:万法唯识。三界唯心。一切问题皆是心的问题。一切问题皆是认知问题。 若无一切法,则无一切心。 若无一切心,则无一切法。 佛法,尤其……
0
07-27
如果,把乌云密布的天空,当成“这就是天空”,只能说其德智低下。 用乌云密布(天空)形容妄心,非常贴切。 乌云现象,只是因缘现象,云聚云散,缘生缘灭,与真正……
0
07-25
抑郁、焦虑、双相是不良的心理状态,是一种纠结、纠缠的心理现象。 走出抑焦、双相的不良心理陷阱,彻底解决病根。 患友要警觉自己的不良心理状态,警觉自己的不良……
0
06-17
禅宗云“本来面目”,喻“一切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 众生,活在感知(大乘喻心),受感知牵转,枉受六道轮溺。 本来面目,不在(身心)感知,不属感知。 感知……
0
07-22
大乘:万法唯心,离心无法,法不它求。 学习大乘,必须厘清“世间法”与大乘法说的语境。 世间法,无一不是在“相对”上立说。即,有主、客二观的认知,任何的说法……
3
07-21
0
07-19
学法解决相对
0
07-19
归元性无二
0
07-16
许多人误以为佛家修性,不修命(解决身体问题)。 佛家号称解脱痛苦烦恼,解脱生死轮回。 解决生死轮回,怎么会不解决“身体的问题”? 万法唯心,一切问题,皆为……
0
07-14
识,是大小乘中很重要的一个法说。 佛法不设概念,也不能设概念。 世间法是由概念组成,概念堆积形成世间法,各种体系、学科莫不如此。宗教、神学、哲学、社会学科……
1
07-13
身语意(即身心状态)为当下报化身因缘。 如是知。如是见。如是观。 常观身心当下。乃大乘唯一法路。 了义观,当然为“离心意意识”,正观。 初期学人,契不了正……
1
07-12
大乘究竟处:佛亦不可立。 禅宗云:末后句,无不句;再入轮回作众生。 “沩山灵佑禅师后世作牛(好像也有别的公案说某某禅师作牛)”。 千万别错会祖师意。 大乘……
0
07-10
空,并非无。 空:心无掛碍。 什么心无掛碍? 当然是五蕴玩意“色受想行识”喽。 历其境,经其事,这是报身因缘。 如何处理好报身因缘,就是化身问题。 法身,……
1
07-05
狂心顿歇,歇即菩提。 回归清净觉,如:当下。 当下,即刹土。刹土即佛土。佛土也称如来地。 大乘法的任何涉及第一义的语句,言者无证,即妄语:未证言证。 第一……
0
07-05
大乘佛法,其义玄奥,让人难窥堂奥。 究其原由,学习大乘佛法的人,摆脱不了世间法的认知思维习惯,难契入大乘佛法理路行路:唯心。 学习修证大乘,唯唯心:万法唯……
0
06-17
第二月,非月。 佛系圈“觉知”之声不绝于耳,如果只是有个“觉知”可说,到也没什么。但把觉知说成了“第一义”就是问题。 觉知,只是反观,属意识心反应。 一般……
2
06-13
这家伙凭自己妄揣,吼“若缘起可观,则镜能自照,刀能自割….”。把第一义“观(正观)”理解为身心的观察功能。 “缘起”属法界因缘现象,“观”并非“四大、五蕴……
1
06-13
正观,即正觉,即佛智,即如来。 正观:无取无舍。不即不离。 正观,毕竟空寂,正知,正见,周遍法界。 正观:尽乾坤,沙门一只眼。 正观:正法眼藏。 正观:如……
1
06-12
意,为心的过往,创想以及当下推演。总之,意,就是“用心”,心识的调用,等等。 大乘,当下无所住心。 无所住而生心……即用舍用,自性妙有妙用。 故,一切用心……
3
06-09
请吧主'指点一下
0
06-07
人活在认知上,认知决定着人活的状态。 大乘了义佛经,无一不是引导学法人“脱离认知”。 脱离认知,很多人无法理解,更难明白。为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可以把“脱……
2
06-07
禅宗,以大乘佛教精髓“大乘法”为其唯一要务,少了大乘佛教玩“宗教”似的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 表面上,大乘佛教也是传播“大乘佛法”,但实际上,大乘佛教更多的……
0
06-05
老子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无疑是最优秀者,甚至可以说没有人可望其项背。 我虽然也常在批驳道家,但仅是从“法义”上讲,道家的东西永远比不了大乘,至达不了“……
0
05-20
公案说“痛中有个不痛的在…”,这是在说什么? 痛,是因缘法相。 法相因缘,可以依他起,可以遍计执,也可以无中生有(妄想最典型)。 感知到痛,痛这个法相,因……
0
05-17
大乘了义,称第一义。 第一义,不属认知。所以,不得靠认知(知识)而了解。 更不靠认知入“第一义”。 佛具十名,其一名:正遍知。 正遍知,亦简称知。 知:离……
18
05-17
0
05-16
法身之说,只是强说,无实指,乃形容,为标指。 法身之说,大乘佛经用了各种言说义指。用各种言说义指,旨在不落概念。 法身说,亦大乘佛法第一义。 “第一义不在……
0 1 2 3 4 5 尾页